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璽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非遺”視角下少林武術的發展困境及化解審視
胡玉璽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視角對少林武術歷史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剖析。傳統社會的變遷、傳承理念的保守、西方體育的挑戰及城鎮化無情擠壓使少林武術在遭受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傳承危機和發展困境。為此,要實施拳種挖掘、保護傳承主體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秉承繼承傳統文化、實施文武兼修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實施現代化、國際化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和實施進軍城鎮、鼎革創新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旨在促進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武術;困境;化解
我國政府于2006、2008年列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27個傳統武術拳種名列其中,曾經在中華民族史上取得非凡發展成就的傳統武術正在離當今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漸漸消失在歷史的漫漫塵埃中。少林武術作為傳統武術的典型代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稱“非遺”),表明少林武術的生存處于令國人擔憂的境地。作為民族優秀文化的少林武術需要傳承,其傳承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積極介入,才能保證少林武術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維持,才能為優秀文化在當今時代發揚光大起到助推器作用。為此,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部署。然而,大部分關心少林武術發展的人們在為黨的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及中央政府的“非遺”政策欣喜的同時,并沒有認真審視造成少林武術當下發展困境的外部及內部因素,以及如何繼承少林武術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問題。為此,本研究從審視影響少林武術發展問題的原因入手,進而提出作為“非遺”發展的戰略保護對策。
少林武術可謂中國武術寶庫中的一大名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久負盛名,國內外崇尚者多不勝數。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影《少林寺》的播放,使世界性的少林武術熱悄然而起。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最瑰麗的品種之一,它不僅體系龐大、內容宏富,有129個拳種之多,而且多數拳種風格迥異、流派繁多,共為武術百花園增加了俏麗的姿色,呈現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許多拳種、流派正在經歷著“萎縮”的命運,少林武術文化也不例外。明、清兩代流傳的少林武術套路超過340多種,少林武術器械超過100多套(共約500多個套路),而目前幸存下來的武術套路不超過40種。據權威媒體報道,少林拳窩磨溝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內的唐莊鄉)是遠近聞名的少林武術之鄉,然而,如今會少林拳的師傅已經很少見了。巨大的數字反差,再一次給世人敲響了警鐘。文化瑰寶盛名下的少林武術外在的紅火,并不能掩蓋它不斷消亡的事實。少林寺大和尚、現任方丈釋永信對少林武術的虛假盛況也深表憂慮:“少林武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核心是生活在該‘文化空間’或習得文化表現形式的人”[1]。少林武術從萌芽、成長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歷史記憶,記載恢弘的民族演進過程,是現存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少林武術整體上面臨著諸如后繼乏人、人亡藝絕等嚴峻的生存形勢。少林武術要想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取得生存之機,并謀取發展,必先找到致其生存危機的根源。
2.1 傳統社會的變遷
作為統治階級高層代表的“王”及“王”的階級的出現導致了古代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帝王手中的權利是促使城市從無到有、從規模較小到規模龐大的直接原因”[2]。然而,正是由于王權所在地的“城市”規模擴大和日益發展導致了傳統社會的解體和不復存在。于是,“傳統社會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變得與城市人民趨同化,在此語境下,來自傳統社會的‘少林武術家’開始有了到城市生活的內心愿望和實際行動”[3]。生活于傳統社會中的人們為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紛紛從鄉村轉而進入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城市生活,其所帶來的“傳統社會”的變遷造成了從事少林武術習練者潛在的和已有的消失。動搖了少林武術生存的社會基礎,使得農耕背景下產生的這種俗文化在新的文化生態境遇下感到不適。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少林武術的老藝人已為數不多,少林武術遭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傳承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王文章先生認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最重要、最活躍及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原因,因為一位掌握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人去世,就意味著這種不可再生的‘非遺’將只會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進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最終銷聲匿跡,因此,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從保護‘非遺’傳承人開始”[4]。21世紀杰出的歷史學家兼科學家賈里德·戴蒙德指出:一個文化丟失某一項技術的可能原因很多。或許是某種原料短缺,或許一整代人中所有能干的技匠都慘遭不幸。令人擔憂的是,少林武術‘非遺’傳承人所生活的作為“原真原味”的中國武術發源地的傳統社會正在解體,對于傳承人要求極高的少林武術很難在當今已經發生變遷的“傳統”社會中找到合適的人選,培養的后備人才迫于家庭生計,紛紛踏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洪流大潮中,在快節奏的工作中為社會創造財富,無暇顧及自身擁有的文化記憶。因此,造成少林武術傳承人選缺乏局面的傳統社會變遷是導致少林武術發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2.2 傳承理念的保守
中國漫長歷史形成的傳統農耕社會是基于血緣、親族淵源,并以家庭、宗族為單位而進行民族文化基因的保持和延續的社會形態。在傳統農耕社會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少林武術,以親族關系、宗法本位、師徒關系、民間教派等為根基的傳播方式流傳于世,因而,“秘密流傳,不傳外人,男女有別,親疏有序”等保守的傳承理念是少林武術傳承者和掌握者重要的傳承原則。成為少林武術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與“攔路虎”,成為少林武術發展困境的內因。
另外,由于少林武術一直以來恪守“技術為上,理論次之;器為上,道為下”的傳承理念,造成少林武術的理論成就仍然停留在以對太極、陰陽、五行等哲學理論的附會來解釋拳術理論而不借鑒西方精密科學的神秘層次上[5]。由此形成少林武術在技擊實戰方面特有的少林武術技擊術,在拳術理論上與西方科學相差甚遠的、“實踐超前,理論滯后”的奇特人類武技文化現象。其原因就在于固守拳術理論的保守傳承理念,傳承者往往迷戀于對自身身體及祖傳拳理的追捧,沉迷于“感性分析”的拳術意境之中,很少與他人與域外武技進行交流與比試。因此,疏于交流與比試的保守理念也是造成少林武術發展困境的內因。
2.3 西方體育的挑戰
作為體育全球化時代占據強勢地位的西方體育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擴充其勢力范圍的過程中,不可能給予有異于西方體育的其他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以真正的公平和平等地位[6]。上個世紀初期的西方體育文化的引入和在國內的生根發芽,一方面在為少林武術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另一方面也給少林武術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與完整性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也給少林武術的生存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誠如學者王崗指出:“競技武術在西方體育全球迅速傳播的國際環境下,迅速占領了中國武術發展的主要位置,少林武術則只能成為消失的文化記憶和歷史片段活在國人的心中”[7],“西方強勢體育文化在擴大市場和勢力范圍過程中,不斷解構著少林武術的思想理念和運作方式,重塑著少林武術的傳播路徑、生存方式及教學理念等。少林武術拳種流派的多樣性,技擊內容方法的豐富性,正在被更高、更快、更強思想指導下的競技武術的單一性和趨同性所淹沒和取代。少林武術所承載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和精華,到了國際化迅速前進的當今時代,已經所剩無幾,甚至變為空洞、呆板的語言文化符號”[8]。
處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和改革開放迅速進展中的中國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生活使得人們的社會心態普遍浮躁,人們再也難以像以往的少林武術家那樣細細琢磨、品味少林武術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當代年輕人由于受到“及時行樂頹廢文化”的感染,爭相追求快餐文化和快節奏的生活享受,很少有人愿意去學習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有所收獲的少林功夫,又由于“少林武術的技擊使用功能逐漸褪色,防身價值湮沒不聞以及‘金牌主義’對少林武術‘生存空間’的強勢擠占,致使少林武術在‘流失’中‘消退’,在‘消退’中‘流失’”[9]。“拳法自然”、“物我一體”、“強身健體”的少林武術的文化理念,被西方奧林匹克的競賽奪標理念不斷侵蝕;另外,“少林武術的在主動以西方體育為參照標準改革自身文化體系的同時,也使得少林武術不管是其活動樣式、價值體系還是其文化內涵,均發生了‘過濾’和‘割裂’”[10]。綜上分析,西方體育的挑戰是造成少林武術發展問題的又一原因。
2.4 城鎮化無情擠壓
造成少林武術生存艱難境況的緣由多種多樣,而“城鎮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一方面,城鎮建設速度的加快,暗含著大量人口離開農村,這必定造成農村習武群體規模的縮小,瑰麗的少林武術遂無處安身;另一方面,“城鎮化”強加給村民的快節奏的城鎮生活,與適合少林武術繁衍生息的農耕文明生活大相徑庭。從武術人才成才的時限上分析,一個有志于少林武術的人要想有所成就,至少要十幾年的刻苦訓練,甚至需要傾盡年華才能得武道之堂奧,而大多數人卻是淺嘗輒止[11]。漫長的成才之路不斷消蝕著人們習練少林武術的熱情。從少林武術的技擊功能上分析,少林武術實用性在熱兵器時代的進一步衰減,也極大地對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人們對少林武術的花拳繡腿的先驗偏見,導致本身就具有相當玄幻色彩的少林武術的“廬山真面目”難以破解。從少林武術的訓練方式方面來分析,少林武術尤其看重習武之人的腿部力量的強大,少林武術也有“入門三年樁”的基本要求。毫無疑問,“站樁是對一個習武者‘心智’和‘耐力’的磨練,動輒就是幾個小時,而這對于‘城鎮化’進程逐漸適應快節奏生活的人們來說是那么的難以做到”[12]。從少林武術的傳承方式方面分析,師傅帶徒弟的“師徒傳承”固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師傅所練少林武術的原真原味,進而形成多姿多彩的武術流派,延續少林武術的家族譜系。然正是因為少林武術扎根于“宗法制”的“傳統社會”,“類血緣”的“師徒傳承”和“城鎮化”進程中自由開放的“思想意識”難以調和,這阻礙了少林武術門派和拳種在逐漸發展成為網絡的城鎮的更大范圍內的推廣。
3.1 實施拳種挖掘、保護傳承主體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少林武術的發展問題主要是指以“拳種”為單位的地域武術的發展,因此,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困境的化解必須以“拳種”的科學挖掘整理和可持續發展為其核心。為此,“要求負責武術拳種挖掘整理的有關職能部門要深入全國各少林武術的傳承地區,摸清各個地區的少林武術資源‘家底’,建立少林武術拳種錄像儲存庫和代表性傳承人采訪錄”[13]。另外,針對不同少林武術傳承區域的特色,促進該地區“土生土長”的少林武術拳種的普及和發展,例如,政府在挖掘河南省少林武術的基礎上,在河南地區大力發展普及少林武術,從根本上促進各地區的武術館校更多地采用本地區“土生土長”的少林武術為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促進少林武術在其發源地的傳承,化解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困境。對于少林武術的發展,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小軍主任要求武術從業人員要以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出發點,把少林武術提升到全中國、全民族的高度來看待[14]。因此,“在當今時代少林武術已經到了國家必須予以重點扶持、優先發展的生存現實下,武術行政管理機構及武術事業推廣組織要把政府的少林武術政策貫徹到位,扎實深入地推進少林武術的發展,推進少林武術進學校,舉行少林武術節日慶典活動,再寫少林武術發展史上新的輝煌”[15]。“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態文化’,是發展著的傳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它不能脫離‘生產者’和‘享用者’而獨立存在,它是存在于特定群體生活之中的活的內容”[16],因而,對于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在于傳承主體的保護。如果少林武術的傳承主體日趨減少,乃至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少林武術將會瀕臨滅絕的危境,技藝也將隨之消亡,有效傳承就是一句空話。正如二戰后,日本在將自己從農業文化轉型到以創新為本的后農業社會之時,仍然費盡極大的心力來珍惜和培育自己熟悉的文化特質,培育自己的各種藝術及其所蘊涵的高度發展的美學價值。如:“它精力勃勃地維持著一項供養人間的計劃——今天仍然在世的日本藝術大師:書法家、陶藝家、打擊樂師、園藝家、版畫家、傀儡戲師傅、傳統演員、木匠、等等。作為這項資助的回報,人間國寶們繼續進行藝術活動,并傳給學徒,使技藝及其代表的文化價值與身份認同都不致丟失”[17]。以此不丟失自己的文化記憶、身份與能力。因此,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少林武術一定要重視“傳承主體”的培養,也是保護少林武術的當務之急,也是重中之重的頭等大事。作為政府層面,應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持,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間和傳承環境;管理層面應增強自覺意識,切實做好服務工作;傳承主體層面,應主動、自覺進行有效傳承,毫無保留的將技藝傳授給后人。只有以上三方協調并進,才能使少林武術生生不息,永恒發展。
3.2 秉承繼承傳統文化、實施文武兼修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體現,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國際名片和身份標志,文化實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國家世界競爭力的綜合指標,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體現”[18]。“少林武術作為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不衰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它成為中國人與命運斗爭的一種實用技術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但它仍作為中國人對‘人生追求’和體驗的一種生命的‘寓意’,它賦予人們‘生命意義’以新的內涵,賦予人們日常平庸生活以某種‘超越性’價值(民族品位、民族情感和民族責任)”[3]。少林武術在世界“技擊家族”中獨具風貌,其中決定因素在于它的技擊文化中蘊涵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少林武術的“文化內涵”、“技擊功能”一同形塑屬于東方思維的“武技形象”。拋開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單純地談“招招要命”的技藝高低及生命較技,不是真正的少林武術;僅僅追求“視覺感官”效應(高、難、美、新),則只能是一種“異化”了的武舞(體操化了的武術);一味追求動作高度和難度的競技武術模式,也不能使少林武術真正發揚光大。“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和文化積淀形成的集禪學、武術、醫學、藝術為一體的‘少林文化’,尤其是以佛教‘護法信仰’為核心同時凝結了‘禪宗智慧’的‘少林功夫’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提高其文化品質,正確認識其文化內涵,加強研究保護,擴大其影響”[19]。因此,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困境的化解定要秉承繼承文化傳統、實施文武兼修的發展戰略。
3.3 實施現代化、國際化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
漫長的“傳統社會”發展使少林武術的“技法體系”和“思想觀念”均帶有深厚的“時代積淀”,秘不外宣的家族傳承、封閉的傳承環境、神秘的文化理念等都對少林武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少林武術的發展絕不能只堅守‘傳統’,而應在傳統的基礎上制定出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方略”[20]。深刻認識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其人文價值理論、拳理思想內涵以及技術體系,摒棄一切腐朽的、神秘的、偽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整理少林武術研究成果,對其拳種體系實施系統的考察和全面認識,以全局的視野處理好少林武術發展中的各種關系(例如繼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少林武術’與‘競技武術’既有‘矛盾沖突’的一面,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前后接續的一面”[21]。“科學正確的分析‘少林武術’和‘競技武術’的關系。首先,要打破少林武術文化與競技武術文化‘二元對立’的‘片面思維’”[22]。由于作為“傳統武術”典型代表的少林武術與當代競技武術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少林武術要實現自身的時代創新與環境適應,“事實是,無論文化的歷史根脈多么深遠,思想旨向何等宏闊,它在生成和生效的全過程中都必須面對現實即從現實中汲取生命乳汁,又從現實中拓展傳播空間,并以自己的特殊存在方式而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和顯示著特定的價值”[23]。這就要求少林武術與現實融會,消解利欲主義與工具理性主義思想,協調各方利益之間的關系,借鑒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與措施,制定少林武術時代化、社會化、國際化所需要的發展內容與措施,通過少林武術的現實回歸以及對生活的深耕路徑,完善其持續發展的機制與模式。
3.4 實施進軍城鎮、鼎革創新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
“‘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諸方面全面轉變的‘動態過程’,是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重新塑造的過程。‘新型城鎮化’的提出不僅體現了城鎮化引領中國未來全面發展的戰略作用,也彰顯了一種特定的目標訴求,‘人的城鎮化’就是新時代發展訴求的‘內核’”[24]。而文化的發展成為維系城鎮化內核的重要內容,這種背景給當今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如何從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出發,制定符合城鎮發展需要的措施體系,是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少林武術以它獨有的生存樣式,經歷中國社會的不同時期,在各個歷史階段以自己的“話語”傳遞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內在需求,顯示積極向上的發展圖景。少林武術本身攜帶的歷史性和遺傳性是其在城鎮立足的根本依據;少林武術的現實性、變異性和廣泛適應性是其在城鎮發展的內在動力。少林武術“進軍城鎮”,不僅能夠承載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在客觀上延續了少林武術的血脈。數以千計由農村人口轉化而來的新增城鎮人口這一少林武術的載體,則是延續少林武術血脈的“骨骼”,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少林武術在城鎮的發展。傳統社會背景下(農耕文明)的少林武術的“家庭手工業”氣息決定了其只能在有限的場域中生存和傳播。而少林武術要想在城鎮延續自己的血脈,就不能固守原有的家庭式、師徒式的傳播疆土這一血脈流通的微細血管,而應該融入城鎮化發展的大動脈之中,唯有此才能血流暢通、生機勃勃,才能擴大自己的生存疆域,實現發展突破并得以保護。
傳統社會的變遷、傳承理念的保守、西方體育的挑戰及城鎮化無情擠壓使少林武術在遭受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傳承危機,當下迫切需要對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其困境的化解必須以“拳種”的科學挖掘整理和可持續發展為其核心,為此,要實施拳種挖掘、國家推廣的少林武術發展戰略;少林武術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不衰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技擊實用功能之中承載著豐厚的中華文化傳統,為此,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困境的化解要秉承繼承文化傳統、實施文武兼修的發展戰略;從少林武術的現代化、國際化戰略入手,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少林武術發展政策,協調各方利益之間的關系,制定少林武術時代化、社會化、國際化所需要的發展內容與措施,通過少林武術的現實回歸以及對生活的深耕路徑,完善其持續發展的機制與模式;少林武術進軍城鎮,在客觀上延續了少林武術的血脈,拓展了少林武術血脈延續的路徑。
[1]栗勝夫.論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15.
[2]趙景磊,董春磊.臨清潭腿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武術科學,2012,9(09):41-42.
[3]王星光,賈兵強.中原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197,230.
[4]田文林,薛良磊.從《李小龍傳奇》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少林與太極,2009(5):25-27.
[5]安汝杰,胡玉璽.中西方武技比較與互鑒[J].中華武術·研究,2012,(Z1):121-123.
[6]周偉良.傳統武術訓練理論的文化詮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68,70.
[7]郭玉成.武術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J].搏擊·武術科學,2013(4):1.
[8]倪依克.民族傳統體育的振興與文化創新[J].體育文化導刊,2004(1):27-30.
[9]謝惠蓉.城市化生存—傳統體育的現代發展之路[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02):28-29.
[10]周偉良.少林武術“非遺”保護中的若干問題研究[S].第九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會議論文,2012:56.
[11]武冬.傳統武術評價、整合和推廣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8):1050-1053.
[12]馬杰,安汝杰.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研究[J].中州體育,2013(12):11.
[13]王崗,朱佳斌.傳統武術保護與傳承的實施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4):292-295.
[14]陳玉忠.當代中國城市化人口流動與體育發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04):9-11.
[15]張杰.城市化背景下武術文化的發展戰略研究[J].武術科學,2012,9(01):33.
[16]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258.
[17](加)簡·雅各布斯,著.姚大鈞,譯.集體失憶的黑暗年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3.
[18]高曉明.中國武術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發展思考[J].武術科學,2010,7(10):14.
[19]馬廉禎.我國城市化建設與社會體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與科學,2005,26(04):41.
[20]羅衛民,郭玉成.太極拳品牌推廣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5):125-128.
[21]方立天.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J].哲學研究,1995(3):66-70.
[22]顯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社會實踐基礎[J].哲學研究,1999(7):35.
[23]艾雯.保持與凸顯中國文化的個性特質[N].中國文化報,2014-11-18,第3版.
[24]劉江紅.文化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新指標”[N].光明日報,2014-8-11,第11版.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aolin Wushu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HU Yu-xi
(School of P.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Henan,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the conservative heritage concept,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sports disciplines and the push of urbanization all have put Shaolin Wushu under the unprecedented crisis of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redicament.To this end,it is suggested that we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finding more schools of Chinese boxing,push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haolin Wushu and strive for the urb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haolin Wushu.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Shaolin Wushu;predicament;countermeasure
G852
A
1009-9840(2015)03-0021-05
2014-11-10
201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編號:2014BTY003)。
胡玉璽(1973- ),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