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才蘇巍
1.吉林省鎮賚縣政協 2.吉林省鎮賚縣價格認證中心
加強國學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王登才1蘇巍2
1.吉林省鎮賚縣政協 2.吉林省鎮賚縣價格認證中心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中華兒女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表明了關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明態度,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與共鳴,國學熱正在全民蓬勃興起。
國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國學經典中,讀書、修身、立德,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強調的忠孝、仁愛、誠信、道義、廉恥是良好的人格品質和道德操守;倡導的“慎獨”,講究“吾日三省吾身”,是自律,是價值取向,這些精神正是我們當今社會迫切需要樹立和弘揚的。
首先,學習傳播國學,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優雅人格,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廣胸襟,培養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國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學習傳播國學,能夠提升我市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
其次,學習傳播國學,是提升人們道德修養的需要。國學有著非常豐富的道德理念,它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何獲得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加強國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改變不良社會風氣,引導市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情況下,繼承和發揚這份豐厚的文化遺產,呼喚社會的道德良知,呼喚人性中善的本質,找尋支撐人們精神的養料,是時代的需求。
最后,學習傳播國學,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需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推進,社會對公民的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習國學,從博大精深的國學知識中汲取營養,繼承國學知義明理、文明禮讓的人文價值,對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質,對改變社會上人心浮躁、行為不文明等現象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青少年情緒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和文化的積淀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開展國學教育已經很多年了,重點是在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如,中小學校加強了校園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班級文化建設,打造了儒雅書香校園環境,課前背誦詩歌、《弟子規》、《千字文》等國學經典。特別是2010年起,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共同實施了“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在中小學校開展了誦讀比賽、書法比賽,并利用傳統節日或重要紀念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國學文化教育宣傳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不少學生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學習態度開始好轉,不良習慣得到改變。
但國學教育還只是起步階段,在全民蓬勃興起國學熱的大環境下,還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對國學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傳統文化教育缺失。不論是大眾意識還是相關部門,對國學的重要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沒有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學習宣傳國學“熱潮”還沒有真正熱起來。二是國學教育學習宣傳范圍較窄,系統性不夠強。僅在學校開展活動,且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教學時間、課程安排、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強,不明確、不統一、不完善,做得還不夠實,國學教育難以深入持久,市民國學知識欠缺,思想認識上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還有較大差距。三是師資、經費缺乏,發展不平衡。僅就學校來看,目前,各學校基本上沒有專業國學教師和專項國學教育經費的強有力保障,時間、效果不能得到保證,且發展不平衡,幼兒園、小學要好于中學,市區及縣城內學校好于農村學校,鄉鎮中心學校好于村小。從社會層面上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工作隊伍,使其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要凝聚共識重引導,構建國學教育強有利社會氛圍。國學教育關乎全市的道德進步和人文素養提高,需要黨政認同及有關方面齊抓共管。把學習、宣傳國學作為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市民素質提升培訓的一項工作予以規劃和實施,給予經費保障;宣傳部門將學習宣傳國學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實踐的重要內容予以部署,加大對高尚道德人物的評選表彰力度,豐富社會文化活動形式;新聞廣電部門要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功能,依托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宣傳國學知識,對道德高尚的先進人物予以大張旗鼓的宣傳報道;群團組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國學和道德建設為主題設計載體活動。教育主管部門要擔當起學習宣傳教育主陣地作用,發揮其特殊使命,形成共識和合作,讓國學教育的精髓照亮神州大地。
二要培養骨干重服務,促進國學教育縱深化科學發展。開展國學教育,首先,要有一批熟悉國學經典的工作隊伍。在學校,要解決師資問題,建立一支精通國學的教育師資隊伍。在社會,要組建一支引領宣傳的工作團隊,比如善于講傳統民間故事的五老志愿者、退休的文化工作者、教師或機關工作人員,可以組建講師團或宣講團,主要為農村或社區提供宣傳引領。其次,我們可以有計劃地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到國學教育開展得比較扎實的地區、學校進行學習,增進對國學教育的感性認識,吸取成功經驗。
三要教育先行重實效,實現國學教育多層面和諧互動。開展國學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關鍵是要從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抓起。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部門要將國學教育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精選教材、圖書、資料、影視作品,在學校切實開展相關課程,開展各種相關文化實踐活動,力爭國學進課堂。同時,需要普及,讓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精神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在機關,通過倡導國學教育,領悟先賢為人處世的哲理,提高機關干部文化素養,樹立優良的職業觀、道德觀;在社區,有效利用現有的文化活動陣地、板報、宣傳欄、文化長廊,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緊密結合起來,營造文明和諧的社區人文環境,提高市民的道德修養;在鄉村,以促進鄉風文明,弘揚社會新風為目標,突出仁孝文化建設,利用鄉村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大院、活動廣場等陣地,組織開展各種傳統美德和文明禮儀系列講座,繪制傳統美德文化墻,開展文明家庭、美麗家庭評選,促進我市農村傳統美德建設;在家庭,以家庭美德教育普及為重點,宣傳傳統孝道觀念,家庭和睦理念,使家庭成員自覺接受傳統美德教育,實現市民國學教育常識的全面普及和道德觀念的有效提升,匯聚建設美麗祖國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