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琳 張華江 郭紅蓮(.湖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襄陽 440053;.湖北醫藥學院體育課部 湖北十堰 44000)
鄂西北地區健身舞蹈資源開發與推廣①——以十堰、襄陽城區為例
許志琳1張華江1郭紅蓮2
(1.湖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湖北襄陽440053;2.湖北醫藥學院體育課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訪談法等,對鄂西北地區的十堰、襄陽兩市健身舞蹈開展現狀進行調查,了解襄陽、十堰兩市城區健身舞蹈健身場館資源現狀、中小學健身舞蹈開展情況、市民對健身舞蹈指導員的需求情況等問題,探索健身舞蹈在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健身舞蹈在該地區推廣的建議。
關鍵詞:鄂西北地區健身舞蹈資源開發推廣
①基金項目:2013年湖北省“十二五”教科規劃項目(2013B207)。
鄂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獨特、民俗舞蹈類項目豐富。作為鄂西北體育工作者積極研究該地域的健身舞蹈文化和民間舞蹈,這對于開發該地區健身舞蹈資源和傳承地區民族文化、構建都市文化、豐富居民健身休閑活動內容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1研究對象
以襄陽市、十堰市兩城區參加健身舞蹈健身的市民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和互聯網查閱健身舞蹈相關資料,為該課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調查法
通過問卷形式對兩市市民、健身舞蹈教練、專家進行調研,問卷內容涉及健身舞蹈鍛煉場館現狀、中小學健身舞蹈開展情況、市民對健身舞蹈指導員的需求情況等問題。
1.2.3訪談法
對襄陽市、十堰市兩城區廣場、公園、健身館、社區舞廳等地的健身舞蹈愛好者進行走訪。
2.1襄陽、十堰兩市城區流行的健身舞蹈種類
健身舞蹈是舞蹈的內容融合體育健身形式的一項體育運動形式,在音樂的伴奏下以健身為目的進行的體操、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身體練習。健身舞蹈不僅是一項健身,健心的運動,還能夠娛樂和自娛,是一項具有綜合藝術的體育運動項目[1],可使人獲得音樂與舞蹈的雙重享受。
2.1.1時尚現代類健身舞蹈
實地走訪了解到兩市市民所跳的現代健身舞有:國標舞、排舞、韓舞、爵士舞、街舞、小蘋果健身舞、鋼管舞等,這些舞蹈具有時尚、現代、休閑、娛樂等特點,可使參與者達到健身塑體、休閑娛樂、釋放壓力和社會交往等功效,深受人們的喜愛。
2.1.2傳統民族類健身舞蹈
通過實地考察還了解到兩市市民所跳的民族健身舞蹈有:秧歌、扇子舞、手帕舞、腰鼓舞、柔力球、花棍舞、三步踩、花傘舞、鳳凰舞等。這些傳統民族健身舞蹈代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文化特點,它們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積累形成的,它博大精深代代相傳,深得人民的喜歡。這些舞蹈都帶有民族的特質,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差異、風俗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
2.2襄陽、十堰兩市城區中小學校健身舞蹈推廣情況
走訪了10所學校,其中過半數的學校沒有開健身舞蹈課,只有襄陽四中、九中在2012年有體育教師學習并作過推廣,但也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是一種被動地、短期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健身舞蹈推廣不力,還有一些學校以廣播體操代替健身舞蹈,認為健身舞蹈等同于課間廣播體操;健身舞蹈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比廣播操豐富得多。由此可見中小學校相關管理者對健身舞蹈重視不夠。
2.3襄陽、十堰城區市民健身舞蹈鍛煉場地現狀
調查發現兩城區居民參加健身舞蹈鍛煉的地點主要以廣場、公園、社區空地、健身房等地為主,兩市可供市民健身的健身館、健身場地不多,襄陽大型廣場只有諸葛亮廣場、南湖廣場,沒有大型健身俱樂部,晚上市民多是聚集在人民廣場、諸葛亮廣場、南湖廣場健身,人群非常密集;十堰只有萬達、青年、人民廣場,也是人群密集,“十堰市張灣紅衛片區有近10萬居民,每到晚上都聚集到一條較為寬闊的馬路上跳健身舞,車來車往,隱患重重[3]”。由此說明兩市城區的健身舞蹈場地資源嚴重不足。
2.4襄陽、十堰城區居民對健身環境以及場地資源滿意度
兩市13.8%的健身人群認為健身場地太小,19.8%的人認為設施需要維修、更新,17.4%的健身者對周邊環境不滿意,基本滿意的僅占5.0%[2],這說明兩市城區市民對健身環境、場館資源等配置滿意度低。
2.5襄陽、十堰城區市民參加健身舞蹈鍛煉的周頻率和每次鍛煉的時間情況
調查發現,兩市市民健身5~7次/周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50.7%,其次是3~4次/周的人數比為43.3%,而1~2次/周僅占總人數的6%,每次鍛煉時間30~60分鐘的人群為51.7%,鍛煉時間在60分鐘以上的人群占43.9%,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僅為4.4%[2],這些數據說明兩市城區居民參與健身舞蹈鍛煉的周頻率、每次跳健身舞的時間是科學的。
2.6襄陽市、十堰市城區市民健身舞蹈指導員現狀分析
調查發現兩市持有健身指導員資格的人數僅占8.4%[2],走訪中還了解到兩市80%市民不知道跳健身舞蹈應根據舞蹈者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和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也不知道在運動中應有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控制[4];專業人士知道運動量過大對身體有害,運動太小對身體無明顯影響,所以對健身者做運動量、運動強度的檢測非常重要,心率評價是最簡單也是具有時效性和科學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此可見兩市市民缺少指導員指導市民科學健身。
3.1健身場館資源不足
襄陽、十堰兩市城區健身舞蹈鍛煉場館不能滿足居民的健身
需要,采訪中發現除人口密集的廣場外,多數社區居民晚上跳健身舞都在銀行、商場或商業場所的空地上跳舞,這種狀況既影響圍邊居民的生活,也導致健身者與居民的矛盾,成為社會問題,也制約健身舞蹈在該地區的健康發展。
3.2健身舞蹈舞種繁多,現代與古典元素繽彩紛呈
襄陽、十堰兩市城區市民參加的健身舞蹈有時尚的現代舞,也有傳統的民族舞蹈,呈現現代與民族舞蹈共存的良好局面。對市民健身舞蹈資源未充分采集。
襄陽、十堰兩市文體部門、學校相關管理者對健身舞蹈重視不夠,如少有學校將健身舞蹈納入體育課堂,兩市僅有四中開了體育舞蹈課,也只是給極少數報考藝校的學生上課。
3.3社會技術指導機制不健全
襄陽、十堰兩市城區居民缺少專業的健身舞蹈指導員,調查數據發現持有健身指導員資格的人數僅占8.4%[2],說明兩市居民跳的健身舞蹈基本上沒有專業人士指導,致使居民參與健身舞蹈活動缺乏科學性。
3.4文化資源開發滯緩
襄陽、十堰兩市相關部門對健身舞蹈資源挖掘與整理經費投入不夠,因而影響健身舞蹈資源開發與推廣,進而制約了健身舞蹈在該地區的快速發展。
(1)加強健身場館資金投入。
健身舞蹈場地少,設施陳舊是制約兩市城區健身舞蹈推廣的因素之一。建議兩市相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社區居民現有健身環境和場地設施,保證市民健身需要。
(2)將健身舞納入中小學體育課堂學校是文化傳承和推廣的最佳地方,若將健身舞納入中小學體育課堂,并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感興趣的舞蹈內容與活動方式,既豐富了體育課的內容,也較好地開發和推廣了兩市的健身舞蹈內容,使其逐漸有了發展與“生長”的土壤。
(3)加強企業、健身俱樂部健身舞蹈的推廣。
企業、健身俱樂部是健身舞蹈快速傳播和推廣重要地方,兩市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好這兩塊陣地,指導他們開展健身舞蹈班和相關活動,在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上進行引導,并給相關的政策支持。
(4)多渠道宣傳。
兩市體育文化部門領導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互聯網、新媒體等傳媒方式,開辦全民健身欄目,舉辦科學健身講座,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廣告、宣傳片、宣傳畫,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圖書、音像制品,提高公民科學健身素養”[5],還應組織相關文體人員到社區搜集健身舞蹈素材進行整理來豐富市民的健身舞蹈內容,通過舉辦健身舞蹈學習班達到推廣和開展健身舞蹈之目的。
(5)加速健身舞蹈指導員的培養。
建議兩市有關部門重視健身舞蹈項目專業人員的培養,對已經取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的人員進行定期抽考,引導他們參入公益體育健身指導,為廣大健身舞愛好者服務[2]。
(6)嘗試傳統健身舞蹈與現代健身舞的融合。
近一年來,全民齊跳健身舞蹈的熱潮一浪接一浪,大媽、辣媽多是喜好現代時尚的健身舞蹈,青少年也是如此,國標舞、韓舞、爵士舞、街舞、瑜伽、肚皮舞、普拉提、鋼管舞等一些外來舞更受他們的追捧;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健身舞蹈文化的特點與優勢,將傳統健身舞與現代健身舞有機結合,既時尚又保留傳統文化的特質;在中小學校做試點,將民族健身舞蹈和現代舞納入中小學體育課堂,讓學生從小了解民族健身舞蹈文化的博大精髓,同時也感受時尚的現代舞蹈文化,達到增強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之目的[6];學校體育老師應積極參與和推廣,對民間健身舞蹈和外來健身舞蹈進行篩選整理,挑選一些適合中小學生年齡、心理、生理特點的健身舞蹈進入中小學校體育課堂,這既豐富了學校體育的課堂,也是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
(7)整理健身舞蹈資源、弘揚民族文化。
兩市相關部門應深入民間,收集原生態、富有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色的土風舞等健身舞蹈素材,將這些素材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成為本地區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重要文化資源,這也是對民族健身舞蹈的光大,最終達到為促進健身舞蹈在鄂西北地區健康發展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作貢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資的豐盈,人民已將健身保健放在生活的首位,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業余文化生活,“健康第一”是現代人的健康理念,國發在《全民健身計劃》的通知中提出“全民健身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7]。鄂西北地區健身舞蹈的健康發展,也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http://baike.onlylady.com/jianshenwudao/[EB/OL].百度文庫.
[2]許志琳,孟正剛,郭紅蓮,等.鄂西北健身舞蹈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1).
[3] http://hb.ife ng.com/news/focus/detail_2013_05/07/ 774123_0.shtml[EB/OL].百度文庫.
[4]賈煥亮.體育與健康教程[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70:270.
[5] http://baike.baidu.com/view/56466.htm[EB/OL].百度文庫.
[6] http://lxxx.jsedu.sh.cn/2013/0524/312362.shtml[EB/OL].百度文庫.
[7] http://baike.baidu.com/view/5265261.htm[EB/OL].百度文庫.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