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璐 攝影/王咸文
創業在家鄉
■ 文/本刊記者 張璐 攝影/王咸文

鄧步華在自家的葡萄園對來年收獲充滿期待
過去,一隊隊四川農民工如大雁般向外遷徙謀生。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愿意結束漂泊,回鄉投入創業浪潮,在“家門口”發展。
回到家鄉,進行創業。如今,鄧申偉的紅谷集團發展勢頭迅猛,解決近萬人就業,連四川省省長魏宏也多次為他的創業故事點贊。從一個農民工到影響巨大的民營企業家,鄧申偉如愿實現了個人奮斗、個人事業、個人理想的成功跨越。
像鄧申偉這樣的返鄉農民工,是農村創業大潮中的主角。
一望無際的連棟鋼架大棚,黑紫的葡萄密密懸掛,一進入綿陽市安縣塔水鎮七里村,眼前就是這生機盎然的葡萄豐收圖。望著占地258畝的葡萄園,鄧步華心中的歡喜溢于言表。
在外務工打拼20多年,如今毅然選擇回鄉創業,鄧步華下了很大的決心。
90年代初,鄧步華遠赴福建打工。有了一定積蓄后,他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但當時村里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條件很差,創業也沒什么路子。直到2013年春節,鄧步華收到安縣向歸鄉的農民工發出的返鄉創業倡議書。鄧步華頓時來了興趣,“我回來考察了一圈,覺得干一番事業的機會到了。”
2014年3月,鄧步華和幾個親戚合計了一番,一口氣流轉了258畝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發展葡萄產業。第一年的建設加運營,投資達到400多萬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今年6月,第一筐葡萄賣出去后,鄧步華信心倍增。“巨玫瑰、美人指、著色香……”鄧步華興奮地向我們數著自家葡萄的品種,“我們種了11個高端品種,很受市場歡迎。”問起今年收入,他喜上眉梢,“今年第一年掛果,銷量很可觀。”
隨著鄧步華的葡萄園搞得紅紅火火,以前和他一起在外出務工的30多個村民都回到家鄉在葡萄園務工,每月能掙到2000多元。
現在,七里村形成了2000余畝葡萄產業帶,興辦生態休閑農家樂的念頭在鄧步華的規劃中一步步成為現實。年初,鄧步華多方籌集資金,興建了農家樂,目前已基本竣工。“等葡萄走廊打造好以后,就可以搞葡萄采摘節了。”由于種植面積大、品種新、技術含量高,鄧步華已成為了七里村名副其實的葡萄種植大戶。
鄧步華的葡萄園只是安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縣已有312名外出務工人員帶著資金、技術、項目回鄉創辦和領辦企業,從打工者變身為公司老板,實現華麗轉身。
安縣人社局局長陳小平透露,為鼓勵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安縣向外地農民工寄發公開信、向回家過年的外出務工人員溫情“喊話”,用鄉音鄉情邀請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我們就是要讓在外務工的老百姓看到家鄉日異月新的變化,看到當地環境的優渥,這樣就更有吸引他們回鄉發展的資本。”
從2008年至今,安縣已有1500余名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投入資金2.5億元,吸納8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成為地方經濟建設的一支主力軍。
與返鄉農民工相比,實力更強的農民企業家返鄉二次創業,則帶動了更多的人就近就業。
11月11日,受到德陽市表彰的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新星李逢軍心里十分高興。他帶回的資金與技術,將和家鄉人民一起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德陽市旌陽區柏隆鎮有一家電子器材生產廠家,廠里燈火通明,一派繁忙。這位剃著光頭的中年男子就是這家工廠的老板。誰曾想到,這個老板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當上了“技術尖子”,發家致富。
在寧波打工時,李逢軍的工資從年薪四五萬元慢慢漲到了十萬元,但他仍不滿足現狀。“別人能當老板,為啥子我不能當老板?”于是,為了這個自己當老板的夢想,李逢軍籌集資金30多萬元,在寧波開辦電子工廠,招聘了十幾個工人,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2008年,李逢軍創辦的公司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市場環境下,公司在銷售方式上采用敵退我進的方式有效占領了寧波60%的市場,當年銷售同比增長70%。2010年,公司銷售額達到3100萬元,同時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產品遠銷歐美市場。
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后,外出打拼多年的李逢軍也想落葉歸根。他決定回鄉投資500萬元,成立四川德科電子有限公司,為家鄉帶去新產業。柏隆鎮政府得知后,提供各方支持。為企業選址提供指導,為企業用地進行協調,提供相關優惠政策,還主動安排服務,為企業辦證提供便利。就這樣,李逢軍的電子企業辦起來了,解決了柏隆鎮100多人就業。
經過考察周邊水果市場之后,李逢軍在2014年3月又成立了德隆種植專業合作社。說起未來打算,李逢軍說:“我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希望父老鄉親的日子也過得紅火起來!”

如果當天不放羊吃草,杜志良就得給山羊添加飼料,成本大約每天1200元
2010年,在海外打拼多年的杜志良回到廣元市蒼溪縣陵江鎮鎮水村老家,看見自家房屋周圍連片的棄耕荒田荒山,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覺得可以趁此把土地承包下來。”有了這個想法后,杜志良又在想,承包了土地,能干什么?
養豬?養羊?看見漫山野草,杜志良認為養羊還是可行的。正好,當地政策也大力支持,凡是返鄉創業人員通過租賃、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閑置土地等場地進行創業的,對流轉土地100畝以上、流轉年限5年以上,并在縣土地流轉中心備案的,一次性給予每畝100元獎補。
就這樣,杜志良承包了山上的300畝土地,修建了三個連排的羊舍。為方便經營,他申請注冊了“桓灃牧業有限公司”。
南江黃羊、波爾山羊……杜志良從各地引進優質品種1000多只,其中能繁母羊300只,后備母羊200只,種公羊20只,商品羊482只,年產值200多萬元。
現在羊場總投資600萬元。為了創業,杜志良把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的積蓄都拿了出來,還向銀行貸款。“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多一些資金支持。”讓杜志良感到的是,當地就業局資助了三萬元創業補貼,讓他申請擔保貸款貼息,為他貼息100萬元。
“接下來我就想把規模擴大,讓周圍的老百姓幫我代養、寄養,有錢大家一起賺。”談起下一步目標,杜志良堅信自己在家鄉能打拼出一片天地。
同樣在蒼溪縣,趙健離開云南,把玫瑰園開在了家鄉。“春節回鄉之后,發現蒼溪的花店越來越多了,周邊縣市的鮮花供應市場也很有發展潛力。”趙健了解到,蒼溪的玫瑰貨源都是從成都、重慶發回來的,經過包裝轉運,損耗很大,鮮花質量較差。這一情況讓趙建覺得商機來了。
憑借在云南20多年的花卉種植經驗及成熟的種植技術,趙健和親戚合伙陵江鎮太平村開了個世紀玫瑰園。
“在云南種花的時候,遇到風霜,玫瑰花受到損害,當地也沒有補貼和保險,都是自負盈虧。”2013年,昆明霜凍,趙健的種植場損失巨大,而且沒有得到補貼。在接受了親戚的建議后,他決定還是回鄉發展。“聽說當地政府正在擬定針對農產品的保險辦法,如果以后種植受損,那也有個保障。”,5月份,趙健流轉土地20畝,總投入資金136萬。
現在,通過花苗長拋來看,種植已經成功,預計每季收入30萬元。
為了進一步引導蒼溪籍在外人員返鄉創業,更好地服務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今年5月,蒼溪推出“回引新政”——《關于支持引導蒼溪籍在外人士返鄉創業的意見》。
近三年來,蒼溪縣有3400多人返鄉創業,投資總額達16億元,其中投資規模100萬元以上的企業720多家。今年1—9月,全縣各類返鄉創業項目實現產值21.8億元,返鄉創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力量。

趙健的玫瑰園
記者手記
回到家鄉進行有尊嚴的務工和體面的創業,是不少外出農民工的心愿。在中國廣大農村,盡管農民外出務工現象長期存在,但現在,在四川農村,很多像鄧步華、李逢軍、杜志良、趙健一樣的農民工返鄉創業,逐漸圓了自己的夢想。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返鄉農民工總數達135.9萬人,占轉移輸出總數的5.6%,同比增長7.8%。其中,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實現再就業的121.3萬人,占返鄉總數的89.3%。
過去,農村人口大量長期在外務工經商,與四川經濟欠發達導致就業、發展機會少等關系很大。而現在,情況已有極大改變。當前,四川正處于新型城鎮化加速時期,四川經濟總量今年將突破3萬億元,催生的有效需求和創業空間很大,也對農民工返鄉產生了極大的誘惑。
回鄉創業是農民工的理性選擇。作為支持農村再發展的生力軍,他們正以獨特的方式,在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加快本地區經濟發展,給家鄉發展帶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