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波
望奎縣圖書館 152100
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幾點思考
方立波
望奎縣圖書館 152100
在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新的社會信息需求要求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必須改變傳統的服務手段,順應時代發展,滿足讀者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網絡環境對地方文獻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影響,論述了在信息網絡時代,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地方文獻。
網絡環境;地方文獻;開發與利用
地方文獻資源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是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政治、風俗習慣、民族風情等情況的反映,具有很高參考價值和使用價值。有效開發地方文獻資源,不但可以讓人們全方位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而且能夠為決策部門提供情報,推進當地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如何在網絡環境下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豐富的網上信息資源,更好地開展地方文獻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擺在圖書館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網絡環境的形成、信息處理技術的進步,對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1 網絡環境的快速形成增強了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者的信息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環境對圖書館人最深刻的影響就是信息意識、數字意識的覺醒。地方文獻數量與日俱增,內容豐富多樣,其含義也在不斷延伸。現在的地方文獻除了包含圖書、報紙、雜志、圖片、照片、手稿等內容外,光盤版、電子版、網絡版的地方文獻日益增多,地方網站、電子港層出不窮,許多長期被忽視的地方文獻被挖掘出來并先后上網,網上地方信息資源以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意識反映在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上就是館藏資源數字化。在進行地方文獻采集時,不僅要采集紙本文獻,而且要采集電子文獻、網絡文獻。文獻載體的數字化,使地方文獻增加了采集途徑,豐富了圖書館文獻資源形式。
1.2 網絡環境的形成增強了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者的聯合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文獻資源分布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現象。有限的地方文獻資源,分布在地方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方志館和地方信息中心等單位。網絡環境的出現,較好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各單位特藏文獻獨家占有問題,促進了特色文獻上網,加強了各地圖書館間的交流與聯合,使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成為現實,進而消除了各圖書館孤立、封閉狀態。
1.3 網絡環境的形成增強了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者的創新服務意識
以往圖書館對讀者的服務,主要局限于到館服務、信函服務、電話服務等。網絡技術的出現,為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提供了新途徑,使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促使地方文獻工作者在進行信息咨詢時,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應用新手段,全方位開展服務工作。
2.1 特色數據庫的建設
特色數據庫是根據特色文獻資源開發的具有獨特內容的數據庫,地方文獻數據庫為其中之一種,它將本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文化環境和歷史淵源等方面的資料集成于一庫,為用戶提供咨詢服務。此數據庫的建設過程,我館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原始的手工操作階段。從1995年開始,將地方文獻單獨設立專藏庫,并將其中的專題資料搜集起來,編制了一套卡片式索引,這是地方文獻工作的原始階段。此階段從搜集資料、分類編目、制作卡片到檢索服務,全部用手工操作,不僅費時費力,且檢索手段單一,查找不便,因此資料的利用率極其有限;二是自動化階段。2003年,圖書館采用ILAS系統實現了自動化管理,隨即在此系統中建立了地方文獻數據庫。檢索也變得極其方便靈活。但由于人力、物力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采集到的地方文獻資料還不夠全面完整,開發整理的范圍也不夠寬,難以滿足用戶的要求;此外,因數據庫是題錄式的,只能提供資料線索,用戶仍須查找一次文獻,有時查到原文又發現并不是相關資料,檢索過程仍嫌繁瑣,這些都制約了數據庫的建設;三是網絡化階段。在上述兩個階段中,建庫所利用的信息資源都來自本館館藏。而進入網絡化時代后,隨著網上信息的日益豐富,所建數據庫必將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建庫,必須走一條新路。目前,ILAS系統推出網絡化的建庫軟件,增加了處理全文數據、多媒體數據等功能,這無疑給自建數據庫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操作平臺,但是,要建成高質量的數據庫,最重要的是充實數據庫的內容,因此,建庫必須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特別是網絡信息資源。
2.2 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
怎樣從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將有關本地的各種信息發掘出來?首先,應根據特色數據庫的搜集方向,選擇一批有參考價值的網站和信息源,定期瀏覽,并根據需要設立相關主題詞、關鍵詞,從中檢索、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搜索結果表明,地方信息資料可以有多方面的來源,首選信息源是本地網站,包括各級政府和機構的網站,其中收錄了各種地方性政策法規、灰色文獻等;網絡版報刊是地方信息最重要的來源,需每日按時瀏覽;同時還有各種網上論壇,經常發表對本土建設的評論和建議等等,這些都是必須重點關注的網站。第二個來源是各種數據庫,如各類型圖書館的館藏書目、網上新書書目、期刊論文等,從中可檢索到數量可觀的本地文獻資料,包括各專業領域的文獻。第三個來源是各種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網站,其中不乏最新研究成果、國內外研究動態、獨家收集的資料等。此外,由于網上信息更新很快,新網站不斷涌現,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網絡機器人自動搜索,密切關注,以便發現最新信息。
在網絡環境下開發和利用地方文獻工作應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資源管理,保證信息流動的順暢有序。有鑒于此,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機制,確保網絡環境下正確開發利用地方文獻。
3.1 網絡資源館藏化
網絡資源納入自建數據庫后,增強了它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但有時因為停電或技術故障等問題而影響其使用,而且缺乏紙質文獻,也給閱讀和復制帶來不便,因此,對于較重要的資料,都應該復制成紙本文件,轉化為現實館藏,這樣,不但使用方便,也利于長期保存;另外,對網上檢索到的書目和題錄,有些是本館缺藏而且難于購到的,可與對方聯系,爭取得到全文數據或復印件,以充實館藏。
3.2 館藏資源網絡化
在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也要重視館藏資源的利用,特色館藏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整理工作,已形成相當完備的體系,其資料的歷史性和獨特性都是從別處無法獲得的,應盡快將其中的珍貴文獻數字化,以全文形式納入數據庫,一般文獻則采用題錄或文摘形式錄入,并加緊回溯建庫。
3.3 資源共建與共享
開發利用地方網絡信息資源是一項較大的工程,靠一館之力是很難完成的,還需要在本地區實現跨行業、跨部門的廣泛協作,發揮各種優勢,共同建設本地區的資料寶庫,使之成為地方信息資源的集成服務點,滿足本地區的信息需求。總之,利用地方網絡資源的意義在于,它是將用戶——網絡——圖書館聯系起來的橋梁,它把網絡信息集中化、有序化,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全方位服務;它使館藏資源通過網絡擴大使用范圍,產生前所未有的效益;與此同時,圖書館自身也獲得了在網絡環境下生存和競爭的能力。
[1]陳小敦.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6
[2]謝水順.論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3
[3]孫延蘅.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情報資料工作,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