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車文斌
縣域工業疾進四川縣域闊步新型工業路
本刊記者 車文斌
到2017年,力爭一半以上的縣工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30個以上的縣工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全省培育2個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3個超過1000億元的工業強縣(市)。
時光的音符在歲月的琴鍵上跳進2015年時,冬寒正盛,四川縣域經濟的脈動也即將進入新的一春。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一個又一個的關鍵詞敲進新一輪的發展篇章。
四川省“兩會”上,全省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已經確定,7.5%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顯示,“穩增長”三個字分量格外重,顯示其仍是經濟發展中的重心。
四川“三大發展戰略”中,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賦予縣域擔當基石作用,縣域,成為強川的重要極點,縣域強,四川強。
工業強縣,工業富縣,簡簡單單的字眼,卻昭示著非同一般的內涵,不經意間就被2015年的四川決策賦予了深厚的意義,四川縣域新型工業發展之路將再次提速——
省“兩會”上,“強化創新支撐引領,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擺在重要位置,“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將繼續深入推進,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七大優勢產業和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隨后,2月13日,四川省政府發布“大力推進工業強縣富縣建設夯實底部基礎的意見”,以工業支撐縣域發展的急迫通過一些數字顯示出來:到2017年,力爭一半以上的縣工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30個以上的縣工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全省培育2個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3個超過1000億元的工業強縣(市)。
與此相印證的是,2月28日,春節剛剛過去,全省工業工作推進會議就迫不急待地召開,四川省長魏宏斬釘截鐵地在會上表示:“現階段工業經濟尤其影響發展全局,必須始終放在第一位。”
四川開年一系列重大措施表明,四川縣域將進入擴量提質、轉型增效、加速發展、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其工業化進程,也將邁進更高水平和層次。
——題記
“無工不富”,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工業,從來都是沉甸甸的字眼。一方面,它是高效、高速、潮流、核心的代名詞,另一方面,它又與污染相伴而生。
近300年的世界工業發展史告訴人們:誰抓住了工業,誰就贏得世界。
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發明蒸汽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最終確立在世界的強勢地位,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通信網絡建設成果
四川維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線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化為標志,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推動世界經濟迅猛發展。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工業,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忽視這個引擎,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將動力衰減,活力衰退。
這一點在太原市得到生動體現。2014年,太原市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0.8%,前半年下降5.4%,前三季度下降0.4%。
因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太原日報》一篇文章詳細地介紹了太原工業經濟的發展變化。改革開放前,太原是全國排名前幾位的重工業城市。2007年,太原工業穩坐全省“頭把交椅”,接近全省四分之一。
可是,后來,太原發展模式出現了動搖,新世紀之初編修的太原市總體規劃中,太原放棄了工業。此后,太原工業投資急速下滑,如今,太原工業低迷、經濟低迷。幾年前與其不相上下的合肥、長沙,2013年的GDP竟分別相當于兩三個太原,其經濟也被省內的呂梁、長治、臨汾超越,失去“老大”地位。 從經濟高增長到大幅下滑,太原的發展,生動地體現出工業與社會經濟強烈的正相關關系。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四川縣域工業取得巨大進步,但發展層次仍然不高,2013年,135個縣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8.6:53.1:28.3,第一產業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78個縣市工業化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工業強,縣域則強;工業強,商業等服務業才能打下堅實的發展根基。審時度勢,時不我待,政府“有形之手”精準發力,四川發展史上,縣域工業提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
忙碌的生產車間
“四川工業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必須形成共識:現階段工業經濟尤其影響我省發展全局,必須始終放在第一位。”在全省工業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魏宏強調說。為督查了解全省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工作重大部署貫徹落實情況,四川省委、省政府將派出11個督查調研組赴19個市州和部分國企,顯示出四川發展工業經濟強大的決心與堅實的信心。
工業強縣、產業興縣、創新驅動,這是省政府提出的發展縣域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因而,省政府要求,縣域要“強化園區載體,培育企業主體,優選主導產業,做大工業規模,做強工業實力,提升發展質量,增強縣域產業支撐”。
工業對縣域經濟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榮縣有很好的展示。
“變化太大了,沒想到家鄉的企業發展得這么快。”春節期間,自廣東清遠市返鄉務工的榮縣雙石鎮居民王勇剛告訴《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此前兩個月,他回鄉進入川瑞鍋爐公司務工,月收入一點不比在廣東少。家鄉工業的飛速發展,串起新型城鎮化,激起了他更多的希望,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如今的榮縣已令人耳目一新,工業園區內,機器轟鳴,雙燕機械廠、新星源公司等一大批企業落地生根,金鉑利陶瓷生產線等項目投用投產,旭陽藥業現代中藥產業園加快推進,巴爾農牧研發基地順利開工,小井溝水利工程大壩填筑至設計高程……
2010年,榮縣堅持“工業強縣”戰略,“圍繞資源辦工業、圍繞農業辦工業”,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出臺《關于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的意見》和《鼓勵城鎮企業入駐工業園區試行辦法》,鼓勵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當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0億元。2014年,工業經濟逆勢增長,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已達183億元,雙豐機械等3戶企業被認定為2014年國家高新企業,瑞安機械被認定為四川省第七批創新型企業,旭陽藥業技術中心被確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工業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增強了第三產業活力,2014年,榮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4.5億元,同比增長8.5%。同時,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37.4%。工業,已然成為縣域的發展核心動力,榮縣正闊步邁向中等城市。
進一步激活縣域經濟,是四川省推進“三大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放權是為搞活,更是進一步強化了縣域在“多點多極支撐”戰略中的責任與擔當。
在出臺一系列強化縣域發展重任的基礎上,2015年2月15日,四川省政府下發文件,在2007年已經賦予擴權試點縣部分市級管理權限的情況下,進一步下放40項市級管理權限。此前,全省擴權強縣(市)試點縣(市)的數量先后兩次增加,目前總數已經達到78個。
此次放權涉及40項,其中,經濟管理權限和社會事業管理權限分別為20項。社會事業管理權限涉及公共安全管理、優撫安置和社會福利事業管理、醫療衛生服務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管理等8個方面。“這是一個重大轉變。”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劉福敏說。劉福敏認為,擴權的目標是強縣和強能,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應該“確權”,逐步弱化政府對企業微觀經營和投資活動的直接控制,并明確縣級政府應該具備的權限,特別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縣級政府和市級政府這兩對關系。
企業外景
此次擴權,既意味著縣級政府的權力更大了,也意味著縣域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縣級政府的權力更大了,責任和壓力也更大了。”省政府參事、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葉子榮接受《當代縣域經濟》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兩化”互動發展的擔子已更多地落到了縣這一級,在縣域經濟這一塊,縣級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下放的20項經濟管理權限中,大部分涉及工業企業,如企業所得稅管理,環評審批,拍賣企業初審,加工貿易審批等,這將對縣域工業的發展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力爭有40個縣GDP過300億。目標宏大,任務艱巨。為做強縣域工業、做大縣域經濟,探索縣域工業發展路徑,2014年底,四川推出首批14個工業強縣富縣。
雙流是6個平原“工業強縣”示范縣的代表。雙流縣以磅礴之氣勢,成為四川縣域經濟的領跑者,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躍升至第9位,連續5年榮獲“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中位列“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14位,綜合經濟實力居蜀中之冠。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雙流飛速發展的成功經驗,就是長期重視工業的引擎作用,工業是雙流經濟的核心,而民營經濟則是其重中之重。
雙流縣將以物聯網為方向的新興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核心產業大力發展,全縣規劃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用地22.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筆電、元器件、新型顯示器等領域。目前,規劃面積18.8平方公里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已形成了以仁寶、緯創兩大龍頭企業為引領的計算機整機制造集群;以嘉石科技等為代表的芯片及傳感器研發制造集群;以中國移動IDC、中國聯通IDC等為代表的云計算服務中心;以新易盛、金亞科技等為代表的通信傳輸設備產業等,為雙流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2013年,雙流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95.61億元。
而遠離四川省副中心成都的大竹縣,因為重視工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竹縣雖地處在資源稟賦較弱的丘陵地區,但它已發展為四川“工業強縣”的典型。
近年來,大竹縣實施“工業強縣”核心戰略,抓住沿海產業轉移和川渝經濟合作契機,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把工業園區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打造園區工業平臺。目前,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110戶。目前,大竹工業園區和石河、廟壩、月華三大特色產業園建設正加快推進,新入駐項目11個、竣工投產9個,累計投產達72個。2014年,大竹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0.78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157億元,新增超十億元企業1戶、超億元企業23戶、“小升規”企業15戶。
當前,四川工業仍面臨一些困難,如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等,在四川經濟社會新常態下,發展已經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四川縣域工業正蘊含著轉機,充滿新的機遇。
只有抓住發展的最佳機遇,始終保持專注發展定力,集中精力抓發展穩增長,大力發展頁巖氣等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等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下大力氣抓工業穩增長,下深水解決企業困難,下決心抓工業轉型升級,下功夫抓新增長點,努力完善工業推進機制,四川縣域工業就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