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鐸(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合作學習法介入體育課中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①
張耀鐸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摘 要:該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合作學習法介入體育課中,對于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供日后作為體育教學和課程設計的參考。本研究以兩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各37名學生,其中一班學生為實驗組,另一班學生則為控制組。采用“實驗組控制組前后測”實驗設計,運用同儕評定法的同儕提名法為研究工具進行探討。實驗前一周先進性同儕提名法的填寫,接著進行為期10周的計劃性課程,再于試驗后一周進行后測。所得資料通過探討不同實驗的處理,得出結果說明,合作學習法介入體育課后,遭到負提名學生的人際關系有了明顯增進,而未被提名的學生也出現被正提名的情形,說明了學生的人際關系,經由體育課運用合作學習法的過程而有明顯提升。
關鍵詞:合作學習 人際關系 體育教學 同儕提名
該研究旨在探討體育教學過程中,在施行合作學習法后,對于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該章共分五部分:(1)研究背景與動機;(2)研究目的;(3)研究問題;(4)研究范圍與限制;(5)名詞解釋。詳細內容依各節分述如下。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是人類生存技巧的傳承,在過去是以家庭為主要的教育場所而代代相傳,而隨著社會及經濟的多元發展,原來的家庭教育已不符合社會需求,有系統的學校教育因而產生。而我國施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十大基本能力為課程目標,強調學生的溝通以及分享的智能;發展尊重他人與增進團隊合作;開展學生的多元智慧;重視個性化、多元化、適性化的教育理念,依每個學生的學習特質,充分發揮其潛能,使全體學生都能收獲最有效的學習等。
而不管合作學習以何種形態教學,許多學者認為合作學習具有以下6個特色:異質分組、積極互賴、彼此互動、個人績效責任、社會技巧與團體歷程六項,其教學效果皆與九年義務教育主要目標相符,而要達成這些目標的過程,幾乎都要透過學校教育為管道,可見學校教育對學生學習上的重要性。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一直被認為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學習情境。[1]同時,體育教學除了發展一個人的運動技能、心智能力之外,在教育環境下,以團體活動方式進行,對于促進個人良好人格的建立和社會行為的發展是一條最佳途徑。所以,如何應用可行的教學設計并結合有效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以迎合社會進步下學生的需求,啟發學生潛能,是未來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學過程中,學生類型多元,各班都會有極少數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完全沉默或無法融入班級團體中學習。有些可能為特殊教育的學生;有些則是人際關系較差的學生,這些類型的學生往往處于弱勢,常得不到完整學習的過程,甚至遭受排斥、嘲笑或欺凌。學習過程上往往會受到忽略、孤立而毫無機會經歷學習與身心發展的過程,是否有能加以改變的機會和方法呢?這是研究者想要找出適合并改善此情況的教學方法的動機之一。[2]
而且,在現今社會里,人際間冷漠狀況嚴重,學子們大多缺乏人際間的互動,加上網絡的發達超乎想象,使學生終日生活在冰冷的電腦與其虛假的世界中,甚至可以利用網絡之便,使其滿足生活所需而終日不出門,因而,越來越多的宅男、宅女由此產生。可能對某些人而言,網絡上的社交占據了其社交生活的全部。可見人際關系與互動的狀況,似乎有跌入谷底的趨勢。這些都是身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視的課題。而體育課是最直接有機會制造人際互動的課程,要以何種方式達成才最有效率,這是該研究的第二個動機。[3]
在學生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同儕扮演者極為重要而角色,學生可借助同儕間的相互指導,可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對于處在學校團體學習環境中的學生,讓其學習如何表現合適的舉止,并適時糾正問題行為,以增進人我和諧相處,是奠定未來正向發展的契機。[4]因此,如何運用合作學習法并透過小組合作共學方式,促進人際關系達成良性互動,增進社會技能,增強學習成就感的一種群己學習方式,這是該研究的第三個動機。
1.2研究的目的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該研究的目的如下:了解合作學習法介入體育課后,對學生人際關系的改變情況。
1.3研究范圍與限制
1.3.1研究對象的限制
該教學實驗因受限于人力、物力及經費等因素,無法對全國學生進行研究,所以僅以上海市黃興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并未涵蓋其他縣市以外的學生。所以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國各級學生在介入合作學習模式后相關能力變化的結論。另外,班級同學中也有心理和行為的偏差者,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研究,這是該研究的第一個限制。
1.3.2研究設計的限制
由于該研究的前測與后測均采用同一研究工具,因此,學生在填答時可能受相關因素與填答意愿的影響,無法避免填答學生有聯系情形,故該研究難以避免上述因素干擾。另外,變量之一的人際關系所探討的范圍,不包含其他影響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如自尊、人格特質及其他情緒控制等,因此,研究結果的解釋亦受到部分限制,這是第二個研究限制。
1.3.3實驗教學的限制
由于為了配合學校教學的課程進度安排的正常進行,因此,進行實驗教學期間,雖盡量以實驗教學方式進行,只有在必須配合學校課務安排或場地異動時,可能有部分變化。因此,研究結果的解釋也有可能受到部分限制。這是第三個研究限制。
1.4名詞解釋
1.4.1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該研究所指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學生之前的各單項體育成績,按測驗項目的不同而分類,并依各項目得分高低順序排列名次,最后再以s型分組方式編組,以組內異質性的方式來進行共同合作學習,而組間的學習能力接近相等來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所設計的學習活動中,能彼此溝通、互助、分享等。在愉悅與體驗成功的氛圍中,共同達成個人,小組與班級學習目標的策略。
1.4.2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或人與眾人之間(至少2人或2人以上),因有著連續而多次的溝通,所發展出來的關系。也就是在真實生活里對個體有互動的人,其之間存在著面對面的溝通與分享,并共同參與許多活動,他們建立起來的關系就是人際關系。如:同儕好友、父母、師長等等。[5]
1.4.3同儕關系(peer relationships)
該研究的人際關系著重在受試者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情形,和彼此之間的關系與交互作用,所以采用同儕評量法中的同儕提名問卷為研究工具,來檢視每名學生正在被提名或未被提名的情況,分數越高代表人際關系越好;反之。分數越低,代表人際關系尚待改進。
2.1研究設計與架構
該研究主要在探討合作學習法在體育課中提升人際關系的效果。其中實驗的自變量是教學方法,實驗組采取合作學習法,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為避免影響實驗結果,該研究控制變量為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及測量工具。依據變量在分析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在學習過程、人際關系與社交技巧上的差異情形。
2.2研究對象
該研究采取實驗設計的方式進行,以上海市黃興中學的初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分實驗組(合作學習組)與對照組(傳統教學組)。實驗組學生先依照七、八年級的籃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各單項體育成績,做高低分順序排列,同時與對照組使用同儕提名法來獲得學生實驗前人際關系的得分。獲得各相關資料后,實驗組便以s型分組方式來進行異質分組,并形成組內異質,組間近似相等的各小組,然后接受10周的體育課程學習活動。課程結束后即進行與前測相同的后測,再來檢視其中的變化。
2.3研究工具
為達成研究目的和獲得研究材料的真實性,該研究運用同儕評量法的同儕提名問卷為研究工具來搜集實驗進行前后的測試資料。該問卷旨在了解學生在班級中的人際關系情形,透過同儕正向與負向提名,了解實驗組學生的同儕人際關系。該問卷由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填答,學生作答最喜歡與最不喜歡與誰互動。正面提名次數越多表明人際關系越好,負面提名次數越多表明人際關系越差、同儕互動較缺乏。該問卷作為篩選個案同時,也用此量表前后測的得分了解個案在同儕社會互動關系變化的情形。
2.4資料搜集與分析
該研究實驗的相關成績與資料獲得后,利用電腦統計軟件SPSS/Windows12.0中文版進行量表的分數統計分析,為達到該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該研究使用以下的統計方法。
(1)以實驗前后同儕排名的個人得分,說明并探討其中的變化。
(2)因為該研究是包含前測和后測的實驗設計,故以同質性考察的統計分析,統計前測后測之間相關人際關系測驗量表之間的差異。
(3)以相依樣本t鑒定分別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前、后測,相關人際關系測驗量表的差異。
經過前后測所獲得的結果,獲得了以下結果。
(1)原先有負提名的學生,經由活動的過程后,在后測的結果中出現了正提名的現象。
(2)在前測沒有任何提名得分的學生,在后測的資料上,大都出現正提名的得分情形。
(3)學生在后測填寫整體名的同學選擇上,除了包含前測時所包含的同學之外,也有多填寫幾個前測時未包含的同學的情形。
(4)在負提名的選擇上,仍有在前后測選擇不變的學生,但已偏少數,且未有增加數量的現象。
對應上述結果,做出以下討論。
(1)前測得分較低的學生,在十周的課程活動中,通過合作學習法的過程不斷與同儕互助、合作、學習等互動過程,對于分數較差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和改善自身的人際關系。
(2)原本未有任何得分的學生,經過該教學過程,此類型學生獲得了社交的相關經驗,對于同儕間人際關系的提升產生了正面影響。
(3)學生在前后測的正提名對象,幾乎沒有變動,但在后測時正提名對象的數量上,大都出現了增加現象。表示學生經過教學中的互動過程,除了“死黨”的友誼不變外,也增加了對于其他同學友誼的建立,這些都是人際關系提升的表現。
(4)負提名部分,也出現了前后測選擇對象不同的現象,但實驗組的37份樣本中,只有2個樣本完全沒有變化,其他都有減少的現象;并且在負提名的數量上,沒有樣本出現增加的情形,表示出了部分學生仍有難以轉變的情況外,多數學生經過此教學過程的互動,都會增進其人際關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映紅.體育教學中的合作教學法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7 (21).
[2]郭海玲.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浙江體育科學,2002(2).
[3]Johnson,D.W.,and Johnson,R.T.The New Cir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Classroom and School.ASCD,1994.
[4]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nded)by Allyn and Bacon,1995.
[5]Wast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Group Educational Modules:Effects on Cooperction Achievement of Biology Stude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9:142-146.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c)-0236-02
作者簡介:①張耀鐸(1968,3—),男,漢,安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手球、橄欖球和籃球的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