余振華:關于城鄉規劃的問題及建議
自《城鄉規劃法》頒布施行以來,城鄉建設有序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與矛盾:
1.村莊建設中村民建房的剛性需求與規劃編制成果不相適應。一方面是規劃的調查不夠深入,村民建房意愿與規劃要求相抵觸,造成規劃實施難以展開;一方面是規劃的實施不到位,村民建房的需求得不到有
效解決,造成規劃成果流于“紙上談兵”。
2.城鄉規劃體系不完善,一些鎮村規劃覆蓋不到位,造成城鄉建設不協調,各項建設相對混亂。城鄉建設涵蓋極廣,城鄉規劃體系龐大。在城鄉基礎建設過程中,各部門“各自為戰”,給城鄉建設造成很大的困難;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上,主要表現在城市規劃區范圍與相鄰鎮規劃區范圍交叉,各自規劃用地間不協調,給交叉部分的用地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在鎮總體規劃上,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協調,主要表現在鎮區用地建設與基本農田控制相沖突。在村莊規劃上,與鎮總體規劃、村莊布點規劃不協調,主要表現在村莊基礎建設規劃不完善或達不到要求。
3.城鄉規劃編制存在滯后性現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三、四線城市建設也在高速發展,一些規劃還來不及編制,城市建設已經擴張,本應該先規劃后實施,現實中往往是先實施后規劃,城鄉規劃編制滯后嚴重,給城鄉規劃與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4.城鄉規劃編制存在“利益偏好”現象。這些現象多存在于三、四線城市。由于三、四線城市的城鄉規劃編制水平良莠不齊,且城鄉規劃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甚至實施缺失,造成城鄉規劃編制重點更多趨向于編制委托主體的“利益偏好”關注。例如一些房地產企業,更多的注重容積率、建筑系數等指標方面的內容,而忽視綠化和地下管網建設的內容;在一些鎮接收到“指令性”規劃建設的要求下,更多注重的是可操作性,而忽視規劃的合理性。
5.城鄉規劃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相關規劃的法律地位沒有定性,規劃依據相對混亂,對規劃組織編制造成很大困擾。《城鄉規劃法》雖然指定了法定規劃的內容,并明確了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對于專項規劃,如消防專項規劃等沒有對其法律地位進行定性,因此是否能作為法定依據沒有定論。鎮總體規劃的技術規范依據《鎮規劃標準》中的“用地分類標準”,存在與《城市規劃用地分類標準》不相適應的情況。有些鎮依據《城市規劃用地分類標準》,使鎮建設管理依據變的混亂。一些鄉規劃、村莊規劃的編制過多過爛,經歷了新農村規劃、美好鄉村規劃等,出現了重復規劃的情況。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術規范指導,鄉規劃、村莊規劃的編制偏向“城市化”技術手段。
6.規劃編制成果良莠不齊,誤導了一些城鄉規劃的建設實施,給當地經濟發展與城鎮建設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由于《城鄉規劃法》中聽證制度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加上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在規劃編制審批依據的迫切需求下,一些缺乏可操作性甚至缺乏合理性的規劃也能原則性通過。其結果是一方面浪費大量規劃編制費用的成果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實施了缺乏合理性的規劃給城鎮建設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兩方面都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綜合以上六點問題與矛盾,談談個人一些看法:首先要完善城鄉規劃制定管理與組織實施的程序,并嚴格執行聽證制度,引入監督機制,督促城鄉規劃依法依程序進行,同時完善評價體系,嚴格把關規劃編制成果,不讓不合理的規劃流出誤導城鄉規劃建設,建議建立民眾代表規劃督察制度。其次,城鄉規劃可分為指令性規劃與指導性規劃,《城鄉規劃法》對一些指令性規劃明確了法律地位,而城鄉規劃實踐過程中,對于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并經常作為其他指導性規劃依據的規劃的法律地位沒有明確,應進一步明確“指令性”規劃的法律地位和范圍,規范規劃依據范圍,使得規劃的法律效應更強,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規劃工作者的責任感。第三,從《城市規劃法》到《城鄉規劃法》的轉變至今,鎮村級的規劃編制與組織建設也正在逐步規范和有序的展開,但是鎮村級的規劃編制又面臨相關的技術規范、法規缺失和更新的問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嚴格,而技術規范的編制應添加新的內容和新的要求。(余振華,民革黃山區委會總支黨員)
(責編 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