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莉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外語系,廣西桂林541006)
彩調是廣西本土的地方戲劇,也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劇目源于鄉村生活和民間傳說,大致形成于清中期(乾隆年間),清末民初開始興盛。其名稱各地不一,如“采茶戲”“彩調”“彩燈”等,于1995年被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2006年,彩調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多次將其商業化,比如國內首部大型山水實景《印象劉三姐》的商業化演出,三大專業彩調劇團相繼推出的彩調VCD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彩調面臨的深層次的危機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除。在西方強勢文化沖擊下,中國傳統戲劇市場被逐步蠶食,彩調也難逃衰退的命運。彩調的影響力不僅又縮回到了廣西省內少數幾個地區,而且其吸引力仍在繼續衰退;彩調劇團的數量急劇下降,除了彩調發源地的桂林市永??h仍保留有縣級彩調團以外,其他的縣城,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彩調劇由于無法擺脫資金、市場、人員等困境逐漸解散[1];彩調劇的水平也在逐年下降,彩調劇的發展如今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彩調的對外宣傳研究不僅能弘揚廣西本土文化,而且還具有保護和傳承廣西本土文化,打造廣西本土文化名片的實踐意義。
新中國成立前,彩調一直以廣西地方民間傳播為主;新中國成立后,在“雙百”方針的帶動下,彩調劇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劇擴大到全國范圍,甚至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劉三姐》走紅全國,五進中南海,四進懷仁堂,并舉行了500多場全國巡回演出,創造了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奇跡。
“以桂林彩調為例,按年齡階段劃分:年齡在40-50歲的占全劇團60%以上。年齡在30-40歲的占全劇團人數的35%以上,這一年齡階段的男演員都是在演出時“挑大梁”的,不但要演戲有時還要奏樂器,女演員大多演旦形,集唱、做、舞并重。而年齡在20-30歲的年輕彩調演員,僅占5%,屈指可數的幾個年輕演員已經沒有了老一輩對地方戲曲的熱情,也沒有中年演員對彩調的執著?!保?]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得彩調生存現狀極其惡劣。
從彩調劇自身來說,劇本編寫俗套,演出程序固定化。如今廣西省永??h具有編寫彩調能力的只有兩人,但他們年事已高,只會編寫與傳統彩調風格一致的劇本,對戲劇創作的發展潮流和場景布置的趨勢發展都缺乏了解,這使彩調劇目前面臨著被歷史淘汰的局面。只有在劇本上不斷推陳出新,演出形式上花樣百出,將傳統與現代氣息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去吸引不同的年齡階層的觀眾來欣賞中國傳統的彩調戲劇表演。
通過CNKI(中國知網),以“彩調”為“主題”進行檢索,一共得到94篇文章(見圖1)。李其榮提出,“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文化多樣性和民族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4]隨著彩調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者們從2007開始對彩調研究掀起浪潮,是保護繼承和發展廣西民族文化、挽救廣西民間小戲彩調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圖1 1959-2013年彩調研究論文發表情況
目前關于彩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題、內容”“劇評”“保護、發展”“藝術風格”四個方面,其中“保護、發展”是重點。雖然改革開放后廣西的傳統戲劇衰落直至消亡的沖擊下彩調得以幸存,但是廖明君、韓德明[5]和趙巧艷[1]的調查都證實了彩調生存狀況持續惡化的現實,因此,保護和發展彩調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對彩調的保護研究主要從民族學、藝術、內容等角度進行,但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的不多,特別是跨文化、翻譯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見圖2)。

圖2 1959-2013年“彩調”研究內容統計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劇種如京劇、話劇、黃梅戲等得到外譯和出國演出,對其發展和傳播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戲劇的保護和發展的手段,借助桂林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的契機,通過出國演出、翻譯劇本的對外宣傳,使彩調文化“走出去”,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3.1.1 中英文彩調文化宣傳畫冊
宣傳畫冊是視覺形象廣告中的一類,具有宣傳準確真實、介紹仔細詳實、印刷精美別致、散發流傳廣泛四個特征,這些特征對彩調文化的宣傳意義重大。宣傳冊的設計包括圖形、色彩、文字三大要素,就中英文彩調文化宣傳畫冊的制作而言,圖形主要是用形象和色彩來直觀地傳播信息的視覺語言,優勢是可以跨越國界、排除語言障礙進入宣傳對象的視野。彩調臉譜、表演戲服、道具等圖片,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彩調的魅力;多彩的顏色符合彩調劇的特點,制造良好的文化氣氛、烘托彩調的主題,能強化版面的視覺沖擊力和感知力,給人以美的享受;文字與圖形相輔相成、相映成輝,恰當的中英文劇名、角色簡介、劇情簡介有助于提高對外宣傳的有效性。
3.1.2 雙語彩調戲劇小故事集
雙語彩調戲劇小故事集收錄傳統經典的彩調戲劇劇目,并配以中英文版本的注釋,不僅有利于彩調藝術為外國觀眾所了解,而且有利于翻譯人才培養的改革。桂林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劉三姐》是彩調經典的劇目之一,它反映了劉三姐敢于與惡勢力斗爭,還反映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在《劉三姐》全球巡演和海外傳播的過程中,中英文故事簡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要在當今信息化、快餐文化高速運轉的時代中延續,除了自身文化的精粹之外,還必須擁有一支高效、中堅的外在力量作為輔助,將其自身的文化精髓完美地向世人展現。因此,打造“彩調品牌優勢”的宣傳將彩調文化產業化,利用市場機制將文化事業做大做強,達到繁榮與弘揚傳統文化的效果[6],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2.1 彩調劇場與休閑娛樂產業的結合
桂林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國際旅游都市,每年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客。然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桂林彩調卻面臨著人才流失、觀眾不予理睬的局面。優秀的文化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變被動為主動,我們應利用現有的資源將桂林市彩調劇場與現代化的休閑娛樂產業相結合,打造出桂林彩調品牌優勢。桂林市北極廣場的“彩調園”原是市彩調劇團的訓練演出場所,雖經過彩調團的多方努力,將其修飾一新,成為擁有200多個座位的專業彩調演出劇場,至今已經經營了將近三年之久,但依然默默無名,入不敷出。其主要原因是此劇場的地理位置并非商業地區,離繁華的市中心有一定距離,周圍標志性的建筑也只是一家沃爾瑪超市,相關配套措施不足。假如能夠由政府組織招商引資,將彩調劇場搬遷到人氣鼎盛的桂林市中心廣場,或者借助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夜王城”項目,發揮周圍豐富的休閑娛樂產業如飲食、服裝、銀行、賓館等的優勢和附近的陽橋及漓江環城水系的自然條件,將能達到桂林彩調文化對外宣傳的良好效果。桂林彩調演出與飲食產業、展覽會相結合的對外宣傳方式,不僅能有效地向中外人們介紹優秀的桂林彩調文化,還有利于打造桂林彩調品牌特色。
3.2.2 彩調之橋
借鑒每年舉辦的“漢語橋”大賽的成功案例,可以選擇在桂林電視臺、高?;蛑行W等,舉辦一年一次的大型彩調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邀請國外友人參與,獲獎選手得到獎學金等鼓勵。由于孔子學院在全世界的興辦,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都在學習漢語,對于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也逐年遞增,舉辦彩調文化的知識競賽為外國人了解彩調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舉辦彩調知識競賽的對外宣傳方式,仿若一座世界彩調之橋,將外國友人的心與中國彩調文化緊緊聯系在一起,對內能起到很好的科普國民對于彩調的基本知識,對外能讓外國友人真正地愛上中國的彩調文化。
3.2.3 發展彩調文化紀念品產業
紀念品具有獨特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征,其多以當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民俗風情、歷史傳說等為題材,選用當地特有材料甚至當地特有工藝制作成的商品,不僅有宣傳意義,也有收藏價值,因此將彩調文化作為宣傳的物品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參考各大旅游景點,將彩調臉譜、劇照、服飾元素等以寫實或漫畫等形式,印在服裝、絲巾、布藝品、餐具等紀念精品上并配以中英文簡介說明,展示在陽朔西街紀念品商店或進行電子商務銷售,將更能增加桂林彩調文化的對外宣傳效果。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都能實現上網功能。建立彩調文化中英文雙語網站,對于彩調的宣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其他的宣傳形式相比,網站建設的優勢體現在:①網頁可以隨時隨地瀏覽,方便讀者們閱讀;②網站包含的信息量大,一個頁面可以設置多個模塊和鏈接;③網頁可以隨時更新,且更新的成本較低。彩調雙語網站建成以后,將能夠讓中外人們在了解桂林旅游文化的同時,有機會發現桂林的藝術資源,促進彩調成為桂林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
[1]趙巧艷.國家在場與彩調內卷化:地方傳統戲劇保護的一個反思 [J].戲劇文學,2013(2):116-121.
[2]張堅.20世紀90年代前劉三姐文化品牌海外傳播過程及其國際化策略研究 [J].賀州學院學報,2013(1):19-26.
[3]龐榮,黃洪焱.廣西桂林彩調的現狀與生存策略研究 [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6):21-24.
[4]李其榮.文化多樣性與民族文化發展 [C]∥許憲隆.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5-41.
[5]廖明君,韓德明.廣西民族民間戲劇調查研究[J].歌海,2009(3):3-8.
[6]李景瑞.文化產業化不是文化商業化 [J].博覽群書,2012(1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