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_本刊記者
反腐敗未有窮期,宜將“勝”勇追窮寇
采訪_本刊記者
反腐敗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是不是就算大功告成?在以后的反腐敗斗爭中,應該在哪些方面繼續發力?本刊就此采訪了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等反腐研究專家,他們認為,在反腐敗斗爭方面,中國的反腐敗未有窮期,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一鼓作氣對腐敗分子和腐敗現象“追下去”。
高壓反腐已成為社會共識,并成為一項“不可逆”的事業,已成為關系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莊德水說,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的基本要求是無禁區、全覆蓋和零容忍。從無禁區角度來說,中央和地方實現反腐一盤棋,不同反腐力量和資源之間形成協調機制,共同發力治理腐敗問題。從全覆蓋角度來說,借助各級巡視監督和派駐監督,所有系統、行業、部門和人員等都被納入反腐范圍,反腐觸角日益伸向權力核心。從零容忍角度來說,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
無禁區、全覆蓋和零容忍相結合,為當前反腐取得階段性成果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當前中國反腐已達到了“兩岸青山相對出,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新境界。反腐在很大程度上已突破舊有的思想束縛和觀念瓶頸,已削弱特殊利益網絡對反腐工作的阻力。如果說。在此次反腐的初始階段,人們對反腐持有一種懷疑態度,生怕反腐陷入“一陣風”的困境,并且反腐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特殊利益網絡的掣肘,那么現在高壓反腐已成為社會共識,并成為一項“不可逆”的事業。誰反對反腐,人們就會反對他。反腐已成為關系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但不能說反腐可以停止前進的步伐,停下來歇一歇。因為我們現在仍未到反腐可以轉向的時候,也難言我們的反腐成效是徹底性的,不能有任何過度的樂觀和自滿。面對高壓反腐態勢,黨員領導干部能夠逐步意識到行為的界限,做到收斂和收手。但一些人仍心存僥幸,等待反腐政策的轉向。一旦松懈下來,腐敗問題很可能會產生“報復性反彈”,愈演愈烈,直至危情四起、覆水難收。這種情形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莊德水認為,推進反腐面臨著三種阻力:一是制度性阻力,一些舊有制度與反腐要求明顯不適應,已成為反腐的改革對象。二是思想性阻力,一些領導干部在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特權意識和消極思想,采取不作為態度,“積極”抵抗反腐。三是利益性阻力,一些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不愿意放棄特權地位和特權利益,有意延緩反腐進程。這三方面阻力共同發酵,或明或暗,形成各種論調或消極觀點,試圖干擾反腐工作的強力推進。
從廣義上說,反腐包括簡政放權、行政審批改革、公共服務提升、行政效率提高等內容。要進一步拓展“反腐”視野,把反腐觸角伸向社會基層,深化權力監督和制約體系的改革,著力鏟除特權思想和特權作風產生的制度根源。反腐并非一時之計,更非權宜之計,而是深謀遠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步“好棋”,要取得全盤勝利,我們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反腐必須注重提升社會公眾的公平感和可獲得感,實現反腐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融合。
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反腐敗的艱巨性,就很容易為當前取得的成就所陶醉,從而使反腐敗半途而廢。
喬新生說,中國商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不少中小企業而言,他們在經營的過程中仍然步履維艱。可是,對于那些“富可敵國”的企業家來說,由于可以充分利用資本改變城市的面貌和經營業態,因此,他們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歡迎,在和一些地方政府談判的過程中總是處于優勢地位,能獲得其他企業難以獲得的資源。這些富裕的企業家當然不需要采用賄賂的方式獲得財富,因為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財富與地方政府“分庭抗禮”。但恰恰是這種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特殊的商業結構,更讓人們感到憂心忡忡,因為這意味著,在一些地方行政權力尚未受到有效約束的情況下,資源配置失衡的現象可能更加嚴重。
反腐敗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執政黨的地位,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反腐敗不能解決體制機制上的問題,不能通過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實現共同富裕,那么,反腐敗也就失去了意義。當前我國反腐敗正處在轉折時期,從治標到治本,從自上而下的反腐敗到自下而上的反腐敗,從查獲大要案的反腐敗到完善制度機制的反腐敗,中國的反腐敗正進入深水區。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反腐敗的艱巨性,那么,很容易為當前取得的成就所陶醉,從而使反腐敗半途而廢。
喬新生同時指出,我國反腐敗面臨一些法律制度體系上的漏洞。由于現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仍然是行政主導的法律制度體系,行政權力不受約束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嚴重,因此,在反腐敗的過程中很容易掛一漏萬,很容易發現表面上的腐敗,而忽視本質上的腐敗。
我國行政法律制度體系對于行政權力的約束是彈性的而不是剛性的,一些黨政官員自由裁量的空間依然非常之大,一些黨政官員在選人用人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任人唯親,從而形成腐敗的利益同盟。譬如,一些單位的“一把手”利用自己手中的人事權,不斷地向各個部門安插親信,這樣一來,不僅會導致單位內部形成龐大的利益共同體,而且更嚴重的是,一旦組織部門考察領導干部,那么,“一把手”在各個部門安插的親信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吹鼓手,組織部門考察領導干部的過程,也就變成考察各部門領導對“一把手”“忠誠度”的過程。只要“一把手”的親信在組織部門不斷地為他評功擺好,那么,不僅可以促使這樣的“一把手”加官進爵,而且這些親信自己也可以“水漲船高”。
部分單位暴露出來的腐敗案件之所以令人觸目驚心,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單位形成了特殊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出現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必須盡快改革我國的組織人事選拔制度,嚴格依照我國公務員法的規定,讓人民群眾在干部選拔任用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之所以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因為我國改革出現了路徑依賴。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才能不斷地鞏固執政黨的地位,實現反腐敗的既定目標。
反腐不僅提高了執政黨的公信力,而且也讓廣大群眾對執政黨反腐敗充滿信心。
喬新生指出,我國反腐敗已經進入關鍵時期,一方面必須通過完善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地約束黨政領導干部個人的行為,千方百計地限制他們手中的權力,另一方面必須增加社會透明度,形成自下而上廣泛的社會監督風氣。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方面嚴格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規定,在體制內部約束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行為,另一方面必須盡快制定公布黨員領導干部財產的法律制度,讓黨員領導干部、配偶及其子女申報個人財產,隨時檢查自己的財產來源,防止從量變到質變,最終滑向犯罪的深淵;另一方面必須充分依靠群眾,對腐敗分子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
我國學術界關于反腐敗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已經達成了反腐敗的社會共識,紀檢監察機關反腐敗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響應,聲勢浩大的反腐敗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震懾的效果。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當前的反腐敗并沒有達成社會共識,反腐敗可能會導致一些腐敗分子的貪腐手段更加隱蔽。事實上,我國反腐敗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一些身居高位的“老虎”被打落馬下,不僅提高了執政黨的公信力,而且也讓廣大群眾對執政黨反腐敗充滿信心。
喬新生認為,反腐敗未有窮期。當前我國的反腐敗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對個人腐敗,而對于體制機制中的腐敗尚未完全觸及到;當前我國的反腐敗只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反腐敗,反腐敗尚未形成全民參與的全覆蓋的社會氛圍;當前我國反腐敗只是針對那些性質惡劣的腐敗分子開展定點清除行動,反腐敗尚未對那些損害公民基本權利、剝奪黨員民主政治權力的腐敗分子采取有效的懲治措施。今后在反腐敗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做到嚴格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必須做到防患于未然,對那些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員領導干部,應當采取必要的“凍結”措施,不能讓他們帶病上崗,上級組織部門更不能帶病提拔這類人。
發展市場經濟就是要擴大企業家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反腐敗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抑制黨政領導干部利用手中權力從事腐敗活動。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領域仍然存在灰色地帶,行政權力不受約束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正因為如此,執政黨必須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開展反腐敗社會運動,國家立法機關必須在一些重大基礎性制度建設方面快馬加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堵塞漏洞;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的反腐敗真正達到預期的目的。我國已經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組織,并且按照公約的要求建立了預防腐敗機構。
今后應當充分發揮國家預防腐敗機構的作用,開展全民反腐敗動員活動,讓每一個鄉村、每一個城鎮、每一所學校、每一座工廠、每一個街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反腐敗宣傳的陣地,讓反腐敗的意識深入人心,讓反腐敗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