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村里沒一座完好的過河橋,遇到漲水,小孩沒法上學;
全村14個村民小組,沒有一個村民小組通公路。
村委會沒有固定辦公場地,村民蓋個章得跑好幾個山頭。
…………
這就是以前的重慶市萬州區鐵峰鄉桐元村,因為山偏地遠而窮困不堪。
村民們聲聲呼喚:“鐵峰山下我的家,犀河兩岸種莊稼,世代耕耘日子苦,鐵樹何時能開花?”
萌芽
2013年的一天,桐元村村民李相前正在打理他的20多畝獼猴桃基地。
“今年,全家收入就靠它了。”李相前望著大片獼猴桃樹,滿眼憧憬。
李相前腳下,漫山遍野的石樁相間而立,成片的獼猴桃苗子崛地而起。
幾年前,桐元村村民還是以養豬、養雞,種玉米、種水稻為主要經濟來源。
改變,源于桐元村黨總支書記謝家寬的一次考察。
為了讓村民脫貧致富,謝家寬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多次前往外地村莊考察學習。
終于,在四川省蒼溪縣,謝家寬發現了獼猴桃商機——
“6分地,即使在干旱不利的氣候下,一年還是賺了5000多元!”當地一位農民告訴謝家寬。
回到桐元村,謝家寬撅了一包土壤樣本,直奔區農委。
“沙質土壤,疏松通氣,適合種獼猴桃。”專家給出建議。
回到村里,謝家寬將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村民,卻不想迎來一盆“冷水”。
“我們根本沒錢種啊。”村民鄧治兵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種植獼猴桃,需要不少啟動資金,村民們囊中羞澀。
正在此時,重慶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的若干意見》。申請創辦微型企業,可以享受兩萬元至五萬元的資金補助。
“雪中送炭啊!”謝家寬眼睛亮了。
于是,謝家寬幫鄧治兵準備材料,申辦微型企業。
一個月后,鄧治兵拿到了2.2萬元資金補貼。
靠著資金補助,桐元村的村民紛紛種上了獼猴桃。
“重慶微企第一村”就這樣萌芽了。
發展
“怎么種才能讓獼猴桃的產量高、品質好?”
“獼猴桃樹得病了怎么辦?”
…………
“以前從來沒有種過獼猴桃,腦殼一片空白。”坐在土埂上,鄧治兵一臉焦急。
村民申辦微企后,問題接踵而至——不知道怎么種植、護理。
鄧治兵并不知道,一批農業專家此刻正在趕往桐元村的路上。
在萬州區科委等多個部門攜手下,桐元村成立了“專家大院”。
來自市農廣校、西南大學等多個單位的專家,成了桐元村獼猴桃種植技術的“專業顧問”。
“專家經常到田間地頭教我們種植。”鄧治兵說。
對于謝家寬來說,怎么擴大桐元村的獼猴桃種植規模成了他的心病。
2013年,嘗到種植獼猴桃的甜頭后,李相前開始琢磨如何擴大獼猴桃種植規模。
“你可以申請貸款。”謝家寬又來支招了。
原來,針對像李相前這樣的微型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情況,政府又出臺了扶持政策——可以申請貸款。
于是,李相前趕緊準備資料,申請了一筆貸款。
有了資金周轉,2014年,李相前獼猴桃種植規模擴大到50余畝。
“一年的收入又可以翻一番。”李相前笑著說。
看到鄰居們生活逐漸富裕了,曾經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到村里,開始申辦微企,種植獼猴桃。
為此,萬州區工商分局專門在桐元村成立了一個微型企業指導站。
于是,一個又一個微企在桐元村冒了出來。
截至目前,桐元村已有3000多畝土地種植了獼猴桃。
抱團
2015年7月的一天,李相前早早地來到村口的重慶市鐵峰山酒業有限公司,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現在,李相前有了多重身份。除了經營自家獼猴桃外,他還是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果酒廠的員工。
隨著桐元村獼猴桃種植規模的擴大,再加上獼猴桃保鮮期所限,鮮果銷售很快過剩了。
一次,桐元村獼猴桃遭遇潰瘍病,造成大量獼猴桃滯銷。
看著村民們含淚倒掉30噸發爛的獼猴桃,謝家寬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此大規模地種植獼猴桃,桐元村可經不起天災啊。”謝家寬說。
痛定思痛后,謝家寬帶領桐元村跨出了兩大步——
第一步,通過村民入股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社,實現“抱團發展”。
成立合作社后,桐元村一方面籌資建起了保鮮庫,延長獼猴桃保鮮期。
另一方面,通過專業合作社對外談判,“打捆”銷售獼猴桃,保障群眾利益。
第二步,組建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
2014年,在萬州區食品工業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桐元村和一家企業合作,創辦了重慶鐵峰山酒業有限公司,將獼猴桃釀造成美酒,解決了獼猴桃過剩或者滯銷的問題。
果酒生產出來后,可進入重慶主城區的超市,甚至出口到國外。
“就算整個鐵峰鄉的獼猴桃都賣不出去,我們也不愁了!”謝家寬笑道。
延伸
2015年7月,桐元村四組村民鄧玉乾很忙。
最近,他正在張羅著申辦家庭農場。
桐元村因為種植獼猴桃而漸漸有了名氣,不少城里人都慕名而來。
于是,桐元村抓住機會大力發展林下畜禽養殖,修建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發展多元產業,進一步帶動農民致富。”謝家寬說。
于是,像鄧玉乾一樣,村里20多戶人家開始申辦家庭農場。
與此同時,桐元村硬件設施也在同步跟上——修建水泥路,安裝太陽能路燈,添置健身器材……
桐元村規劃籌建的20個鄉村旅游點,8個已經開始營業。
“以后,每年估計可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謝家寬笑著說,“桐元村現在已經有206家微企了。”
打造“重慶微企第一村”,讓桐元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村里人出行只能靠步行,如今,村里有了140多輛小汽車。
以前,村里900多人外出務工,如今,900多人中回來了700多人。
2014年,桐元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50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6000萬元。
短短幾年,桐元村就從一個山溝溝變成了金窩窩。
有歌為證:
鐵峰山下我的家,犀河兩岸搭藤架,坡上遍栽獼猴桃,科學種植開新花。
專業養殖規模大,野雞孔雀來安家,山羊菜牛土雞肥,村民心里樂開花。
鐵峰山下我的家,犀河新村樓豪華,驅車奔向小康路,生活好比芝麻花。
鐵峰山下我的家,犀河清清映彩霞,和諧歡歌唱不盡,桐元盛開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