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君
保護傳統村落,載住你我鄉愁
◎張友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當前城鎮化進程中,對蘊含著逐漸消失的鄉愁和農耕文明的傳統村落,如何持續性地進行有效保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全國政協召開“城鎮化進程中的傳統村落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就這一專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表明了傳統村落保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傳統村落是中國民居建筑文化的標本,是傳統鄉村經濟和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保存著文化中國的集體記憶。山西是傳統村落保存較多的典型省份,已作統計的有3000多個。但從調研了解的情況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和消失。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人居困境。隨著現代化與城鎮化進程,村民居住需求與傳統村落原始生活條件產生了很大落差,村落的原始生活格局滿足不了現代生活的需要。老民居在采光、取暖、空間布局等方面十分落后,加之農村家庭人口的增長和宅基地的限制,絕大多數傳統村落都存在“拆舊建新”、“插花混建”的現象。當前農村的生產生活都在迅速現代化,生活上對水、電、燃氣、交通、通訊等公共設施的要求日益提高,生產上快速融入社會化大生產的分工體系之中,機械化、專業化、商品化快速發展,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傳統村落在客觀上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另外,隨著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利用日漸被人們重視,旅游開發也成為保護村落的一種普遍選擇。但開發路徑的選擇又成為了新的問題,大拆大建、整體搬遷,過度的娛樂化、商業化,常常使傳統村落淪為一個翻新的空殼。
二是建筑衰敗。中國傳統村落大多是磚木結構,房屋壽命期較短,這些村落建筑大多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受自然風雨的侵蝕,自然衰敗嚴重。有人居住的會加以修繕,建筑壽命得以延長,但普遍“空心化”的傳統村落存在眾多無人居住的民居,正在風雨中傾頹瓦解。如果不能進行有效保護,作為一個整體的村落,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對傳統建筑實施了搶救式保護之后,也一定要有常態維護。
三是文化流失。村落文化流失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非物質性傳統文化的丟失。傳統村落不僅有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中還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民俗:從宗族譜系到祭祀禮儀,從婚喪嫁娶到飲食服飾,從鄉規民約到節慶民俗、民間藝術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當前,一方面是年輕人求學打工、人口遷徙流出,農村普遍的空心化、空巢化,文化傳承中斷,另一方面是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生產生活情境也在逐步消失。二是物質性傳統文化的破壞。許多建筑上的一些標志性元素,以及村莊重要生活場所中的一些景觀元素和文化元素,由于人為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其中包括建筑構件的丟失,農耕文化時期一些生活、生產方式遺留下來的物件的丟失(如碾子、磨等),以及一些固定場所中標志性物品的丟失。其中建筑構件的丟失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筑上的基本構件的丟失。這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如果抽去柱礎,垂花門就可能塌陷;取掉一片磚雕,就可能毀壞一面墻體。這既是鄉村文化形象的丟失,同時也給建筑體造成了直接傷害。另一類是帶有文化元素的構件的丟失。這對建筑的破壞看似并不是致命的,但其影響往往還大于建筑破壞。例如牌匾,它往往代表著一個建筑歷史的和文化的生命,一旦破壞,建筑便徒留其形。還有傳統建筑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東西,如拴馬樁、影壁等,既是建筑構件,又是建筑體原有功能和審美特征的載體。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筑,細節中往往保留著先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思想信仰。一旦被盜搶和販賣,離開原來賴以生存的地方,這些建筑構件就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而變為文化標本。近年來,受相關法律細則缺失、基層管理能力不足、執法力度不足等因素影響,大量村落內的古建筑構件被猖獗盜賣,流失嚴重。如何把這部分東西搶救回來、還其本來面貌和地域特色是又一個嚴峻問題。
傳統村落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既有社會、經濟的因素,也有管理機制、制度安排甚至自然生態方面的因素。當前面臨的需要重視的主要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認識不高。對保護傳統村落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甚至潛在經濟價值認識還不到位。“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如果純以短期經濟回報審視傳統村落保護,自然缺少保護的動力。
二是有限的財政投入難以支撐龐大的文物存量。尤其傳統村落分布較多的地方經常也是偏遠落后地區,經濟條件差,財政力量弱,對村落保護的投入能力低。
三是許多村落受環境條件的影響,保護難度較大。村落與其周邊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其保護不應限于村落建筑本體,而應與其周邊環境統籌考慮。而自然環境的保護更育有系統性和整體性,保護難度更大。比如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而傳統村落多數處在自然環境較差的區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保護利用。
四是保護涉及部門較多,難以形成合力。古村落保護涉及部門眾多,存在多頭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如文物部門負責古村落中文物保護單位本體的維修,住建部門負責規劃和建設,文化部門負責古村落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而村民基層組織則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和居住條件,各部門各主體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難以形成合力。
五是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矛盾突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居
民因求學就業等原因離開村落,致使房屋空置逐漸破敗;一部分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對古村落中的生活設施、建筑樣式等進行翻新改造,破壞了原有建筑的風貌。此外,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由于文化保護意識薄弱,村容村貌、街巷規劃等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致使原有的村落格局、選址特色及景觀風貌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六是受制度制約,社會力量難以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囿于目前農村土地和宅基地的產權制度安排,社會力量難以通過一般的交易途徑進入傳統村落,進行合理利用。傳統村落的價值難以通過市場發現和實現,則居民對于無人居住的古民居,寧可任其荒廢,也不打理維護,傳統村落缺乏自發的保護力量。
保護傳統村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的課題。
首先,應兼顧建筑和文化的保護。傳統村落的衰敗不僅是民居建筑的衰敗,也是傳統倫理、民俗習慣等民族文化遺產的流失,在保護建筑和村落等物質文明的同時,還應該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考慮每一個村莊的文化屬性,在發展過程中保護其文化特征。
其次,要兼顧保存傳統村落原始風貌與改善人居環境的需求。改善村民生活條件要求是合理的必須的,這就需要在保持其原本格局、風貌的同時,通過基礎設施改造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解決采光、取暖、用電、供水、排污、消防、抗震等問題,改善村落人居環境和村民生活水平,使扎根鄉村的傳統民俗文化得以活態傳承。
第三,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合理的商業開發可以促進保護,把發展搞好,保護才能落到實處。但如果僅把傳統村落視為商業資源,過度商業化而丟掉其文化內核,就會使傳統村落形存而實亡。
第四,要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傳統村落的保護不是一勞永逸的,要讓傳統村落文化持久延續,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更需要形成一種常態的保護機制。
綜合上述分析,結合山西調研情況,筆者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形成以下幾點建議:
1.強化政府責任,明確職責和義務。傳統村落保護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健全的保護機制。要科學認定,依法實施保護,那么把傳統村落的保護納入立法規范就十分必要。在立法出臺之前,保護工作也必須明確責任主體,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各擔其責,避免出現盲區和多頭管理。在傳統村落保護區要賦予基層干部、居民明確的權利和義務,統籌解決傳統建筑產權、宅基地和居住需求等問題。在保護傳統村落立法中處理好居民利益、產權所有者與保護繼承的關系。要對居民開展保護意識教育,切實落實保護規定,杜絕倒賣擬保護的古建筑及其構件的行為。
2.堅持科學規劃、協同管理。保護傳統村落,規劃必須先行。既要制定傳統村落的總體性保護規劃,同時也要有保護、發展的試點村規劃。試點村規劃要以保護為主,兼顧發展,統籌安排村落保護、產業發展、人居改善等問題,同時還應編制有傳統民居保護修復方案。規劃必須從實際出發,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傳統村落保護管理要強調政策的協同性,在一定行政區劃內,比如地市級范圍內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研究、協調、指導轄區范圍內各級各部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真正做到各部門、各地區職責分明、任務明確。
3.實施分級分類重點保護,多元融資予以支持。針對目前我國傳統村落數量大、分散、資金不足等問題,應建立分類分級保護機制、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保護。要對傳統村落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和科學客觀的評價認定,建立傳統村落檔案和保護管理信息系統,按照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對傳統村落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別傳統村落面臨的突出問題,系統謀劃,科學運作,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使具有重要價值的傳統村落列入國家和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同時避免價值不高的村落進入名錄占用過多保護資源。對于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的客觀情況,應建立社會資本
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工作,理順其融入渠道,解決社會資本參與的機制障礙。
4.注重民生改善,實現有機可持續保護。在保護傳統村落工作中,始終把傳統村落居民的長遠利益放在首位,通過民生改善,留住居民,保護傳統村落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杜絕將原住村民整體遷出的過度商業開發模式。允許對傳統民居進行適當改造,提升村民的居住質量。提倡利用傳統村落文化遺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適度發展旅游業,提升種植養殖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手工藝品,促進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5.建立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實驗區。山西傳統村落分布廣、類型多、形態美、文化和歷史價值高,是北方歷史文化的濃縮和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保護的緊迫性尤為突出,結合山西省“國家級綜改試驗區”政策,建議將山西作為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點省,建立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實驗區,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做有益的探索。
(張友君,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責編 張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