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美國洛杉磯總領館教育組
一、簡要背景介紹
美國在上世紀30-50年代,由于工業高速發展,曾造成過嚴重的環境污染。比如洛杉磯市,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筆者本世紀初在駐紐約教育組工作時曾參觀過匹茲堡的污染博物館,看到上世紀40年代該城因冶煉業而產生嚴重污染景象。工廠的煙囪不斷地向空中噴煙吐霧,城市籠罩在一片粉塵和霧霾之中,白天也需要打開街道的路燈。
嚴重的環境污染引起廣大人民的不滿。1970年4月22日,在哈佛大學學生推動下,爆發了在不同城市約2000萬人上街的反污染游行。在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逼迫和人民群眾強烈要求下,尼克松總統于1970年簽署了《環境教育法》(EnvironmentalEducation Act,1970)。根據該法,美國建立了“環境教育辦公室”(OEE),開始組織開展環境教育。1979年,OEE劃歸教育部領導。1981年該法案部分資助內容失效。1990年布什總統又簽署了《國家環境教育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1990)。該法對環境教育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至今,美國形成了以學校為主的正式(Formal)環境教育和地方環境教育中心為主的非正式(Informal)環境教育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環境教育體系,為美國社會確立牢固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介紹以前者為主。
二、美國環境教育的組織實施
1.明確目標。根據《國家環境教育法》,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環境保護署組織地方教育機構、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非盈利教育組織、環保組織、非商業性媒體、私人慈善組織等共同支持環保課程的開發、環保教育項目和其他各種有利于增進公眾環保意識的行動。
《國家環境教育法》將其政策目標說得非常明確,即建立和支持環境教育項目,使學生們在中小學和大學中都能學習環境知識和參與環保行動,并鼓勵高中后學生將來投身于與環保相關的職業中。
2.加強領導。根據法案,聯邦成立了以環保署為牽頭單位的“國家環境教育咨詢理事會”(National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和“領導小組”(Federal Task Force Oil EnvironmentalEducation)。前者由11人組成,成員來自環境教育教師以及大學、州教育廳、環保教育組織和相關企業人員,每屆任期3年。后者由環保署、教育部、內務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和空間局、環境質量委員會、田納西谷管理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八單位組成。
3.明確機構。該法案明確了原“環境教育辦公室”由聯邦環保署領導。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聯邦各部門和相關國際機構共同開展環境教育;支持以中小學生和其他成人在內的環境教育各種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與各部門和各相關組織合作各種環境教育出版、影像資料等;管理聯邦用于資助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校和其他組織機構的環境教育資金;組織開展環境教育的師資培訓;協調聯邦教育部、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利用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野生動物保護地等開展環境教育;提供環境教育信息服務;(8)提供法案執行情況報告,等等。
4.設立基金。1990年法案對聯邦政府專門設立環境教育資金(EE Grants)進行了授權。基金用于資助各地教育局、中小學和大學開展環境教育。申請到資助的單位可獲得項目預算75%的聯邦資助,另外25%可以由其他機構用實物或其他非現金方式資助。
5.建立專項。該法案明令聯邦設立“環境教育和培訓”項目,以支持環境教育師資培養和環境教育研究人員培養。培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環境科學和理論、環境教育教學方法和實踐、環境職業教育、少數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環境教育等。
6.頒獎鼓勵。聯邦設立了一系列獎以鼓勵為環境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校、組織、出版物和支持單位,共有西奧多·羅斯福獎、蕾切爾·卡森(1962年第一部批判環境污染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獎等四個獎項。另外,還對K-12年級學生專門設立了“總統環境青年獎”。
7.成立組織。為執行好“國家環境教育法”,美國國家環保局成立了“國家環境教育和培訓基金會”(NEETF),協助OEE執行資助項目、接受募捐、開展國際交流等。
三、環境教育課程指導大綱
美國環境教育協會(現稱北美環境教育協會)曾于1998年提供過《環境教育大綱,K-12》,為各地提供指導。2010年該協會再次修改了該大綱,以下為2010年美國環境教育指導大綱概要。
1.課程指導,思想、目標和開發
(1)關注自然和環境;
(2)關注青少年教育;
(3)與教育階段相符的文化目標、目的和實踐;
(4)環境素養;
(5)健康和安全;
(6)進行評估和評價;
(7)合作伙伴;
(8)人際關系和代際關系。
2.開發適宜的實踐活動
(1)在研究和理論的基礎上進行;
(2)強調真實體驗;
(3)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好奇;
(4)要面向全體學生。
3.玩耍中引導探索
(1)充分利用大自然和天然素材;
(2)發揮成人在孩子們玩耍中的引導作用。
4.環境教育課程內容框架.
(1)促進社會責任感和情感成熟;
(2)增強好奇心和質疑精神;
(3)增進對環境的了解;
(4)了解環境的技能和方法;
(5)培養個人對環境的關注和責任意識;
(6)促進身體健康和發育。
5.場地和空間
(1)提供足夠的環境教育場地和空間;
(2)采自大自然的教具;
(3)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應適宜;
(4)經常維護使其適用于環境教育;
(5)注意場地和空間的健康、安全和風險性;
(6)保持場地對環境教育的可持續性。
6.環境教育工作者素質要求
(1)具有兒童環境教育基礎條件;
(2)具有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責任;
(3)環境教育所要求的素養;
(4)能夠設計和實施環境教育課程;
(5)不斷改進教學的能力;
(6)實施評估和評價。
四、中小學環境教育模式
美國教育管理在地方。同很多中小學課程一樣,美國并無統一的環境教育課程要求或標準。雖然美國北美環境教育協會制定了《環境教育指導大綱》,但對學校并無約束。實際上,美國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通常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為“滲透式”(infusion),第二種模式為“附加課程式”或稱補充課程式”(second-course)。有些學校在具體實施環境教育過程融匯了兩種模式。
1.“滲透式”。這種模式指學校不單獨設立課程,而是由教師們將環境教育的相關內容和活動揉進各科課程的教學中,如歷史、科學、藝術、社會學等課程。這種模式在各地中小學采用的比較多,其優點在于可以寓環境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相互結合,使學生在接受各學科教學的同時也接受環境教育。但這種模式也受制于教師本人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素養。
2.“補充課程式”。這種模式是將環境教育內容單列,作為一門課程進行教學。支持采用這種模式的主要是環境教育的教師、教學評估專家和環境教育研究工作者。他們主要觀點有二:一是“滲透式”過于依賴教師個人對課程總體的把握,涉及環境教育的時段、時間、內容等都很難保障,經常被擠占;二是環境教育內容跨學科性比較強,涉及化學、生物、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及種族等內容,各科教師分別教學,容易顧此失彼。
無論以上采取何種模式,環境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也還有一些共同的教學環節。如講授、圖片展示、行動教學。在美國,對行動教學非常重視,這些行動的主要形式有,戶外大自然活動、環保公益活動、實驗、游戲、社團活動、專題討論等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目前,美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三個“結合”(Alignments):在教育目標上,將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結合(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ESE);在教學內容上,將人文社會學科與科學學科相結合;在教學模式上,將課堂教學和戶外教學相結合。
五、大學環境教育模式
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同樣也在開展環境教育,但采用的名義和途徑更加豐富。通常采用的模式有:
1.為將來從事環保相關職業的學生提供專業和課程。這些課程包括:環境科學、自然資源管理、環境設計、環境工程、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等。環保課程的重要特點是跨學科、文理兼容,幾乎涉及所有學科。如生物、生物化學、自然資源管理、政治、經濟、歷史學等。
2.培養環境保護技術人才。這方面的教育任務主要由社區學院承擔。這些學校設置一些比較具體的專業,如廢水處理等;還有一些學院提供能升到其他大學更高階段或攻讀研究生相關專業的前期課程。
3.為所有大學生提供環境教育課程。美國波士頓的塔夫茨大學是全美第一所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環境教育課程的綜合性大學。
4.提供環境教育教師培訓。這些培訓大部分屬于崗位培訓。在一些州,如威斯康辛州規定,中小學環境教育教師必須取得相應崗位證書。
5.在商學院中開展環境教育。美國一些商學院給學生開設了環境管理課程,還有一些商學院在課程中增加了環境教育內容,其目的是用最新的環境理念影響這些未來的商界領袖。斯坦福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西北大學等都曾開設過環境經營和管理方面的課程。
6.開展研究。大學的重要責任是要通過科學研究引領環境教育的發展。這些研究項目主要包括環境知識、技術、政策及行動等。
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環境保護意識培養要從娃娃抓起。環境教育進學校、環境教育終身化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生態文明社會發展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國還特別強調它是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筆者通過調研和查閱大量資料后深深體會到:教育的本質就是向學生傳遞生命的意義和幸福美好。中國各階段學生的素質教育不應或缺環境教育。
[附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鹽堿灘生態系統”課程(見表1)
課程要求:學生閱讀鹽堿灘生態系統和觀看從那里采集到的生物體標本;分小組畫出生態系統的墻壁畫;表示出鹽堿灘的變化會怎樣影響各種植物和動物。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