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永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安徽蕪湖241002)
蕪湖在古代有“鳩茲”之稱,其瀕臨長江,水陸交通發達,為中國古代四大米市之一。蕪湖鐵畫又稱“鐵花”,起始于明末清初,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由蕪湖鐵工湯鵬(字天池)所創。蕪湖鐵畫的產生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它與鳩茲城數千年的“火文化”有密切的聯系,古鳩茲發達的銅鐵冶煉業提供了鐵畫誕生的土壤,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李白游覽蕪湖南陵后寫下《秋浦歌》:“爐火燒天地,紅星亂紫煙;郝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另據史料記載,干將莫邪長期居住鳩茲,并以鑄劍為生,最終鑄造出舉世聞名的干將莫邪劍。不難看出,蕪湖冶煉技術歷史悠久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進入本世紀,蕪湖鐵畫經歷了輝煌與沒落兩個階段,究其緣由有很多,包括自身因素、外部環境影響因素等。本文結合蕪湖鐵畫藝術發展歷程,探求蕪湖鐵畫背后傳承與發展的相關策略。
2.1.1 手工鑄制
在蕪湖鐵畫的制作中,鍛造藝術又稱“錘藝”,憑借工匠對不規則的鐵板進行反復鍛造及錘煉,成就了一幅幅令世人震驚的鐵畫藝術作品。在鐵畫鍛造的過程中,工匠通過對鐵塊的反復捶擊,塑造需要的形態。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煅焊至關重要,當多塊的鐵件按照預先設定的位置及形狀布局,逐步加熱到鐵件可焊接的臨界點,工藝師緊接著迅速出錘并焊接,最后完成塹、銼、鍛、整形等工序,一件鐵畫作品就誕生了。[1]在這個環節中,需要鐵畫工藝師敏捷的判斷力及眼力,特別是對鐵件煅燒臨界點的判斷;另一方面,對鐵件形狀及體態的把握也至關重要,在鐵塊鍛制及煅燒的過程中,鐵畫工藝師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形位的準確性進行把控、拿捏。不難看出,鐵畫的精髓就在于這些純手工制作,打造出來的鐵畫帶有強烈的煙火味,表面被斑斑的錘擊的露跡所包裹,體現出純手工的工藝質感及感官體驗。鐵畫藝人不同技法的錘路也直接影響著鐵畫的品質與檔次,而現代工業機器制作的鐵畫缺少了純手工工藝鐵畫的靈性及感染力(如圖1所示)。

圖1 蕪湖鐵畫手工制作工藝
2.1.2 師徒教授
蕪湖鐵畫不是供人觀賞的古董,鐵畫自身也是積極向前發展的,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然要涉及鐵畫工藝的傳承與教授。蕪湖鐵畫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蕪湖鐵畫自古是傳內不傳外,傳承的對象須為自己家人。這種封閉的狀況造成了鐵畫藝術發展的局限性,也造就了以儲式鐵畫為核心的鐵畫壟斷家族。在蕪湖鐵畫傳承過程中,始終是以師徒關系來維系教者與學者,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儲金霞就是在父親的熏陶下,成為了中國民間文化杰出的傳承人。儲金霞的父親儲炎慶作為鐵畫大師,打造了懸掛在人民大會堂貴賓廳的迎客松鐵畫。儲炎慶打破鐵畫傳內不傳外的習俗,收下多名弟子,培養了多名鐵畫藝術傳承人。鐵畫師徒關系教授法對于掌握及理解鐵畫技藝精髓有極大的幫助,因為它既包含著授者更多的情感又體現著合作意識。純手工的鐵畫技藝更需要這種情感與技術的積淀,而現代工業化流程制作的鐵畫工藝品缺少這種情感,制造出的鐵畫產品顯得呆板、缺少情感與靈氣。
2.2.1 意境含蘊
蕪湖鐵畫以鐵為原料,以意境為靈魂,經過爐火燒制后手工鍛煉,完成塹、銼、鍛、整形等工序。蕪湖鐵畫把剪紙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融為一體,在構圖上采用中國畫的章法,以錘為筆,以鐵為墨,黑白對比,虛實相應,既包含著國畫中古樸典雅的意蘊,又體現了雕塑的剛勁有力的藝術美感。蕪湖鐵畫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多得體現在意境上,"鐵為肌骨畫為魂”是對鐵畫最好的評價,鐵畫本身價值不在于單個物體,而更多得表現為一種精神價值,鐵畫題材多反映民族堅強、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鐵畫作品大都是對大師國畫作品的臨摹及復制,鐵畫工藝師必須在讀懂國畫中的情感意境后,方能把這種意境更好地體現在鐵畫技藝里。
2.2.2 城市精神
蕪湖鐵畫藝術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鐵畫先人最寶貴的是創新精神,從鐵工湯鵬創造鐵畫到現代的多種藝術交融無不折射出鐵畫工藝師對鐵畫的創新性的追求。蕪湖城市定位為“皖江明珠,創新之城”,創建了奇瑞公司、方特等重點項目,所以蕪湖城市的創新精神與鐵畫的創新是一脈相承的。蕪湖鐵畫近代沒落則是創新不夠,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等因素所致,例如,在鐵畫題材方面,依舊以梅蘭竹菊為主要創造對象,忽視了現代年輕人對極簡主義風格裝飾的要求,造成鐵畫工藝品叫好不叫座。[2]在當今背景下,鐵畫工藝師必須主動觀察生活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濃縮提取原創要素,創造出體現城市現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2.2.3 徽州文化
蕪湖傳統鐵畫藝術來源于中國繪畫,且具有中國畫的意蘊,其濃縮了姑蘇畫派筆鋒勁瘦簡潔、冷峭奇特的藝術風格。蕪湖傳統鐵畫以松及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主要題材,所表達的高簡潔凈的品質與徽文化的姑蘇畫派所崇尚的獨善其身的氣節保持高度一致(如圖2所示)。不難看出,正是徽州文化這片土壤孕育出了蕪湖鐵畫藝術這顆果實。在顏色搭配上,蕪湖鐵畫黑白相間,色彩與徽州民居的黑白色保持一致;在藝術造型方面,蕪湖傳統鐵畫從國畫中找到靈感,以鐵線表現題材,作品更加靈動含蓄、清新宜人、超塵脫俗;在制作技法上,蕪湖鐵畫汲取了徽州木雕及石雕的工藝,并且根據自身技藝特點完成了技法上的突破。由此可見,蕪湖鐵畫更多地體現著徽文化的特質,而徽文化的發展也推動著蕪湖鐵畫涵義的變革。

圖2 傳統蕪湖鐵畫作品
3.1.1 品牌鑄造
2002年,蕪湖市工藝美術廠進行改制,政府把企業資產評估、債務債權分擔、人員安置問題作為重點進行處理,卻忽略了工藝美術廠寶貴的無形資產的保護,包括品牌、信譽、商標、銷售網絡、能工巧匠等,正是上述因素構成了蕪湖工藝美術廠的核心競爭力,而無形資產的損失對蕪湖鐵畫品牌的創傷是致命且持續的。現階段,對于蕪湖鐵畫藝術來說,必須重新塑造品牌,提升無形資產的價值,因為品牌是信譽的保證,質量的擔保,企業文化的濃縮。蕪湖鐵畫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遷后,可以通過提高鐵畫藝術的內涵價值,打好品牌這張牌,通過生產適銷對路的鐵畫藝術品,強化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蕪湖鐵畫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作為蕪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更有責任保護蕪湖鐵畫這個文化品牌,通過不斷賦予鐵畫新的內涵,把蕪湖鐵畫這一傳統工藝品牌做大做強。
3.1.2 整合取精
蕪湖鐵畫藝術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歷了計劃時期的輝煌,特別是金質鐵畫的大發展,2006年蕪湖鐵畫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管理層的擴張冒進,導致工藝美術廠陷入了困境,從此一蹶不起,多數高級工藝師選擇了離開,自此蕪湖鐵畫逐步走向衰落。2013年4月蕪湖工藝美術廠被法院宣布破產,拉開了蕪湖鐵畫各自為政的分離態勢。由于各小型作坊技藝水平差及假冒產品混入,造成市場上蕪湖鐵畫魚龍混雜,蕪湖鐵畫的品牌受到重創。蕪湖鐵畫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身獨特發展軌跡,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政府可以通過調控手段,重點扶持幾家企業,取締或整合一些小的工藝作坊。2014年,蕪湖市政府依據鐵畫的發展,建立了蕪湖市鐵畫博物館及蕪湖鐵畫產業園,政府的這種整合對樹立蕪湖鐵畫品牌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3.2.1 立意構思
現代工業機具在鐵畫制作中的應用,使得傳統的手工冶鐵的技法逐步被后人所遺忘,導致蕪湖鐵畫逐漸失去了傳統工藝的精髓,鐵畫鍛造藝術沒落下來。蕪湖鐵畫鍛造技藝作為一種工藝技法,在內容選擇上,大都選取國畫大師的繪畫作品為臨本,如創始人湯鵬就是與畫工合作,依據畫工提供的原稿進行臨摹,作品中更多得表現了植物隱含的氣節,這一復制模式成為約束鐵畫發展的緊箍咒。隨著時代的發展,復制大師國畫作品已經使得鐵畫藝術很難得到創新,鐵畫工藝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保持純手工冶煉的精髓,并進一步挖掘新的鐵畫元素,創造出有新意、有意境、有時代感的鐵畫作品[3]。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對藝術審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鐵畫工藝師應該時刻保持創新精神,在作品選材、構思、立意上實現新的突破,以滿足人們對藝術審美的需求(如圖3所示)。

圖3 鐵畫人物形象創新
3.2.2 表現形式
蕪湖鐵畫以鐵為墨,把鐵藝演繹得玲瓏精致。鐵畫藝術需要創新,這種創新不是推翻重來的抱負,而是在用料、表現形式方面的“與眾不同”。蕪湖傳統鐵畫以線為綱,使用白描手法表現豐富的動植物的形象。現階段,令人欣喜的是蕪湖鐵畫大師葉合先生打破這個常規,在鐵畫的表現形式上用“面”和“體”代替了傳統“線”的表達(如圖4所示)。他融合了浮雕、剪紙、油畫、工筆畫等藝術為一身,以鷹、人物為主要題材,表現場景意境更加生動坦然,把蕪湖鐵畫藝術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我們可以從他獲得金獎的《松鷹圖》中看到蕪湖鐵畫的希望。他的另一幅作品更是把現代藝術與鐵畫的交融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中表現飛鳥徘徊于蓮花之間的彩色鐵畫打破了傳統鐵畫的表現形式,把國畫里重彩工筆畫的手法應用到鐵畫技藝中。在鐵畫的鍛造技法上,葉合先生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工筆畫技法來鍛制鐵畫,使得鐵畫畫面更加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塑造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圖4 安徽工藝美術大師葉合先生獲獎鐵畫作品
3.2.3 功能定位
蕪湖鐵畫作為單一的裝飾品進行擺設。隨著鐵畫藝術功能的重新定位,鐵畫藝術能夠實現更多的自身價值。蕪湖鐵畫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滋養它的土壤,在鐵畫藝術功能化的過程中不能過于功利化,可以通過鐵畫的象征意義表達蕪湖精神、徽州文化的內涵與情感意味。隨著鐵畫藝術產業群的進一步發展,蕪湖鐵畫藝術可以與當地的旅游進一步掛鉤,制造更多的蕪湖旅游紀念物,推動蕪湖鐵畫從單一的裝飾功能轉化為實用、受歡迎的鐵畫產品形態[4]。例如,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葉合、邢后璠、高文清、沈濤等在長期創作中,提出了“大鐵畫”的概念,即以各種金屬材料為原料,以手工鍛打的方法制作各種金屬工藝品,小到掛件、擺設,大到城市雕塑、大型浮雕、佛塔、壁畫等,大大地擴大了鐵畫的外延,把蕪湖鐵畫的創作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葉合先生創制的工筆重彩鐵畫作品《一路連科》,開創了中國鐵畫寫實彩繪新流派;工藝美術大師李小廣把影雕藝術與鐵畫藝術相融合,創造了“影鐵雙畫”這一新的工藝美術畫種。
3.2.4 復合人才
蕪湖鐵畫藝人大都出身鐵匠世家,技法的傳承主要通過家庭作坊的父女、父子、師徒間口頭相傳,缺乏理論知識及科學知識,鐵畫藝人在創制鐵畫時,主要通過臨摹畫家的原稿來進行,這種“復制”遏制了鐵畫的創造力,這種模式與蕪湖鐵畫藝術的發展是不相稱的。綜合考慮蕪湖鐵畫藝術現在所面臨的困境,結合鐵畫藝術發展的自身特點,我們得出如下結論:鐵畫藝人隊伍里必須充實一些綜合素質較好的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必定能夠帶來傳統鐵畫自身所沒有的新氣象。在補充新人的同時,更要關心為鐵畫藝術奉獻一生的鐵畫工藝師,鐵畫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工藝美術大師,政府應該積極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引導老工藝師繼承鐵畫人“傳幫帶”的優良作風,為蕪湖鐵畫人才的培養貢獻一份力量[5]。
蕪湖鐵畫品牌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依靠的是鐵畫人一代代傳承的傳統。在蕪湖鐵畫藝術的變革中,每個鐵畫藝人都要敢于破舊俗、立新規,傳承鐵畫的手工鍛造工藝,創新鐵畫構思、立意、表現形式,只有這樣蕪湖鐵畫藝術才能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閃爍金光[6]。
在現代產業推動下,蕪湖鐵畫藝術不僅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已經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體現在鐵畫與旅游產業的結合、鐵畫與文化產品的結合、鐵畫與禮品的結合。蕪湖鐵畫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枚瑰寶,鐵畫藝術的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因此,在鐵畫藝術的創新中,既要對傳統鍛造技藝進行保護性開發,又要跟隨時代的步伐,賦予蕪湖傳統鐵畫新的內涵,創造出具有鐵畫特色又體現現代消費文化的藝術品。蕪湖鐵畫對于打造城市的文化產業及創建非物質文化城市有積極的作用,并會逐步成為蕪湖文化品牌的代表。
[1]吳道義.蕪湖鐵畫的藝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策略探究 [J].池州學院學報,2013(7):124-125.
[2]薛梅.符號學視角下的鐵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研究 [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2.
[3]張國斌.蕪湖鐵畫產業化轉型與發展探議 [J].裝飾,2008(7):116-117.
[4]賈杜鵑.鐵畫藝術在城市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3.
[5]張燕,孫玲玲.蕪湖鐵畫之現狀與出路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4(3):231-234.
[6]孫大志.守望傳統·創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的思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