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博鎵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由“復旦投毒案”看大學生犯罪
付博鎵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由“復旦投毒案”及近期相關案件不難看出,當今大學生犯罪普遍表現為誘因微小、手段惡劣、結果嚴重的趨勢。大學生這一智慧與潛力并存的群體,卻成了犯罪高發群體。筆者試圖以“復旦投毒案”出發,從大學生心理特點、生活環境、學校教育三方面對大學生犯罪問題做出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舉措。
大學生犯罪;犯罪原因;犯罪心理;高校教育;生活環境
復旦投毒案,為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黃洋的室友,以“想在愚人節整人”為由,向宿舍飲水機里投放劇毒化學品N-二甲基亞硝胺。黃洋飲水后,致其死亡。
事件的結果是黃洋死亡,投毒之人被判死刑,然而投毒之人的投毒原因卻讓人大跌眼鏡而不能接受。為何大學生犯罪的惡性案件頻發?如何有效避免如此高發的大學生犯罪現象?筆者試圖做出簡要分析。
據中國犯罪學研究會不完全統計,在校大學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不斷上漲。由1965年的不足1%、到文革期間的上升至2.5%直至最近幾年攀升至17%。2003到2005僅兩年時間,全國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的犯罪以每年1.2倍的速度增長。
據公安部的不完全統計:1978年以前,全國范圍內的刑事犯罪發案率為14%,高校在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率為1.5%;20世紀80年代末全國范圍內的刑事發案率為15.7%,在校大學生違法犯罪所占比重上升至10%;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刑事案件發案率上升至20%左右,而高校在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率高達12.16%。
同時,大學生犯罪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長,而且表現出手段惡劣。
(一)大學生心理特點
大學生犯罪頻發與其自身的心理特點不容分割,大學生本身整體存在矛盾心理。而從具體化角度來說,總結出自卑、冷漠、失衡、享樂和刺激五種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大學生本身既存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越性,又因為與其他人的對比表現出技不如人的自卑。在形形色色的優秀人群中,大學生變得敏感。容易因為極小的矛盾引起極其惡劣的報復后果。由于競爭的存在,大學生群體變得冷漠。由于家庭條件的不同,內心失衡。而由于對于富足生活的向往,以及周圍人的影響。內心有享樂和尋求刺激的強烈欲望。大學生內心極為矛盾、敏感。容易在生活的小摩擦中積累仇恨,釀成犯罪惡果。
(二)大學環境紛繁復雜
大學環境存在十足的復雜性。大學生群體,雖然在受教育水平,以及知識水平方面相差不大。但是由于環境的復雜特性,人們在生活習慣、相處方式、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通俗的講,同一所大學,學生的智商可能相差不大。然而,犯罪的發生往往受制于大學生的情商。大學生通常來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習慣等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而這些細微的差別,往往成為學生之間不和的導火索。原因在于,大學生受教育水平較高,生活能力卻很低。在日常相處過程中,由于周圍環境紛繁復雜以及生活方式存在的種種不同,往往導致言語或肢體的不和。并且,大學生活中存在很多利益與競爭。由于大學生群體自負、自尊、在比較中又表現出自卑的復雜心理,面對利益沖突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時,一朝不和導致心中無比怨恨,釀成犯罪惡果。概括而言,大學環境的復雜性,包括生活上的復雜性以及學習上的復雜性,這些紛繁復雜的特性,影響著大學生的情感趨向,對于犯罪的發生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三)大學教育缺乏情感教育
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從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一種懶散而不易于管理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未對學生具體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僅僅通過幾節課的ppt展示、幾次班會、幾場講座,并不能有效影響學生的正常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時,高校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十分空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未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不夠完善。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大學環境中,本身便存在極為矛盾的心理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有效的進行心理疏導和品德教育,極易產生不滿情緒,導致犯罪的結果。
(一)保證大學教育的全面性
結合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心理特點,重視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做好調查,針對大學生具體情況,保證入學教育內容的全面性,使得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學環境,能夠有效調整心理落差,克服交際困難、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品德教育,要發掘大學環境中存在的具有正能量的大學生,以這些榜樣為實例,鼓勵大學生的助人為樂和奉獻精神。幫助大學生擺脫冷漠的共性。
加強法制教育,雖然大學生是高素質群體,但是近來犯罪行為層出不窮,向我們傳遞的信息便是大學生群體對于法律權威的忽視。高校應該做出表率,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將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灌輸給每個高校學子。
提高高校的心理教育水平,提升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不能作為擺設機構,要發揮其實際的作用。積極地解決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發展心理協會的志愿者成員,通過志愿者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采取各種手段,在大學中形成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統。
(二)管理機構保證大學環境管理的有序性
大學環境紛繁復雜,如果想有效避免犯罪的發生,必然要對其進行有序且有效的管理。管理機構要實施科學化、智能化的管理來有效降低大學生犯罪率。
譬如:健全校規校紀甚至舍規舍紀,加強班級、宿舍管理,避免糾紛擴大化。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管理人員的素質能有效影響。大學生的生活環境質量。高素質的管理者,也能夠有效進行學生管理工作。壯大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師資隊伍,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多多組織志愿者活動,通過此類活動,增強大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奉獻和助人為樂的精神。管理機構謹慎調控,形成有序的大學環境管理秩序。
面對逐年增高的犯罪率,究其原因無非是來源于大學生本身已經存在的種種心理弱點,加之大學環境亦是紛繁復雜,同時,高校的教育并非完美無瑕。故而,為了有效避免這些心理弱點在復雜多變的大學環境中成為犯罪的導火線。應該完善高校的教育水平,增強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入學教育等。加強高校的管理,強化高校管理系統。避免復旦大學投毒案的類似悲劇。
[1]裴濤,陳瑜.大學生犯罪心理特點及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09.
[2]張遠.當代大學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7.
[3]李福明.淺談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綜合治理[J].保衛學研究,2004.
[4]方玉鳳.大學生犯罪的特征、根源與預防對策[J].文教資料,2006.
付博鎵,1994年12月。漢族。籍貫河北省遷安市。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