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敏
在非洲的熱帶叢林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們捕捉猴子時,通常是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其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據當地人講,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常常能夠用這種辦法捉到猴子。
猴子的一次次落網,驗證了“伸手必被捉”的常理,解讀了貪不得、腐不起的道理。在古代,許多清廉官員都深諳此理。
明朝時,有個叫周新的人,擔任按察使后,就一直嚴于律己,廉潔從政。有一天,有人求他辦事,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放下禮物就走。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只已經風干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來送禮行賄了。
比“懸鵝示眾”更嚴厲的,歷史上還有棒打送禮者的清官。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向他送禮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這些人都是明智的,都知道“腐不起”。每個人頭腦中都要牢固樹立“腐不起”、不敢腐的理念,給自己設三條不能逾越的防線:一條是思想道德防線,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一條是法律線,不管是誰,都應遵守法律;還有一條是紀律線,這是一條“警戒線”。嚴格遵守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做一個清清白白的人,才能既不負黨,也不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