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明增
“為官不為”也是一種腐敗
文/佟明增
腐敗不僅僅是錢權交易,“為官不為”也是一種腐敗。這種腐敗既是作風建設新常態下一種懶政、惰政行為,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一種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行為。
懶、散、慢,這是“為官不為”的普遍心態。懶者,對所承擔的責任沒有實干感和使命感。散者,對所承擔的責任沒有方向感和目標感。慢者,對所承擔的責任沒有緊迫感和擔當感。此三種心態皆把工作職責束之高閣,認為行使權力已無利益回報,何不將其懸至空中?
推、阻、混,這是“為官不為”的普遍行為。推者,得過且過也。職責所在,也要少做為佳。阻者,無利不起早也。凡事沒了油水,便對該辦的事、該做的事能攔則攔?;煺?,渾渾噩噩也。過去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現在則是少撞鐘或不撞鐘。此三者皆由過去的“給錢亂辦事”轉向現在的“不給錢不辦事”,其個人主義的功利貪念昭然若揭。
以“權錢交易”為核心的腐敗,是一種對公權力的違法濫用。以“為官不為”作為表現形式的腐敗,則是一種失去“權錢交易”而對公權力的漠視和禁錮。這種漠視和禁錮,是將造福于民的公權力限制或者扼殺在工作職責范圍內,進而阻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比如,2014年全國投資完成率達到86.8%,但個別領域的重大工程投資完成率只有一半左右。數字無可爭辯地說明一個問題:一些人一旦失去了權錢交易的“潤滑劑”,便以有權不為、有責不盡的消極怠政來敷衍黨和人民的事業。這種敷衍塞責,小則渙散人心,貽誤經濟發展;大則敗壞黨風、政風,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聲譽。
“為官不為”是對作風舊常態的留戀和一廂情愿。“權錢交易”是作風舊常態的最大腐敗毒瘤。如今這個腐敗毒瘤已被剪除,但正如“樹倒根存”,一些人的思想中仍然殘留著這個毒瘤的病菌,“想腐”的欲念至今未泯,“想貪”的欲望至今未滅。而高壓反腐的現實利劍又無情劈碎了這種欲念和欲望,于是昔日的腐敗“習性”變成了今天的抵觸行為。這就是“為官不為”的腐敗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恰恰說明了“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艱巨性、長期性和戰斗性。
治理“為官不為”的腐敗行為,是從嚴治吏、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更是作風建設新常態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李克強總理曾指出:“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追究“為官不為”的責任,既要界定“為官不為”的“行為紅線”,又要建立防止和杜絕“為官不為”的規章制度。
“為官不為”是一種主觀故意,明知職責所在卻躲避責任,明知權責一致卻玩忽職守,明知履職當然卻消極懈怠。凡此種種,都是“為官不為”。那么,如何細化“為官不為”的“行為紅線”?這就需要清晰地列出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湖南省湘潭市從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服務群眾等方面入手,制定了30種懲治“為官不為”的措施和辦法。遼寧省從15個方面對領導干部的懶政、惰政、怠政問題予以行為界定,把對“為官不為”的問責貫穿于干部管理和監督的全程。湖南省郴州市整合“為官不為”的問責鏈條,全力打造從投訴“為官不為”到解決“為官不為”、再到問責“為官不為”的督辦平臺,現已查處“不干事”的干部239人。
界定“為官不為”的“行為紅線”只是前提,建立懲治“為官不為”的制度才是關鍵。這種制度建設,應該包括對“為官不為”者的批評教育、誡勉談話、停職檢查和調離崗位、引咎辭職等具體辦法,更應該包括對“為官不為”者的降職、免職及開除等剛性措施。貴州省黔西南州對“為官不為”實施的“召回”制度,就是懲治“為官不為”的一種制度嘗試。這種制度嘗試,給所有“為官不為”者戴上了“緊箍咒”。
“為官不為”是作風建設新常態下的一種腐敗形式。懲治這種腐敗,還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用人觀。讓那些能干事的人都“上去”、讓那些不干事的人都“下去”、讓那些干壞事的人都“進去”,這恐怕是根治“為官不為”這種腐敗行為的最鮮明的用人導向和問責目標。
□本欄編輯/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