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2015年8月的一天,秀山縣溶溪鎮高樓村,吳佳成走進一片皂莢林。
“不知不覺,這些樹木比我都高了!”吳佳成像面對自己的孩子一般,滿心歡喜。
再過些年,皂莢就能產生經濟效益了——這讓吳佳成為當初的選擇叫好。
倒退幾年,出現在人們面前的吳佳成,總是一身黑灰。
那時,他天天跟錳礦打交道——腰包鼓起來了,心情卻不舒坦。
相持
從1993年起,吳佳成開始做錳礦生意,年收入很快達到百萬元。
“我的礦一年產錳礦約2萬噸,每噸錳礦最高時能賣到1200元。”吳佳成談起昔日的“輝煌”。
在秀山,“吳佳成們”曾經是地方經濟的支柱——錳產業一度占秀山經濟總量的80%。
錳產業大力推進的同時,環境破壞日益嚴重。
吳佳成親眼看到大片林地變成荒坡:“錳礦開采,井下需要樹干做支架,因此,當地樹木被砍得很厲害。”
作為秀山人,吳佳成雖然腰包鼓了,但環境遭到破壞讓他心里很不踏實。
有一次,吳佳成聽幾個村民擺“龍門陣”。
一個村民說:“我昨天引水灌田,那水都是黑的。”
“是啊,不曉得這樣長熟的稻谷能不能吃!”
老百姓的憂慮,漸漸成為秀山縣領導班子的隱憂。
一次經濟運行分析會議上,縣領導直言不諱:“秀山面臨產業發展不均衡、效益偏低等問題。”
問題雖心知肚明,但真要放棄“黑金”卻又舍不得——錳工業既是秀山財政收入增長的主動力,更是體現領導班子政績的“加分項”。
不僅僅是秀山。長期以來,在“唯GDP”政績觀主導下,一些區縣在招商引資時,只重當前、不顧長遠,只重速度、忽視質量,只重發展、不計污染。
結果既造成了同質化惡性競爭,又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樣下去,重慶可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
如何改變這種發展困境?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引導各區縣差異發展、科學發展、聯動發展。
秀山縣被劃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功能定位為“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帶……”
在全新定位引導下,秀山開始探索綠色經濟發展路徑。
進退
不久前,秀山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易曉明收到一封“情書”——東部一家大企業想入駐。
“我們每年能給秀山創造四億元稅收。”企業老板說。
沒想到,易曉明卻搖搖頭。
“抱歉,貴企業會產生較大污染。我們招商引資的對象必須符合六個字——‘有實力、無污染。”他說。
對這樣的大項目,秀山曾趨之若鶩,為何現在卻斬釘截鐵地說“不”?
“秀山要走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的路子。”在全新定位引導下,秀山縣委立志要實現雙贏。
為此,秀山做了兩件事——讓舊產業“退得下”,新產業“上得來”。
2013年10月,吳佳成鎖上礦井,決絕地走向一片荒坡。
“縣委、縣政府正逐步淘汰傳統污染產業——我要響應號召,關閉錳礦廠。”他說。
可是,不再從事錳工業,他又如何謀生?
整個秀山經濟,也正面臨同一個問題——關閉了80多家錳廠后,未來秀山經濟發展大戲,誰來唱主角?
“從功能區域定位中尋找方向。”痛定思痛后,秀山縣領導迷茫的眼睛逐漸亮了。
秀山縣決策層很快找到了新“主角”——發展環境友好型特色產業。既有效保護生態,又合理開發資源,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在縣委引導下,吳佳成找來了“外援”——來自縣林業局的專家。
“這片地適合種植什么?”吳佳成問。
“石漠化土地,種植皂莢成活率高,不過有五年投入期。”
“那前五年沒收益,政府有沒有資金補貼?”
“納入國家石漠化治理工程,1萬畝皂莢林可以獲得900萬元左右的扶持資金。”
吳佳成大喜,立馬注冊成立禾才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主打生態林產業。
吳佳成算了一筆賬:“皂刺1斤按70元算,一畝地有皂莢樹110株,最低收益也有1.3萬元。”
在此基礎上,吳佳成還利用科技提高經濟效益。
2014年,禾才生態農業開發公司聯合國家林科院,建成“中國西部皂莢基因庫”,通過改良皂莢基因,實現增產。
吳佳成的“二次創業”,正是秀山發展生態產業的一個縮影。
這幾年,秀山圍繞本區域豐富的生態農業資源和地跨三省的區位優勢,邁出了一條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農機制造、商貿物流和生態旅游齊進的產業轉型之路。
躍升
2015年9月的一天,秀山西街,古色古香的房屋和街道上,灑滿了落日余暉。
沿著青石鋪就的街道,秀山縣旅游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斌踱著步,注視著夕陽下的街市,心里暖意融融。
“幸好秀山實施了古街修復工程,讓傳統文化得以恢復生機。”劉斌說。
原來,西街前身是秀山老城區。隨著秀山新城區崛起,老城成為市民口中的“菜市場”。
2010年,秀山啟動老城區改造工程。
按照舊有思維,縣委班子想做的就是“拆舊立新”——推倒舊房子,規劃建設全新住宅區。
當地群眾卻不干了:“我們就喜歡住這里,不愿意搬遷。”
計劃受阻之際,正遇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出臺,于是,縣委及時調整了工程導向。
“圍繞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新定位,政府將工程調整為‘修復式改造。”劉斌說,在保留原有街道、建筑特色基礎上翻新老街。
這樣的調整,讓原本“無用”的資源變為寶礦。在秀山旅游、生態農業、文化產業等戰線,這樣的戰略提升俯拾即是。
而戰略提升之際,秀山也巧妙地進行了戰術提升。
2015年5月,李先生從重慶主城出發,計劃到湖南鳳凰古城自駕游。
到達秀山,李先生決定休息一晚再上路。
翌日,李先生聽說秀山正在舉辦“中國·邊城之戀”旅游活動,于是找到當地人詢問。
“小說《邊城》里提到的地方,就在秀山洪安鎮一帶。”聽到當地人介紹,李先生立即來了興趣。
因為好奇,李先生決定趕往洪安鎮一探究竟。
這個事例背后,是秀山縣規劃、整合和推廣旅游品牌的戰術提升——秀山由此涌現出“龍鳳花海”旅游活動、映山紅節、苗王節等一大批旅游品牌。
“2015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近8億元。”秀山縣旅游局局長于紹龍說。
在新的發展觀念指導下,秀山縣委就這樣領導全縣“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