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玉
中央民族大學 100081
民族工作水平與質量的提高
——以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為例
李子玉
中央民族大學 100081
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內蒙古自治區對部分少數民族實行了生態移民。生態移民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但其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在界定生態移民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內蒙古自治區在少數民族生態移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和思路,以期為提高我國民族工作的水平與質量提供意見與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移民;民族工作
1993年,“生態移民”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任耀武、袁寶國、季風瑚撰寫的《試論三峽庫區生態移民》一文中。關于生態移民概念的界定,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在原因層面,寧夏大學教授李寧、龔世俊在《論寧夏地區生態移民》一文中指出,生態移民是指在生態系統中,由于多種原因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自然資源的枯竭,導致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激化,人類為了生存而主動調整其自身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保持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的相對平衡所進行的人口遷移。在目的層面,北京師范大學教師劉學敏、陳靜在《生態移民、城鎮化與產業發展——對西北地區城鎮化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中指出生態移民就是通過移民的方式在生態脆弱地區達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綜合層面,內蒙古大學副教授李笑春、陳智、葉立國等在《對生態移民的理性思考——以渾善達克沙地為例》指出,生態移民概念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即致因層面與目的層面。致因層面指移民的動因是自然環境惡化,人口數量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容量;目的層面指移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牧民整體的生產生活水平。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移民工程啟動于20世紀90年代末,涉及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民族。在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后,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反映了我國民族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傳統文化面臨沖擊
內蒙古自治區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后,許多少數民族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被安置在新建的移民村中從事舍飼圈養或半舍飼圈養,或直接遷移到城鎮安置,從事非牧產業,游牧游獵變成了定居,剝離了少數民族牧民、獵民與草原、森林的關系,其文化因為失去載體而受到巨大的沖擊。同時由于搬遷后距離城鎮較近,受到更多現代文化的影響,使得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難上加難。
(二)少數民族生活水平提高有限
雖然生態移民后少數民族享受了各種優惠政策和社會保障,如政府為移民提供耕地,建設住房、蔬菜大棚和牲畜圈等生產生活設施,但生產生活成本也大幅提高,如購買種子、化肥、飼料等,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和少數民族自身素質的限制,使得移民后的少數民族難以掌握新技術和新技能,增加了他們失業的風險,使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
(三)可能造成新的環境破壞
從生態移民的項目設計上來看,禁牧及其后的草籽生產或經濟林建設是違背草原生態系統自身發展演化規律的。首先,禁牧是違反草原生態系統規律的。草原上的人、畜、草經過長期演變已經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三者之間早已形成合理的比例,將全部的畜強行從該生物鏈中驅走,牧草就失去了牲畜這一最好的生長幫助因素,這將會再次打破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在草原上進行經濟林建設是不可取的。草原多為荒漠、半荒漠草場,干旱少雨,并不適合大規模經濟林的建設。同時,單一經濟林的種植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另外,生態移民后開展種植業也可能對土地造成破壞。
(四)法律缺失
生態移民涉及很多社會和法律問題,如憲法、民法通則、民族區域自治法、草原法、土地承包法、村民組織法等,各級領導和規劃實施部門對此沒有充分的認識。以行政命令取代了法律、法規,甚至出現了某些行政措施超出法律規定或與法抵觸的現象。
(五)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的投入是生態移民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移民搬遷、遷入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資源開發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目前,內蒙古地區生態移民的資金投入以政府為主,自籌為輔。資金投入渠道的狹窄,使得生態移民投資的規模偏小、水平較低,嚴重影響了生態移民的效果,造成移民生活安置資金不足、移民生產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國家對封禁過程投入不足等問題。
(一)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
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我國的瑰寶。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的消失,都將對中國的文化多樣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必須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保護文化的多元化。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移民工程而言,在規劃時就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諸方面的因素,在建造住房時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生活習慣;建造宗教活動場所,保障人們的宗教信仰自由;及時調整行政管理體制,注意學校、文化、醫療機構及人員的合理配備,這些機構或單位應該保有適當比例的少數民族移民或公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民族博物館、民俗村等。
(二)提高民族工作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
首先,應對遷出地與遷入地的環境保護進行科學規劃。對遷入地而言,政府應考慮開展種植業是否合適等。對遷出地而言,禁牧要有時間限定,輪牧要有數量限制,并注意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草原植被退化。其次,應對生態移民對象移民后的生活進行科學規劃。一方面,政府應多方位、多層次地對少數民族移民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讓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文化基礎知識和生產生活技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對于少數民族移民的子女,也應重視對其的教育,讓適齡兒童全部享受義務教育,提高素質。只有提高少數民族移民自身的素質,才能為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內在的動力,而不是僅僅依靠政府的幫扶。
(三)提高民族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首先,要制定一些專門針對民族工作且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將法律法規的范圍拓展到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和科技等各領域,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結構。其次,要加強對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并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堅持下來。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移民工程而言,要堅持依法推進生態移民工程,并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為生態移民提供法律依據。
(四)提高民族工作的社會化水平
民族工作社會化,就是要積極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民族工作,參與民族工作,使民族工作從以“部門推進”為主,轉變為以“社會推進”為主,使民族工作方式從傳統單一的部門化,向系統的社會化轉變。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移民工程而言,可通過提高社會化水平拓寬資金的籌集途徑。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團體和民眾的資金,或者結合民族旅游等有較好投資回報的開發項目,爭取國內外民間投資對生態移民的支持。同時,應建立健全對生態移民資金使用的監管機制,確保資金全部用于生態移民工程的建設中來,提高其利用率。
李子玉(1993--),女,遼寧省大連市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民族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