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成都 611130
“綠色悖論”研究述評
楊潔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成都 611130
“Green Paradox”在近些年受到了歐洲經濟學家們的熱議。然而在中國學術界,尚且沒有對應的翻譯與文獻研究。本文權且將“Green Paradox”譯為“綠色悖論”,并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進而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擴展了“綠色悖論”的外延。進一步,筆者分析了環境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時機、政策威脅、被治理行業的替代技術都對于“綠色悖論”產生的影響。
“綠色悖論”;氣候問題;環境政策;環境治理
針對于全球變暖問題,世界各國很早就意識到了其危害性,并且做出了承諾要治理該問題。隨之,一些針對性的環境政策出臺。但是近些年,全球變暖問題依然在持續加重,這引起部分學者的反思。“Green Paradox”正是其中的一項研究焦點。
“綠色悖論”的主要提議者是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漢斯-維爾納.辛恩。辛恩多次警告稱東京氣候會議所指定的氣候政策會造成“綠色悖論”的產生。他進一步聲稱其主要原因是當前的大部分氣候政策是為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比如對燃料消費量進行征稅,以及對低碳能源的提供者進行財政補貼,而這些勢必會引起化石燃料價格的下跌,如果燃料所有者預測氣候政策在將來的一段時間變得更加嚴格,那么可能會推動該燃料在近期的銷售,以求錯過價格跌落的最差時期,隨之可見,氣候變暖的問題也更加嚴重了(2008)。可以說,“綠色悖論”的基本原理是體現在化石燃料的擁有者對待氣候政策的反應之中。
辛恩(2008)在霍特林的“不可再生能源獲取模型”基礎上提出一個資源獲取的基本模型。他指出“綠色悖論”產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被治理企業占有一個給定的外生性資源儲量。在這種環境下,稅收或者其他減小需求的政策措施都將通過導致化石燃料銷售的縮減而降低礦業項目的價值。這也被證實會降低對礦業項目的投資興趣而使得化石燃料的生產總量減少。基于上述假設,辛恩推理出碳消耗稅對于化石資源的作用機制,認為如果稅率高于利率的話,將會導致“綠色悖論”的產生。
辛恩的結果也是建立在另外一個強假設之上:并不存在一項替代技術。這項假設在短期內來看,也許是合理的,因為現階段的確沒有化石原料的合適替代者。但是一旦替代技術成為可能,那么替代的就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形式,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性替代。邁克爾·赫爾(2010)也表明如果一項替代技術的引入將會使“綠色悖論”效應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斯泰萊(2012)擴展了霍特林的模型,提出了新的假設。在這個模型中,資源開發活動的前期投資變量被包含進來。這個模型與辛恩的基于霍特林模型而建立的模型相比,更有可能說明在稅率足夠高的情況下,氣候問題會得到緩和。
(一)概念外延擴展
就“綠色悖論”的外延來說,已有的研究將“綠色悖論”的理論局限地運用于全球變暖、氣候政策研究之中。這無疑會限制更多領域的學者去研究和發展“綠色悖論”的概念。此外,過往理論研究全部是站在全球性層面討論氣候問題,這種特點無疑會限制“綠色悖論”在更多的國家獲得理論發展與理論實踐。
因此,在中國環境治理背景下,有必要對“綠色悖論”的外延進行擴展,以求其理論更廣泛的運用在中國環境政策制定實務之中。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它包括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是由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是因人類活動引起的,主要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綠色悖論”原有的概念外延聚焦的氣候變暖問題屬于此生環境問題中的生態問題。而無論是污染問題還是生態問題都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其都與人類經濟活動息息相關。而相關政策的制定就會產生于氣候政策所類似的“綠色悖論”的現象。所以,“綠色悖論”概念的外延可以適度擴展到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次生環境問題之中。這樣,“綠色悖論”理論可以更廣泛的運用于中國的環境治理。
(二)理論擴展
1.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時間間隔對“綠色悖論”的影響
環境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時機對于一項政策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綠色悖論”描述的現象背后的一個重要機制就在于環境政策在討論與制定的過程中以及這種政策實際執行的規劃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使得被治理行業中的企業有更多的時間去生產與制造原有產品,并且在運輸使用這些產品的過程中破壞了環境。如果將環境政策的制定時間以及其實施前期時間大幅縮短,將會限制這些企業的原有產品生產,更好達到環境政策的期望效果。
2.政策威脅對“綠色悖論”的影響
一項環境政策的執行效果、最綜效果如何,還要依賴于環境政策對于被治理行業內企業的威脅。這種威脅可以來自于政治壓力,也可以來自于社會輿論壓力與經濟壓力。“綠色悖論”產生的其中一個作用機制是被治理企業預見了自身產品在將來會受到該環境政策的影響,為了依靠此產品獲取更多的利益,企業只有加大生產與銷售。所以,當一項環境政策對企業的產品威脅很大時,被治理企業更傾向于在短期內加大生產與銷售,最綜造成“綠色悖論”的產生,加劇短期環境問題。但是較大威脅的環境政策會降低遠期高污染產品生產與使用量。
3.被治理行業的替代技術
被治理行業對待環境政策的反應與該行業的替代技術的成熟度、市場占有率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一個替代技術成熟的行業或企業,其應對環境治理政策,將處于一個不利的地位,面對在稅收等措施面前,行業或企業更多的只能遵守。相反,若被治理行業或企業處于一個替代技術不成熟的背景下,其具有強市場權利,面對環境治理政策,將有更多的余地做出有利于其利益的措施。在政策實施之前,若替代技術不成熟,企業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在營銷等方面做出回應使得企業在短時間內可控制的擴大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不利于環境治理,最綜產生“綠色悖論”。
當經濟學家們積極投身于“綠色悖論”的研究之中,現實世界的氣候政策的研究卻發展緩慢,這主要是因為“綠色悖論”是否發生與存在缺乏實證性研究的證明。當然,“綠色悖論”的理論模型也僅僅依賴于假設,所以可想而知,“綠色悖論”受到的質疑在所難免。
但是“綠色悖論”對于中國環境政策的制定還是具有一些理論意義:一是合理規劃環境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時間,減少被治理企業的反應時間并限制其逆向選擇行為。二是治理的手段與機制要多元化,合理給予傳遞被治理企業相關政策威脅。三是針對于壟斷性較強、替代技術不成熟的行業給予較嚴厲的政策規定,抑制其不利于環境問題的生產行為。
[1]Hotelling,Harold.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
楊潔(1989-),女,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社會學碩士,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研究方向: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