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閆賀平 董彥霞 趙惠敏
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00
河北省新農合經歷全面推行后,農村地區的醫療水平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和改善,看病貴且難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農民群眾從中得到了好處,也積極擁護這一項能夠給他們帶來社會效益的措施。但在推行此項措施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1.1籌資水平低。河北省衛生計生委、河北省財政廳,于2014年11月聯合發布了2015年新農合繳費標準,個人繳費由2014年每人70元提高到每人110元,各級財政補助由2014年每人320元提高到每人360元。[1]10年間,各級政府對資金進行籌集的方面的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面臨著資金籌集渠道的問題。農村與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進行對比,資金籌集水平仍較為低下。
1.2監督機制不健全。河北省成立了合作醫療監督委員會,并制定了很多監督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另外, 監督委員會往往缺乏專業技術能力,不足以對醫療服務提供有效監督,導致在部分地區實際運作中存在著一些違反監督制度和管理的行為。同時由于管理透明度不高,群眾知情權和監督權沒有得到落實, 信息滯后一些問題也導致群眾有很多不滿。
1.3患者對醫護不信任。患者認為,普通的小病,去小診所看,所需要的費用最多為十幾塊錢,而大醫院則首先會讓去做各種檢查,花費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而卻很多醫生在開藥的過程中,不會告訴患者哪些藥物能夠報銷,哪些不能夠,甚至只開一些不能夠報銷但回扣高的藥物。
1.4醫護服務服務態度差。由于新農合的農民文化低,理解能力也較差,對于同樣的問題或簡單的問題需要詳細解釋多遍,醫生本身也比較忙,很多時候都會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愛答不理或訓斥,導致新農合的農民有畏難情緒,使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村里的小診所里都是鄉里鄉親,態度都會很隨和親切,這樣明顯的落差讓很多農民不愿意去大醫院看病。
1.5缺少針對性、多層次的農民醫療保障。農村情況復雜,層次多,有的務農,有的做農民工,有的自主創業,所以對合作醫療需求復雜多樣,尤其是農民工流動性比較大,且從事的建筑、采掘等高工傷、高事故行業,但由于工作流動性大,單位更換十分頻繁,也就出現了很多農民工不愿意辦理醫療保險的情況。[2]由于沒有正式戶籍,他們沒有資格參加城市醫療保險,而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工,則必須返回原住地去看病才能報銷,這就又加重了他們的經濟負擔,使相當一部分農民工難以享受到制度的益處。
2.1多渠道籌資。導致籌資水平低的原因很多。其一,新農合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與國家的財政撥款及農民自身繳納的基金,沒有扶持社會資金的幫助,也沒有完善的社會籌集制度,導致弱勢群體和貧困農民的參合基金,無法被落實,從而給新農合制度的普及制造了較大的障礙。其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制定與當地經濟社會水平相適應的規劃藍圖,與此相匹配的政策保證以及工作的措施都沒有及時跟進,從而使得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很難被觀測到。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等捐資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縣級人民政府制定扶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鄉村集體經濟組織類型和出資標準。集體出資部分不得向農民攤派,不得代替農民個人繳費。探索吸納社會資金的途徑和方法,壯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規模。可以本著尊重出資人意愿的原則,在不侵犯其他參合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對特定人群實行特殊補償。
2.2增加對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的監管。嚴格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努力控制醫藥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減輕農民的醫藥費用負擔, 各試點地區將農村合作醫療的醫藥品納入政府采購范圍, 使藥品購銷制度得以改善, 最大限度地降低醫療成本。同時, 對管理機構設立意見箱,歡迎廣大參合人員對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在定點合作醫療選擇上,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合作醫療管委會來制定大病單一病種費用標準以及關于亂檢查、亂收費、亂開藥的懲罰方案等, 讓那些經過政府批準,有承擔能力的各類醫療單位進行競爭。對合作醫療定點選擇,每年進行一次, 擇優棄劣。若定點單位違背合同可責令其中途停止,再選擇新的。
2.3加強監管,增強醫護之間的信任。衛生部門要充分發揮主管部門作用,加強管理和工作指導。財政部門要加強對資金籌集、使用的審核和監管,確保補助資金按時足額到位,保障合作醫療基金安全。從思想上要強調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制度上要建立完善的醫患溝通體系,讓病人切實能感覺到醫生是為病人考慮,而不僅僅是為了省事、拿回扣。由于醫療糾紛出現給醫院帶來不良影響,導致醫院都不愿意走正常的手續,大多是“大鬧多賠”、“小鬧少賠”,導致出現專業醫鬧,這些現象扭曲了社會的正義和公平,導致各部門隱瞞不報或者互相推諉等現象發生,大家對醫生這個行業也不再有以前的尊重。
2.4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新服務理念。現在我們經常講人性化服務。實際上就是要求在實施整個醫療、護理服務中,都要以病人及健康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病人為中心不僅要滿足病人必須的醫療服務,還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堅持病人至上,質量第一。[3]擺正醫院與社會、與病人的關系,克服部分職工自覺或不自覺地存在的“病人有求于我”的意識,真正認識到“病人可以沒有我們,我們不能沒有病人”的道理,認識到只有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品質。
2.5建立多類型的新農合方式。根據農村人口的構成和特點,開發不同類型的參保方式供大家選擇,這樣不僅參保人員會增多,也讓農民真正受益。重點做好農村五保戶和貧困家庭的醫療救助。在資助救助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同時,對個人醫藥費用負擔仍過重、難以承擔的部分,應給予適當補助。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難大的實際,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中對農村救助對象應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推行并規范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實行縣、鄉、村一體化管理,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能力。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深化鄉鎮衛生院內部改革,增強鄉鎮衛生院發展活力。[4]
參考文獻
[1]李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0年01期.
[2]李長健,徐麗峰.農村信用合作社監管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監管制度與多元主體監管為落腳點[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陳斌彬.完善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法律監管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9 年12期.
[4]李海楓.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和改革中的相關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