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谷伊寧
一名浙報集團資深記者的內部孵化創業路
——采編資源如何通過內部孵化實現互聯網增值
□ 文/谷伊寧
自1986年進入《浙江日報》,我打拼在醫療健康領域一線,從業至今已近30年。進入浙報集團內部孵化前后的兩年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職業刺激。
身為老報人,長年積累的健康醫療知識、人脈,似乎要成為閑置資產。但兩年前,我開始運營微博“浙江微博醫生”、微信公號“浙江名醫館”, 雖然是“無心插柳”,但我的多年業界資源實現增值,成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首批新媒體孵化項目,且“融”資最多,半年達140萬;后被浙報傳媒上市公司“相中”,成立項目制公司,直接融合傳播與服務功能,做出新產品——醫療咨詢、傳播服務型產品,擁有了20萬用戶和一家公益型空中醫院。由此,我迎來職業“第二春”——帶領團隊,在健康傳播領域進行新媒體創業。自2013年9月推出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以來, 截至目前,累計注冊用戶近20萬,收費會員1.5萬;2015年6月,打造āPP“名醫在浙里”,累計注冊用戶近1萬,兩個內部項目成功孵化。
因為我多年從事醫療衛生報道,親戚、同事遇上看病難事,都向我咨詢,大醫院的院長們對我戲言“歡迎去醫院門口開導醫中心”。
兩年前,我判斷紙媒傳播渠道已顯露出衰退走勢,需要找尋新渠道。就在這個當口,微博、微信、āPP逐漸流行,我突然發覺健康傳播事業可以跟新媒體實現無縫對接——近30年積累的健康知識、醫療咨詢經驗可通過新渠道傳播,真正把“導醫中心”辦到網上。
當時,多做一份新媒體工作,浙報集團不給任何報酬、獎勵,也不計工分、業績。我根本沒覺得自己在創業,只是被內心渴望傳播健康理念的原動力驅使。于是作為編輯的我和兩位從事醫療衛生報道的成熟記者,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
2013年9月,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剛落地,我們邀請資深心內科專家進行心血管疾病咨詢,鼓勵受眾用微信提問,并請專家即時解答?!班粥?,短短的一秒鐘,微信后臺就顯示出2至3個提問!一時間,提問一個接一個地涌向后臺。這一刻,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活了起來!作為一名老報人,這樣的互動效率在近30年的從業經歷中都沒見過,我們興奮不已。當時專家也驚呆了,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向他提問,他很興奮地說:“太牛了!你們報社的平臺太神奇啦!”
同時,我發覺做新聞突然省力了——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依托紙媒《錢江晚報》的社會地位和資源,獲得良好的公眾口碑,同時也在反哺紙媒。
醫療健康“線”不及社會新聞“線”題材豐富。而運營微信公眾號,為原有健康“線”打開了創新點,受眾會主動咨詢健康知識、主動反饋消息,公眾號后臺變成健康新聞的信息海洋,素材源源不斷,徹底改變了健康“線”的運作。
當團隊依靠醫療資源和運營思路在內部孵化立項中博得頭籌,獲得第一筆創業資金時,我們開始面臨從報人到創業人的轉變,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也從紙媒的延續角色脫胎換骨,開始成為一款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新媒體產品。
2014年7月,我們的理念、團隊、工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進行變革:引進公司化管理經驗、運作方式、績效考核等理念,注入新媒體產品運營中,開始打造“產品”。
內部調整著手重組創業團隊。三人團隊已經無法滿足工作需要,于是我們吸納85后、90后的新型記者和實習生,給團隊減齡,落實財務、運營推廣、產品美工、客服等工作,圍繞新媒體產品的運營需求進行全方面的武裝。
在外部,團隊借助積累的人脈資源,積極拓展產品功能專業性。我們聘請21位全科醫生組成咨詢服務團隊,24小時提供“輕問診”服務,同時與大醫院的500位專家集成一個空中醫院新家庭,提供專業疾病咨詢,健康教育,全面提升產品的專業水平和服務效率,拓寬功能服務領域。
獲取獨立融資能力。此外,團隊擁有了獨立融資的能力,主動性變強,對外尋找合伙人。我們與合伙的醫療單位間突破了傳統的信息供給和收取廣告費用的模式,加深健康傳播領域的互利合作,共同開發新媒體產品。例如,在孵化期間,我們與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深度合作,選擇先進的微創手術作為合作內容,請專業團隊拍攝錄制微創視頻,輔以漫畫元素,在微信平臺上進行傳播推廣,減少患者的術前恐懼。這類合作,整合了原本零散的新聞線索,豐富了產品的媒介內容形態,帶給創業人運營產品的成就感。從健康傳播的效果來看,受眾更容易理解實況視頻。
在“浙江名醫館”項目孵化期間,如何把讀者轉變為用戶和會員,如何留住和拓展用戶,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拉進來”變為“推出去”。傳統新聞業采用拉廣告進媒體,而如今團隊要把產品推出去,需要換位思考,考慮性價比、評估推廣效果。對于產品本身的用戶體驗,團隊需要依據用戶反饋不斷改進。
從“做內容”切換為“做產品”。孵化過程中,有成員只想做純粹的內容運營,我通過引導成員“重運營推廣,輕內容生產”,用運營推廣拉動內容生產,因為我明白團隊要運營一款功能強大、留住用戶的健康服務產品。
運營微信公眾號“浙江名醫館”期間,團隊又孵化出一款新媒體產品—— āPP“名醫在浙里”,定位為提供健康服務。相比微信公眾號,āPP功能更強大:聯合浙江省各大醫院名醫,每周額外放出400多個名醫號,滿足患者就醫需求;打造一站式虛擬醫院,掛號、付款、查報告,實現就醫O2O閉環;集合各院名醫,打造名醫集團,做最專業的醫療咨詢服務……āPP“名醫在浙里”僅有一小部分做信息傳播,著重實現跨界健康服務功能。這款產品具備獨立能力,能夠實現自我運作、自我循環、自成一體。
目前,浙報集團支持創新創業,鼓勵團隊脫離傳統采編系統,進入創業公司運作,做大醫療服務的新媒體產品。
作為創業的主要人員,我從一開始自娛自樂,到收獲集團肯定、支持,分擔創業的風險和成本,再到負責的產品實現獨立運作,創業心情從輕松變為緊張。團隊可能走出體制,也可能會擁有巨額融資,就像處在變革前夜,諸多未知數,創業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回顧這一路的紙媒內部創業經歷,我認為,應該鼓勵專業型記者多積累資源,在從業積累上創業比較容易成功。在我看來,創業并不是跟過去完全脫節,很多人因創業忘了守業,應該保留原來的優勢基因,然后在創業過程當中與新事物融合。每個人都不應原地踏步,要想著三五年后一定不做現在的事情。在此前提下,現在的事情該怎么做好?你做的好,就是在為三五年后的新事業做準備。
(作者是《錢江晚報》科教部生命工作室主任、《錢江晚報》新媒體“浙江名醫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