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梅
(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云南楚雄 675000)
彝族“左腳舞”在全民健身中的推廣價值①——以云南楚雄為例
龔雪梅
(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 要: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彝族先民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敢,創作了燦爛的彝族文化,其中“左腳舞”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彝族文化的瑰寶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健身形式在悄然地走進我們的生活當中,使全民健身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至今乃盛行一種古老的彝族傳統舞蹈——“左腳舞”,它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出現在全民健身的行列中,顯得格外耀眼,為全民健身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關鍵詞:楚雄彝族左腳舞全民健身推廣價值
“左腳舞”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典型,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云南彝族人聚集地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彝族舞種,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它是勤勞、勇敢、智慧、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結晶,它反映了彝族的習俗和民風,從鄉間田野的草根文化中脫穎而出,并且在全民健身中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廣,足以看出它在彝族人民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楚雄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盡管在現代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下,當地“左腳舞”依然能保留著它的那份古樸民風,依然保留得那么完整,至今乃深受彝族人民的廣泛流傳,讓我們嘆為觀止,我們應積極地保護和挖掘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關于彝族“左腳舞”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牟定壩子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泛濫,彝族的小伙阿里和彝族的姑娘阿羅是一對情人,他們決心挺身而出為民除害,于農歷三月二十八這一天,眾鄉親在這對男女勇敢無畏的精神感召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機會,把燒紅的栗炭往龍潭里倒,然后又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怕惡龍翻身作惡,還在上面燃起篝火,鄉親們圍著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后惡龍終于斃命。后來,為了歡慶勝利,彝族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等制成了月琴,聚在一起手挽手、肩并肩圍成圈跳腳彈琴,唱“阿里羅”來紀念阿里和阿羅,又由于那一天是農歷的三月,故稱為“三月會”,連趕三天,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成為楚雄獨具地方特色的彝族民間傳統文化,由于“左腳舞”動作簡單易學,節奏明快,通俗易懂,歡樂有力,熱情奔放,表現力豐富,是彝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之一,目前在彝族節日——牟定三月會、二月八和一些地區性節日都是大規模跳“左腳舞”的主要場合,屆時,整個縣城都是鋪天蓋地的三弦聲和左腳調,大街小巷擠滿著跳“左腳舞”尤為壯觀。除了節日狂歡外,平常在楚雄的社區、彝人古鎮、桃園湖邊等健身娛樂廣場一到傍晚就能見到成群結隊圍成一個個圈彈著弦子,拉著二胡,唱著調子,手挽手,肩并肩載歌載舞的人們,這已成為楚雄彝族地區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使這古老的舞種在這里悄然、生生不息地延續著。
彝族歌舞,有一種消除不掉的彝族生活、歷史、思想精神的烙印其彰顯著彝族的特有的陛質,浸潤著彝族人民的思想意識,是彝族文化燦爛閃爍、散發耀眼光芒的精華所在。“左腳舞”集“歌、舞、樂”為一體,舞蹈隨意性較強,不限人數,不限時間、地點,不分男女老幼,可在村頭、庭院、同間、草坪等都可以進行跳腳,其動作簡單易學、節奏歡快而豪放,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形式,通過“左腳舞”運動,能讓緊張的心情與疲憊的身體得以完全地放松,能讓人們忘卻生活中的煩惱和工作中的壓力,使心情保持愉悅和舒暢,備受彝族人民的喜愛,成為云南楚雄彝族地區全民健身活動中一項不可多得的健身資源。
2.1“左腳舞”中“歌”特點
左腳調子。是配合跳左腳舞的彝族民歌。目前左腳調共有300多首曲目。從內容和風格看,可分為情歌、頌歌、敘事、諷刺、勸世、教化酒歌、詼諧幽默等8大類別,內容涉及彝族文化、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演唱方式看,有獨唱、對唱、合唱三大類。唱腔最顯著的特點是有高八度的輔助唱腔,這種唱腔清脆悅耳、高亢熱烈,為”左腳舞”提供了天然的音樂伴奏,形成聽覺上的強力沖擊。由此可見,“左腳舞”是融舞蹈與音樂于一體。
2.2“左腳舞”中“舞”的特點
“左腳舞”的隊形以圓形為主,人們手拉手、肩并肩或搭肩摟腰,舞蹈時按逆時針方向轉動跳,跳“左腳舞”時先起左腳,墊三腳踢一腳,基本步法有直腳、甩腳、墊腳、跺腳、踏腳、踢腳、趕腳、合腳等,特殊動作有串花、翻身等上身隨舞步前傾后仰或左右轉動。“左腳舞”的動作看似很復雜,但其基本步伐就主要有出腳、踮腳和踏步等。舞蹈的基本套路中最常見的是三踮一,主要由出腳和踮腳組成。以四拍為一個單位,其動作的構成具體為:第一拍右腳向右側移動半步,第二拍左腳向右腳靠攏,第三拍右腳用力跺地的同時左腳向正前方踢出。不同的曲調有不同的動作組合,在“三踮一”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結構和節拍,加入踮腳和踏步,形成不同形式的動作組合,固有“一調一跳法”之說。這些古老的舞步動作,或多或少仍保留著彝族先民刀耕火種、攆山圍獵和制服惡龍而狂歡共舞等時的情景動作形態,動作簡單易學、節奏歡快而豪放,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形式,能較好的起到鍛煉身體,起到愉悅身心的作用。
2.3“左腳舞”中“樂”的特點
“樂”是精神生活。跳左腳舞、唱左腳調,是彝族民間最主要的文藝活動,是彝族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的藝術風格看樂觀豪邁、歡快熱烈、亦莊亦諧是左腳舞、左腳調共有的藝術特征。從表現內容看,左腳舞及其左腳調大多反映了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等。因此,“左腳舞”文化展現了彝族人民純樸的生產生活大體輪廓,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1彝族“左腳舞”的健身價值
“左腳舞”簡單易學、主要是通過下肢的不停的踢腳和跺腳來
進行的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形式,情緒隨著舞步節奏越來越高昂激動,就能達到全身心的鍛煉。通過一次“左腳舞”運動,一般時間長達一個多小時,運用幾十首的左腳調進行連續不斷地唱跳,能達到汗流浹背的效果,是一項名副其實有氧運動。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很容易影響精神情緒,從而導致各種身心疾病的發生,彝族左腳舞集娛樂與運動健身于一體,在歌舞中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釋放壓力,忘卻煩惱,調節精神情緒,是維護身心健康的“良藥”之一。
3.2彝族“左腳舞”的旅游開發價值
彝族“左腳舞”是典型的歌舞再現形式,在楚雄當地的廣場、娛樂休閑場所會經常看見一群穿著亮麗彝族服飾的男女手挽手、肩并肩地圍成一個個圈跟著歡快的節奏載歌載舞,它集“歌、舞、樂、服飾”于一體,是原生態的彝族歌舞再現,是彝族先民在上千年前創造的寶貴文化魂寶,是彝族先民的智慧結晶。彝族“左腳舞”文化內涵豐富,民族特色突出,蘊藏著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加大開發的力度和深度,努力把彝族“左腳舞”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左腳舞”旅游產業,成為旅游品牌的一大亮點,成為讓外界了解楚雄的一張名片。
3.3保護和傳承彝族“左腳舞”的價值
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沖擊和同化,已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流失,而彝族“左腳舞”因動作簡單易習,娛樂性強等特點在全民健身中得以廣泛流傳,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云南楚雄地區至今流行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古老的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我們應積極地保護和推廣“左腳舞”,不僅利于傳承和弘揚彝族歌舞文化,而且還能增進各民族交流往來,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立足彝族“左腳舞”文化發展的深厚底蘊,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應加強獨具特色的“左腳舞”文化在民俗和全民健身活動中大力推廣,使這種具有民族性、獨特性、新穎性的民族文化被外界認知和了解,展現獨特的民族風情,推動彝族“左腳舞”旅游產業的發展,達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對外宣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馮國蕊.牟定彝族左腳調淺析[J].民族音樂,2009(3):48-50.
[2]周媛,錢揚杰,周旭.洞窺變遷多元傳承[J].民族音樂,2010(3):6 - 7.
[3]楊顯彪.論牟定民族傳統體育—“左腳舞”的體育價值及推廣[J].科技信息,2010(34):674.
作者簡介:①龔雪梅(1980—),女,云南大理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學與訓練,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