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康養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生態康養看攀西以“六度理論”為衡量指標打造同心圓圈層發展體系
四川“康養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在人口老齡化和亞健康化背景下,生態康養產業應運而生。這是一項涉及生態學、養生學、老年學、地理學及經濟學等內容的綜合性產業。生態康養產業的內在屬性,決定其發展具有顯著的自然壟斷性和不可移植性,它立足于大自然對一個地方的特殊偏愛和恩賜。放眼全國,四川攀西地區具有自然、歷史和人文的特殊性和疊加性,是生態康養產業發展的首選地區。
攀西地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擁有著名的攀西大裂谷和安寧河平原,涵蓋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的13個縣(市、區),總面積3.1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生態康養產業發展的適宜地區,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條件。
——獨特的自然環境。奇偉險峻的攀西大裂谷孕育了攀西地區湖泊、溶洞等獨特的自然景觀。攀西物種資源十分豐富,各類生物資源在6000 種以上。攀西擁有世界級的釩鈦磁鐵礦藏,而磁石具有潛陽安神、聰耳明目、納氣平喘等康養價值。攀西農作物的光能生產潛力和光溫生產潛力為全省之冠,被譽為“天然溫室”,特色農產品品質優良。
——多彩的人文資源。攀西地區是原始人類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重要走廊,具有絢麗多彩的人文資源,為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厚實和鮮明的文化符號。少數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等源遠流長;紅軍長征紀念地(彝海)、西昌衛星中心、攀枝花鋼鐵基地等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和三線文化璀璨奪目;火把節、桃花節等民俗風情文化精彩紛呈。攀西地區幅員廣袤、人口稀疏,民風淳樸、與人為善、社會安寧,自然與社會和諧共生,為生態康養構筑了良好的社會生態。
——較好的發展機遇。2013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四川省也將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等康養產業與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一并明確為全省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制定了相關支持政策。
生態康養產業的基本內核是“以人為本、康養為業”。生態康養產業的“以人為本”的特性決定了它高度依賴于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即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具備有利于增進人體舒適度的居住環境,特別要適合老齡和病弱人群生活;二是要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改善人體免疫系統 ;三是要有利于隔絕致病因素,讓人置身于安全的生活環境。從這些條件來看,本文認為溫度、濕度、高度、優產度、潔靜度、綠化度是判斷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的六個重要維度,簡稱“六度理論”。攀西地區在這六個方面的指標表現良好,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符合實際。
——溫度。據人體學實驗,人體最適宜的溫度是18~24℃,在被世界衛生組織推崇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年平均氣溫就是20℃左右。在攀西地區,米易縣河谷區全年無冬,秋春相連,年平均氣溫19.7℃;鹽邊縣冬暖、春溫高、夏秋涼爽,年平均氣溫19.2℃;西昌市年均氣溫18℃,氣候四季如春。這些地方都非常適合外地人到此避寒祛暑,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居住和養生。
——濕度。據科學實驗,人體最適宜的健康濕度在45~65%RH之間,適宜的濕度可抑制病毒、病菌的滋生和傳播,還可提高人體機體的免疫力。攀西屬于干熱河谷,安寧河流域濕氣春季最小、夏季最大,米易、西昌等地年均濕度一般在55%~60%RH之間,人體感覺比較舒適,而且有利于人體健康。
——高度。據生理衛生實驗研究,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海拔高度是1000~1500m。世界著名的長壽地區大多數都接近1500 m的海拔高度。攀西地區平均海拔在1300m左右,安寧河谷流域的河谷平壩、山間盆地和二半山階地海拔均在1500m以下,長期居住非常有利于人的健康長壽。
——優產度。主要指農產品等物產的品質優劣程度,綠色、有機農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比重是衡量一地優產度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高優產度保證能夠吃到符合自然規律的當地菜和當季菜,避免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大棚蔬菜等對人體帶來的潛在危害,從而有利于人的健康長壽。攀西地區的安寧河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四川的主要“糧倉”、第二大蔬菜基地和唯一的亞熱帶水果產業帶,為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物質基礎。
——潔靜度。攀西地區海拔相對較高,大部分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空氣潔凈度高,工業污染源少、噪聲小。涼山州、攀枝花市空氣質量(AQI)為優良,PM2.5常年低于20,米易、鹽邊等地空氣潔凈度更優,環境更靜謐,尤其適合呼吸系統病患者靜養。
——綠化度。一般用森林覆蓋率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綠化程度,指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比重,反映一個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綠化程度。森林覆蓋率越高,負氧離子濃度越高。而負氧離子對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偏頭痛及冠心病等疾病康復有促進作用,有益于女性養顏駐容。綠水青山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米易縣、鹽邊縣等地的森林覆蓋率超過60%,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四川平均水平的2倍,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氧吧。
在國內,生態康養產業發展和布局還未形成大的氣候,有較大呼聲要把攀枝花和秦皇島作為“一南一北”兩個國家級養老康養試驗區進行建設。攀西地區應利用獨特優勢,搶抓機遇、主動競爭,率先打造全國規模大、檔次高、口碑好的生態康養基地。
——明確總體定位。攀西地區在確定生態康養產業定位時,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充分用足“生態牌”“陽光牌”“民族牌”和“大裂谷牌”,把攀西地區總體定位為:生態康養基地、特色旅游勝地。在打造過程中要把握好幾個關鍵詞:一是保持生態,在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好生態,利用好生態,發展生態經濟,打造低碳生活;二是科技高端,在生態康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引入現代高端科技要素,特別是要引入先進的醫學技術、醫療設備和環保建筑技術;三是融入創意,將人文要素充分融入生態康養產業,打造生態與人文相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四是面向世界,整合國際資源,開拓國外市場,以國際標準打造世界聞名的具有全國示范性、區域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實施綜合配套戰略。打造攀西生態康養產業時,要積極實施綜合配套戰略,核心是使整個產業體系具有系統性、協調性和互動性。綜合配套戰略要求攀西地區在發展生態康養產業過程中,要始終以打造世界生態康養勝地為核心,以生態環境、居住品質、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為整體配套系統,加強各個配套圈層之間的耦合與協同,從而聚變產生強大的發展驅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終打造完備的生態康養產業同心圓體系。在同心圓四個圈層中,半徑越短,離圓心越近,與生態康養緊密程度越高,向心力越大,這是同心圓效應。因此,要按照圈層布局,合理分配和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等各類資源,逐步由近及遠、由主到次地打造生態康養產業的完整體系。
一圈層的生態條件是生態康養產業賴以發展的根基,必須從六個維度出發,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劃定生態紅線,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和生態交通,堅決關停污染企業。二圈層的居住條件指游客居住房屋的設施條件和舒適程度,高的居住品質將對游客產生直接的吸引力,要大力發展康養地產打造國際化康養社區,房屋建設要有鄉土特色,親近自然、體現鄉趣。三圈層的醫療商購條件主要包括醫療條件和商貿購物環境等,要加快建設高端醫院、高端賣場等配套設施,增加留住游客的籌碼。四圈層的交通信息條件主要指機場、高速公路和鐵路等對外交通設施、支線公路、綠道、景觀道等內部交通設施,以及手機、無線網絡等通信條件,這是確保游客可達性的重要保障。總之,要面向全球生態康養市場,與國內外的旅行社、康養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打通國際國內通道,按照國際水平打造康養旅游項目,制定國際化的服務規范和標準。
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和民生事業,大力發展攀西生態康養產業,必須強化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國家產業政策,發揮好各級政府的全方位引導和扶持作用。
——強化頂層設計。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一體、產業融合”的理念,加快編制“攀西生態康養產業發展規劃”,以此規范攀西地區生態康養產業發展。圍繞攀西大裂谷、安寧河平原,科學確定生態康養產業的空間布局,打破區域行政界線,合理劃定世界生態康養勝地的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發展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的康養產品。加快包裝和儲備一批生態康養及相關配套性項目,爭取納入國家和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盤子,在產業、項目、人才等方面進行有效支持。
——加強政策支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上批準設立攀西生態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在資源、科技、政策、項目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建立聯動協調機制,促進資源整合,把生態康養產業作為特色產業進行重點扶持。鼓勵攀西地區在財稅金融、資源配置、土地管理等領域進行創新和突破,為生態康養產業發展奠定政策基礎。
——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召開攀西世界生態康養勝地建設的新聞媒體發布會、研討會等,多種途徑大力宣傳攀西生態康養品牌。繼續辦好“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將其打造成為攀西生態康養產業發展的宣傳展示平臺。針對國際國內、省內省外市場和銀發族、中青年和嬰幼兒等不同客戶群體,設計專門的營銷策略。
——構建操作平臺。加快生態康養產業發展,關鍵是要統籌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政府按照規劃抓好組織協調,企業按市場規則搞好運行。一是盡快成立省攀西生態康養基地建設推進小組。建議由分管省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領導任副組長。推進小組要及時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按照時間計劃完成各項發展任務。二是引導社會資本籌建攀西生態康養產業發展平臺公司。通過招商引資、對外合作等方式,加大生態康養基地的道路、高端醫院、養老院等公共設施投資建設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今天的年輕人是未來的老年人,現在的老年人也是過去的年輕人。生態康養產業是典型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級各部門應對攀西生態康養產業的發展高看一眼、厚愛一份、先走一步,為其創造良好的試點和發展環境。完善旅游監管體系,強化市場化管理手段,加強旅游執法,規范市場秩序,保證旅游市場公正有序。加強生態康養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入國外健康旅游產業的成功經驗,實施外資、民營企業無差異的投資政策。加強生態康養知識的宣傳、教育和普及,提高公眾和全社會的養生意識,培養銀發族、亞健康族和國外市場的生態康養需求。
(課題顧問:陶武先,四川省政協原主席;課題組長:李后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課題組成員:廖祖君(執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副研究員;李銀昭,四川經濟日報社總編輯;韓毅,《讀城》雜志總編輯;杜陽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長;龍良賢,《企業家日報》總編輯;葉蔥,《中國西部》雜志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