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特約記者 鄭江南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洗馬路街道下轄的添陽社區,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五好基層黨組織,這里有多個中高檔社區,同時也是遵義市兩城區最大廉租房小區的所在地。添陽社區在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通過不斷探索,以“五好”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為引領,以“四民社區”建設為主線,創新社會管理服務工作,全面開展“網格化”服務模式,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居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社區管理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添陽社區是一個擁有7000多戶居民的大社區,其中有遵義市中心城區首批廉租房住戶394戶,人員組成呈“四多三難”的格局:低保戶、獨居老人、殘疾人、重點人口多;就業、生活、就醫困難人群多。“如果不管好,這里會成為真正的‘貧困聚積地’。”添陽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家碧深有感觸。
為了做好社區社會事務管理工作,社區曾引入市場化的物業公司對小區進行管理,但居民不愿出物管費,認為物業公司服務不到位,物業公司則認為居民“吹毛求疵”,經營難以為繼。
“居民對社區工作的意見集中在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社區工作人員說,通過不斷總結教訓、學習先進經驗,添陽社區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專門服務社區居民生活的志愿者隊伍。
圍繞這一想法,社區干部充分了解轄區內人員情況,將轄區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等“五老人員”和一些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員,組成多支志愿者隊伍幫助困難居民。短短三四年,添陽社區成立了8支共285人的志愿者隊伍,從衛生、治安、教育、園林、歌舞、醫療、維權等方面為居民生活提供幫助。
“你好,王婆婆,請問有什么需要?您的要求我記好了,我們的工作人員馬上就來。”接到居民打來的“微笑添陽”社區服務熱線后,一名志愿者立刻坐著社區的便民服務車趕到王秀英老人家中進行服務。目前,添陽社區常住和流動人口共12800余人,其中至少有400戶人口享受到了志愿者服務。除了提供各類生活服務,志愿者服務隊還扮演著生活困難居民的“就業幫手”。
“以前我家一般都是一個月沒過完,低保就用完了,一個星期就剩兩塊錢生活費。要不是他們幫忙,我還真不曉得怎么辦?”由于小時候不慎摔倒,致下肢終身殘疾,張大姐長年臥床不起。前不久,社區組織專人到她家開展了針對殘疾人就業的培訓課,在社區干部們的幫助下,她將自家位于一樓,臨著居民小院那間不足5平米的臥室變成了便利店,現在,她不用下床就能“做生意”,每月增加至少500元的收入。
“過去,社區管理大多依靠政府投入。如今,應該引導居民自治增強社區管理的‘造血’能力。”楊家碧告訴記者,通過志愿者隊伍建設居民間的聯系加強了,小區關系融洽了,社區文化精神生活也豐富了。
“我忘記帶門禁卡了,麻煩你們幫我開門。”忘記帶門禁卡的甘功業站在自家樓下,通過智慧門禁系統上的社區服務按鈕與社區網格管理人員進行視頻通話,在工作人員確認其系該樓住戶后,甘功業順利回家。
2014年9月,添陽社區被確定為遵義市創新社會治理綜合試點社區,由遵義市朗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遵義市公安局科信委自主研發的智慧門禁系統,也于2014年11月底完成整體建設并投入運行。
該門禁系統按照“以房管人、人房關聯”的原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人、房、卡”進行關聯,構建了一個天上有“云”、格中有“人”、門前有“網”的創新社會治理信息化管理體系。
“謝爺爺兩天沒出門了,我得馬上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清晨,在社區網格管理值班室內,智慧門禁管理人員鄢宏宇發現90歲的獨居老人謝永章連續兩天未出門活動,為以防萬一,他迅速趕到老人家中,發現未有異常后才松了一口氣。
除了進出門,該智慧門禁系統還具有監控居民身體情況、繳納生活費用、查詢居民社會保險、報警等多個便民功能,實現了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共享,形成了資源整合、效率提升、服務優質、管理優化、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的良好局面。
(責任編輯/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