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璐 攝影/王咸文
創業大禮包為返鄉創業鋪路
■ 文/本刊記者 張璐 攝影/王咸文
政府如何支持返鄉農民工這一龐大的群體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四川省政府及地方有關部門紛紛推出了一系列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利好因素,對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發展提供保障。

廣元市蒼溪縣創業孵化園
降低門檻、減免稅費、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等在內的一系列惠民減負措施,順應了廣大農民工群體“想回到家鄉就地打工創業”的迫切愿望。
政策鋪路才能讓人回得來,又留得住,促進他們成功創業。
11月初,由廣元市蒼溪縣原就業局辦公樓改造而成的“蒼溪創業孵化園”開園了。煥然一新的孵化園成為了廣元市蒼溪縣首家電子商務創業園區。在收到當地政府的號召后,趙浩翔的川湘木業立即入駐園區,享受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中等個子,戴著眼鏡,說話輕聲細語。眼前的趙浩翔,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名雷厲風行的商界新秀。但是,他創辦的川湘木業公司卻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在蒼溪更是耳熟能詳。
七年前,趙浩翔在湖南已打拼出了一個公司,年產值達1000萬以上。2008年,故鄉遭難,趙浩翔認為自己應該“歸根”,得為家鄉的發展做點事兒。通過走訪市場,他想利用家鄉滿山遍野的柏木來生產木質洗浴器材。
“政府部門為我們建好了辦公地,作為我們企業來說,不用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在場地上,我們只要把設備跟資金投入到企業今后的發展壯大上。”趙浩翔告訴記者,根據入園優惠政策,趙浩翔的公司所在的四十多坪的辦公區可以免費使用三年。“入園后,首先是房租問題得到了解決,減少了很大的壓力。”
“之前受經濟影響,在湖南做生意有所虧損。回到蒼溪后,我就申請了貸款。”趙浩翔告訴記者,公司才入住園區兩天,在資金運作上有很大困難。了解到趙浩翔的資金困難后,當地就業局就為他提供了貼息貸款200萬。
農村電子商務是商業領域的一片“藍海”。作為主打電子商務創業的園區,縣就業局也與時俱進,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電商平臺培訓,提供支撐。
“我們剛試水電商,只能在專家指導下慢慢摸索。”首次“觸電”的趙浩翔,在參加了專業培訓后,逐漸懂了門道。今年八月,川湘木業緊跟當下潮流,成功上線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兩個多月來,網上銷售量節節攀高,還獲得了四個鉆的成績,名氣不小。
“不管是融資、貸款還是培訓,園內都有專門的服務平臺,為我們省了不少麻煩。而且房租免費,水電平攤,也節約了成本。”趙浩翔說,園區為孵化企業設有12大服務平臺,即政策咨詢平臺、融資服務平臺、人力資源平臺、法律服務平臺、財務服務平、科技創新平臺、創業指導平臺、項目推介平臺、創業培訓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物業管理平臺、黨群組織平臺。“這么貼心又省心的服務,讓我們更能專注于把企業做大做強。”
“我們聘請的指導專家,涉獵領域廣泛,能充分適應園內企業多元行業發展的現狀。”據蒼溪縣就業局副局長鄧小軍介紹,目前入駐創業企業15家,主要為初創或在建企業,從事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文化傳媒等項目,且園區聘有專職和兼職創業指導服務專家27名,涉及金融、法律、培訓、就業創業、工商、稅務、農業、電子商務、財務、行業協會等領域,將定期和不定期開展創業指導服務。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為創業者提供一個發展平臺,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企業的發展壯大中。”日漸成熟的孵化園區建有管理制度、入園機制、退園機制和獎懲措施,逐步把一個現代、文明、高效的公共創業服務平臺打造成為創業者的“夢工廠。

川湘木業生產多種香柏木木桶,內置按摩器,用于熏蒸、桑拿、浴足等,銷量十分可觀

黃相立(中)帶著游客參觀紅豆杉苗木種植基地
“聽說近年來政策優惠力度大,覺得回家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眉山市丹棱縣順龍鄉幸福村的大雅紅豆杉林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相立因為當地的創業扶持政策,讓他看到了商機。目前,黃相立培育珍稀紅豆杉苗木,帶著村民成立家庭農場發展品牌農業。
2013年6月,丹棱縣針對家庭農場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的實施意見》,在土地流轉、項目資金、農業補貼等方面給予一系列支持。
依靠丹棱的創業扶持政策,黃相立流轉土地120余畝,組織成立了大雅紅豆杉林木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取得了經營權。
黃相立說,發展至今,家庭農場目前紅豆杉種植面積48畝,苗木12000多株,樹圍大于8cm以上的有900余株。在黃相立的帶領下,順龍鄉如今已發展了400多畝紅豆杉林地。
走進黃相立的創業基地,只見紅豆杉長勢喜人,滿目蔥蘢。“預計到2017年,產值可突破1000萬,每年可提供20個就業崗位,力爭將紅豆杉打造成為引領丹棱縣珍稀苗木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憧憬未來,黃相立十分有信心。
在眉山,以農村特色產業為主開展的家庭農場頗多,當地政策也都傾向于扶持其發展。
“沒有好的政策和技術作支撐,我就無法成功創建家庭農場。”眉山市彭山區彭溪鎮興崇村李建群,說起她去年8月在義和鄉悅園村流轉土地155畝,種植紅心獼猴桃,創建了她夢寐以求的“建群家庭農場”時,侃侃而談。
在有了開家庭農場的想法之后,李建群首先面臨的就是資金問題。“是彭山區出臺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為我解決了資金難困。”2014年以來,彭山區完成小額擔保貸款6379.9萬元,幫助213人成功創業。
現在,李建群的農場,每天都能為當地村民解決臨時就業崗位30多個,讓自己有了奔頭,村民也有了享頭。
據了解,眉山市堅持發揮金融、財政的優勢,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投入,先后財政貼息6000萬元,就2011年以來,發放各類返鄉創業貸款7.5億元。
近幾年,瀘縣返鄉農民工創業,可謂好戲連臺。太伏鎮沙河村大學生陳志勇返鄉創辦中國鄉村網購平臺,與上百家加盟店簽訂了合同,網絡平臺的營業額已達百萬元;福集鎮小馬灘村村民萬洪明在龍橋文化生態園投資1800余萬元創辦了生態園林有限公司,帶領當地100余名村民共同致富……
瀘縣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外出轉移就業保持在30萬人,成功人士不在少數。是如何吸引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呢?為此,瀘縣打出了“服務牌”。
黃永鴻、劉登坤夫婦是瀘縣方洞鎮新聯村人,在廣州等地打工多年,回鄉發展的念頭早已有之,但夫妻倆都不知道回鄉能干什么。偶然機會,他們得知了瀘縣在廣東省設立了勞務輸出辦事處,專門服務外出務工人員,夫妻倆立馬咨詢了家鄉的創業就業政策。
在村上的創業服務窗口幫助下,黃永鴻完成了土地流轉、辦理成立合作社證件等一系列事兒,自家的“勤緣葡萄園”終于辦起來了。
“我還去參加了培訓,曉得了外地種葡萄的不同之處,明年準備多引進幾個葡萄品種。”2014年,黃永鴻的葡萄園年產葡萄50噸左右,收入近30萬元,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在積極推進西部農民工創業試點以來,瀘縣設立200萬元創業基金支持自主創業,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培訓等服務,整合財政、銀行等資源,提供創業審批、貸款“一站式”服務。
目前,瀘縣回鄉創業人數達到350余人,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年產值38億元,吸納了6萬余人就業。

代明生(右)在車間與工人一起對機器進行檢測
“項目建成后,我們公司將形成年產集成式LED模組10萬套、一體化LED節能照明產品10萬套……”10月22日,返鄉農民工創業者、德陽市恒達燈具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代明生正在德陽市首屆返鄉農民工創業大賽決賽現場進行項目路演。
代明生的路演項目是“集成式LED模組研發應用產業化”,談及企業采取什么手段應對市場,他信心十足。“公司已取得國家授權專利83項,在我國西南地區,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產品!”
最終,代明生獲得大賽一等獎,多位專家導師現場給予點評,并就項目的市場分析、未來發展等方面給出了中肯的意見,該項目還被納入市級創業項目庫管理。
“返鄉創業的這些年,政府給了我很多幫助。”代明生說,在企業幾次擴大規模的過程中,政府為他提供土地,減免各種費用。“特別是在簡政放權后,我們辦事兒更快,他們也很愿意到廠里來幫我們解決困難。前段時間,人社局還來給我們的員工講解社保方面的知識,現在我們300多位員工實現了全員參保。”
2010年,代明生把工廠搬到中江縣的工業區,再租下60畝土地,實現全機械化生產,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萬元。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的意義。”據德陽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返鄉農民工不斷增加的趨勢,就近就地就業創業人員也越來越多。期望借此大賽通過項目路演的形式,掀起返鄉創業高潮,挖掘好的興農創業項目,發揮農民創業者的典型示范作用。
據了解,目前,德陽市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達118萬人,自主創業8.25萬人。隨著該市創新創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進,為返鄉創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為實現資本、技術、親情和精神回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記者手記
政策“鋪路”才能跑好“馬拉松”。
四川省出臺的首個專門扶持農民工創業的政策——《關于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以及地方性扶持政策、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契機、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政策的傾斜都給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了機遇,讓創業的農民工真真正正得到了實惠,走上了致富路。
返鄉創業者都是獨自胼手胝足地打拼,一步一步地成長。資金、土地、勞動力……農民工創業缺什么,政策就為他們提供什么。有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舉國爭創環境,加之配套完善的多層面好政策,我們期待著“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