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喜嶺 白純偉 熊英健
黑龍江省第一地質勘察院
爭光金礦床蝕變礦物特征
袁喜嶺 白純偉 熊英健
黑龍江省第一地質勘察院
爭光金礦床產于中奧陶統多寶山組中性火山巖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體中,賦存于NWW、NNW向斷裂構造帶內,該金礦床成因為熱液—構造蝕變巖型。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自然金、閃鋅礦、褐鐵礦、黝銅礦,其次為輝銀礦、赤鐵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銅蘭。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礦區包裹體測溫資料表明,主成礦階段為98~178℃。
爭光金礦床;熱液—構造蝕變巖型;蝕變作用
爭光金礦床位于三礦溝-多寶山-銅山-爭光北西向銅金多金屬成礦帶南東部。大地構造位置屬大興安嶺地槽褶皺系北東段,罕達氣優地槽褶皺系西部。三礦溝-多寶山-銅山-爭光北西向銅金多金屬成礦帶內。
2.1 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有中奧陶統銅山組,多寶山組。銅山組(O2t):分布于礦區北部,巖性主要為石英粗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凝灰質粉砂巖。多寶山組(O2d):分布于全礦區。巖性主要為安山質凝灰巖、含礫安山質凝灰巖、安山巖、英安質凝灰巖。
2.2 構造
礦區位于三礦溝-多寶山-裸河北西向深斷裂南東端。區內主要發育北西、北東、北北東向斷裂。除北西向構造形成較早為華力西期,其它形成較晚,大致為燕山期。
2.3 侵入巖
侵入巖主要為燕山早期閃長巖、閃長玢巖,分布測區南部,出露面積1.8km2,總體呈北西西向。區內大部分礦體分布于該巖體內,為本區重要的賦礦圍巖,與金成礦有著密切的關系。
3.1 礦體特征
3.1.1 礦體分布范圍、品位、規模、產狀
本區共發現3個金礦帶、68條金礦體。大部分礦體呈北北東、北東東及北東向分布,少量呈北北西、北西西、北西向。其主要礦體為:Ⅱ—27號礦體:長度206m,最高品位為59.58×10-6,平均品位4.78×10-6,最大水平寬度為12m,平均寬度4.5m,最大延深(斜深)130m,一般延深在100m左右,礦體產狀:傾向278°,傾角55°。賦礦圍巖大部分為蝕變閃長巖,少量為安山巖、綠泥絹云板巖。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地表褐鐵礦化),絹云母化。Ⅱ—15礦體:長度265m,呈北東、北東東向分布,最大水平寬度為12m,平均寬度3.50m,最高品位67.3×10-6,平均品位4.72×10-6,最大延深(斜深)118m,礦體產狀傾向為330°~30°,傾角35°,賦礦圍巖大部分為綠泥絹云板巖,少量為凝灰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地表褐鐵礦)化、絹云母化。Ⅱ—13礦體:礦體長度195m,最大水平寬度為5m,平均寬度2.4m,最高品位為14.8×10-6,平均品位為6.36×10-6,礦體大部分賦存在閃長巖內,少量賦存于綠泥絹云板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淺部褐鐵礦)化、絹云母化。Ⅰ—3礦體:礦體長度446m,呈北東、北北東向分布,最大水平寬度2m,平均寬度1.2m,南西部礦體賦存在閃長巖、安山巖內,北東部礦體主要賦存在凝灰巖中,蝕變主要為硅化、褐鐵礦化,其次為絹云母化。
3.1.2 礦石特征和礦物組合
礦石組構: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構造有稠密浸染-團塊狀構造;浸染-條帶狀構造;脈狀-染狀構造。礦石的化學成分:根據礦石全分析樣品分析結果統計。作為Au的伴生或共生元素Ag、Pb有的樣品已構成獨立礦體,Ag有4個樣品已達到表外礦,Pb有2個樣品已達到表內,2個達到表外礦。礦石的礦物成分:根據光薄片和重砂樣分析結果統計,金屬礦物共有12種,種類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自然金、閃鋅礦、褐鐵礦、黝銅礦,其次為輝銀礦、赤鐵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銅蘭。脈石礦物主要有5種:種類有石英、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礦石類型:礦石的自然類型:按氧化程度,可劃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根據物相樣品分析結果,氧化礦與原生礦的界線是在地下20m左右。氧化礦石外貌特征多表現為黃褐—褐色,呈細脈狀、蜂窩狀褐鐵礦發育,黃鐵礦少見,普遍發育溶蝕孔洞。原生礦石表現為致密緊硬,比重加大,黃鐵礦化普遍強烈。
3.3 礦體圍巖蝕變特征
區內巖石蝕變主要有硅化(石英化)、絹云母化、黃鐵礦(褐鐵礦)化,上述三種蝕變礦物空間上往往相伴產出,也是本區與金成礦最密切的一種最佳蝕變組合類型。除此之外,還有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鉀化等,但與成礦關系不大。
3.3.1 硅化(石英化)
多分布在礦體及構造破碎帶內,大部分呈細脈、網脈狀產出,并反映多期熱液活動特點,本區至少存在三期以上,第一期呈彌漫狀硅化;第二期呈微細脈(0.1mm左右)產出;第三期(1mm左右)呈細脈狀與黃鐵礦(褐鐵礦) 伴產出(推測為金的主要成礦階段)。
3.3.2 黃鐵礦(褐鐵礦)化
在區內廣泛分布,并具多期性,主要呈浸染狀、細脈狀、星點狀產出,地表的黃鐵礦多已氧化成褐鐵礦。活動期主要有三期:第一期為浸染狀、星點狀黃鐵礦分布廣泛;第二期主要呈細脈狀產出;第三期呈團塊狀、細脈、星狀往往與團塊、細脈狀石英相互共存,該期與金的成礦最為密切。
3.3.3 絹云母化
呈鱗片狀分布于礦體及構造破碎帶、裂隙帶中,主要有兩次活動。第一期為廣泛的動力變質產物;第二期形成的絹云母化與金的成礦有密切關系。
3.3.4 綠簾石化
為本區常見蝕變礦物,主要分布于安山巖,次為閃長巖中,往往與綠泥石碳酸鹽相伴產出,既有面狀蝕變又有線蝕變,活動期次至少為三期以上。
3.3.5 綠泥石化
分布相當普遍,幾乎各類巖石(安山巖、閃長巖、安山質凝灰巖為主)均有分布,而且蝕變強度大,主要為面狀蝕變。
3.3.6 鉀長石化
區內分布少見,多為柱狀或粒狀集合體,主要分布于閃長巖體邊部及其附近。
3.3.7 碳酸鹽化
區內廣泛分布,無論在地表或深部均可連續見到,往往與綠泥石、綠簾石及石英組成細網脈產出。屬晚期熱液蝕變。
3.4 礦床成因
(1)成礦物質來源
根據本區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分析,金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多寶山組凝灰巖、安山巖、絹云綠泥板巖,燕山早期閃長巖、閃長玢巖。
(2)熱液來源
燕山早期侵入巖漿應為成礦熱動力源,如同“加熱場”,除自身巖漿水,大部來自大氣降水或圍巖水,經不斷的熱液對流循環,使圍巖中的金發生大規模活化、遷移,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富集成礦。
(3)成礦溫度
礦區包裹體測溫資料表明,主成礦階段為98~178℃。
[1]王寶權,趙廣江,盧秉硯.黑龍江省爭光金礦床普查報告(內部資料) [J].2004
[2]黑龍江省地質局.黑龍江省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The Alteration Mineral′s Characteristic of ZHENGGUANG GOLD DEPOSIT
Yuan Xiling1, Bai Chunwei2, Xiong Yingjian2
(The First Geological Reconnaissance Academ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ZhengJin gold deposit occurred in middle Ordovician Duobaoshan group s intermediate volcanic rocks and yanshannian intermediate-felsic intrusive rocks,laying in fauted structural belts that direct north-northeast and south-shouthwest,This gold deposit causes by hydrothermal metasomatism and structural attered rocks. Domain metallic minerals include pyrie、chalcopyrite、galena、free gold、zincblende,The others are argentite、hematite、magnetite、magnetic iron pyrite、coverllite.The domain gangue minerals include quartz、sericite、chlorite、allochite、calcite。Ore district endosure thermometry data show that main mineralization
Zhengguang gold deposit,Hydrothermal metasomatism and structural attered rocks,Atteration.
stages′temperature from 98℃ to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