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濤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芻論中國武術段位制推廣普及的“三動三不動”
康濤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采用實地考察、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分析當前中國武術段位制推廣普及進程中存在的“三動三不動”問題。主要結論:中國武術段位制推廣普及過程中存在“外動內不動”、“上動下不動”和“心動行不動”的現象,影響了武術段位制的全面深入開展,進而制約整個武術標準化、國際化發展。建議:強化監管,切實提高段位制推廣普及的質量;將段位制體系評估作為武術行業領域準入機制,切實提高段位制的“含金量”;建立武術段位制推廣的統一戰線;加強武術職能部分對段位制的深入學習和工作認知,提升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等。
武術;段位制;推廣;普及
武術進入奧運會一直是國人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當然,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武術文化及其價值的世界認同。2013年,武術申奧在圣彼得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中宣告遺憾失利[1]。目前,武術有散打和套路兩個項目,現有奧運會項目中搏擊類項目較多,且武術的體系更為復雜,僅拳種就有129個,散打危險系數遠高于其他搏擊類項目;而武術套路強調的是觀賞性,缺乏對抗性,有些類似于藝術體操,這些都是阻礙武術進入奧運會的難點。腳踏實地做好武術的推廣和普及工作,進一步擴大武術在全國及世界的影響力是推動武術入奧的首要工作。
為了促進武術的推廣和普及,自1998年起,開始試行中國武術段位制,并得到了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認同。中國武術段位制是一種根據個人從事武術鍛煉和武術活動的年限,掌握武術技術和理論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養,以及對武術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全面評價習武者武術水平等級的制度。從文化傳承角度看,研究發展是對傳統武術最好的保存。近年來,國家武術研究院在研究傳統武術遺產的基礎上,汲取了傳統武術練打結合的鍛煉模式,組織以傳統武術傳承人占多數的《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編寫組,以傳統武術中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傳統武術拳種為項目,抓住傳統武術具有打、踢、拿、靠、摔5種技擊要素、以既能單練又能對打還可以拆招實戰的鍛煉模式,已編制了23個武術段位制系列技術教程。這一繼承傳統武術精髓的段位制技術體系,與受西方運動競賽項目影響、練打分離、只重動作難度高和形態美的競技武術項目相比,顯現出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傳統武術風采,不僅受到了武術傳習者的普遍好評,而且為武術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研究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
武術運動的全面推廣和普及,應該站在一個戰略高度來認識,從其改革創新的走向和發展的全局審時度勢,標準化,是武術規范化、國際化發展的必經之路。縱觀全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標準化是其共性特征。以奧林匹克運動體系為代表的西方體育運動,憑借著統一嚴密、便于操作、易于競賽和評判的運動標準化體系迅速傳播全球,榮列競技體育運動的最高殿堂。可以說,沒有標準化的體系,武術就跟不上國際化發展的步伐,難以實現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目標。2011年,作為武術的標準化年,用于加強武術標準化建設的《武術工作管理手冊》和《中國武術段位制管理手冊》相繼完成。中國武術段位制航母全速啟動,并實現了全國武術各級組織聯動。段位制工作受到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的肯定,成立了段位制委員會,中國武術段位制全面邁開了標準化、國際化步伐[3]。
2013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舉行“中國武術段位制新聞發布會”,并啟動全國百城武術段位制活動,全面拉開中國武術段位制推廣普及大幕。目前,段位武術習練者超過百萬,全國現有武術段位考試點629個,獲得段位的已達257137人。此外,全世界已有69個國家和地區的3409名海外人士獲得中國武術段位資格。但作為一項全新的工作,武術標準化正處于加快建設進度的發展時期,一些機制、政策也在不斷探索、完善中。當下,武術段位制標準化進行存在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力度不大;普及程度不高;基礎性建設不牢固;隊伍的穩定和作用不明顯等問題,特別是各級組織相對薄弱,解疑釋惑的辦法不多,群眾的需求和社會的期盼難以實現。機遇與挑戰并存,若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嚴重影響中國武術段位制事業的發展,喪失歷史機遇。
1.1 “外動內不動”
在2010—2014年《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中,將近五年的發展總目標明確為:“以規范的鼓勵制度、統一的技術標準為平臺,……向武術的國內普及和國際推廣目標邁進。”標準化是實現武術現代化轉型的必由之路。不論社會發展階段的跨越,還是城鄉人口比例的變化,都要求武術必須面對現代化轉型這一客觀現實,從以家庭、家族、師徒為單位的個體傳承模式,走向以學校、社區、鄉鎮、機關、企業、軍營,乃至以省市、國家為單位的群體組織模式[4]。從個別的、局部的技術要求和小規模的組織方法中,提煉出整體的、全局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只有邁出標準化的步伐,才能主動融入現代化發展潮流之中,才能加速武術的現代化發展。但由于歷史悠久的中國武術是農耕文明時代的產物,在農耕文明時代,生產、生活休閑方式都以分散的個體或小規模為主要形式。這就造就了傳統的武術傳承以家族修習和開場授徒為主要傳承形式,家族傳承相對保守,一般不傳外人,有的甚至傳男不傳女。時至今日,有些武術傳承人也難擺脫封建禮教,固步自封、門戶之見,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意識的表現。我們暫且放下門戶之論,即使在同一門內拳派,能夠服從“大武術觀”標準劃一的豁然心胸也并不多,大多在“國標”面前巋然不動。其保守陳舊的封閉性致使武術段位制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是“外動內不動”。形成了你搞你的“國標”,我搞我的標準,大有“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互不干涉之態。有的礙于情面,武術段位制推廣到家門口時,也不得不做做樣子,但和整個武術段位制全面普及的戰略要求相比,這些力量還沒有真正動用起來。
1.2 “上動下不動”
為了推動中國武術段位制的全面實施,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武術研究院做了大量工作,將武術標準化建設作為武術工作的核心,視為關系武術發展全局的工作。為了貫徹武術標準化建設的決定,各級段位制辦公室分別在各地基層武術組織、教學機構、武術活動站點建立段位制考試點,形成各地都有不同層次的武術段位制考試點,健全了組織網絡體系;同時公布了各種文件、法規和標準,做到“有標可依”,并嚴格予以實施,達到“有標必依”。但是,由于整個武術的“大市場”沒有一個內在的價值導引和準入機制,即使我們把面子上的標準做的再細致,但當人問到:“考段位有什么用?”我們只能啞口無言。一般民眾還是達不到順應發展需要,服從全局規劃的戰略高度的。僅從我們倡導的“武術六進”來看:進學校,教師獲取段位并不能升職加薪、評聘職稱,學生獲取段位也沒有升學加分、特長錄取;進社區,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什么運動方式鍛煉身體不重要,關鍵是不要錢、簡單好學有效果,況且在都市,大家都很忙,哪有時間花費在一段接一段的長期學習上,再者,誰來組織,如何組織,僅作為體育鍛煉手段的話,武術段位的教學又能堅持多久?進鄉鎮,即使在習武盛行的武術之鄉,我們看到,能夠真的把大部分拳師、武術愛好者學習段位制的熱情調動起來,也絕非是一件易事;進企業,若非利用政府行政職能部門,哪個企業靠普及武術段位制來提高經濟效益?除非是真正熱愛武術,心系武術發展的企業家,但能有幾個呢?進軍營,誠然,標準化的武術若能在軍營廣泛開展,無疑對提高軍旅身體素質、實戰技能大有利好,關鍵是習練武術,可強化民族精神、愛國情操,對提升軍人信仰亦有深遠意義,但實際操作中,我們還需要開拓思路,落實到行動上;進機關,個人觀點,大面積在公務員中開展武術未嘗不可,人民公仆、國家形象,用武術的精神氣力予以灌之,再合適不過,但實際操作層面上,我們是否可以多些路徑?中國武術段位制的普及程度關鍵在基層,“上動下不動”,終究不能夯實武術社會基礎。
1.3 “心動行不動”
中國武術段位制的全面普及推廣可以說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民族偉業。隨著段位制標準化建設成果和社會普及程度的不斷擴大,包括各項深入人心的政策制定,也有許多習武人開始心動,嘗試去了解接觸。“心動行不動”,關鍵是觀念的轉變。其實,從武術段位制全面普及的決心來看,對于上年齡的老拳師或是以前沒有段位的民間拳師,可采用“碟考”的方式參加段位考試;在段位申報中,也著重于審核申報人的武德品質,對武術事業的貢獻;管理辦法也中有多項方便群眾就近考取段位的利民政策,如對外地戶籍、海外武術傳習人和愛好者申報武術段位的管理等等。國家進行統一標準,執行推廣,這對于武術來說是千秋幸事,執行“國標”,并不會對個人造成“威脅”,普及段位制標準不但不會影響傳統武術的傳承,還會帶來對傳統武術的更多關注[5]。
“三動三不動”中,“外動內不動”,反映的是方向問題,堅持武術運動朝向標準化、規范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的核心舉措不能動搖;“上動下不動”反映了深層次的市場需求和體系的有待完善;“心動行不動”主要是要讓“國標”深入人心,扭轉塵封保守觀念,武術界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要齊心合力推動武術文化大繁榮。
實際上,“三動三不動”現象的存在,本質上是武術市場體制的不完善。由于武術門派林立,市場又是一片魚龍混雜,所謂“正宗”、“秘傳”等幌子亂花迷眼,沽名釣譽之輩比比皆是,這才催生出類似“閆芳”大師這等的一場場武林鬧劇。武術,決不可以此來獲取觀眾眼球,嘩眾取寵。武術承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無論何時,都應樹立積極向上的正面形象。中國武術段位制是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應該是武術市場的標桿,引導市場價值走向。但實際操作層面,它與市場需求的內在脫節,導致武術段位制的推廣出現“三動三不動”現象。
2.1 從理論層面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武術運動和武術文化市場已逐步成為消費者關注的健身、娛樂和休閑的場所。武術俱樂部、武術館校、武術商業賽事和影視作品等形成的一系列產業鏈,是武術大眾化的基礎。但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才是武術市場的思想基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相應武術段位不能開武校、武館;只有具備相應段位等級才能參加不同級別的武術比賽,形成了在相應的準入設置、審批程序、資格審核中用武術段位制作為必備標準條件,那么武術段位制推廣起來也就順理成章、如魚得水了,但也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所以,在確立武術段位制推廣的價值取向時,應當有效地將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人文主義融合起來。一方面要努力發掘段位制的產業資源,發揮其在武術產業中的優勢,培育其競賽、培訓、考評認證市場;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段位制的推廣實質是在更廣的范圍和更高的程度上提升中華武術文化的國際認同,營造出武術產業發展更大的空間,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就目前而言,武術市場理論整體水平較低,理論建設相對滯后,其時效性、科學性、可行性必須努力提高。
2.2 實踐層面分析
中國武術段位制進行推廣中,領導層顯然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將段位制推廣工作提升到關系武術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但決策層制度、政策制定方面的不夠深入、完善,加之與各省市武術行政領導層指令傳達、政策宣傳等方面溝通的延時不暢,進而在全面推廣過程中,基層武術機構或行政領導不能精準的理解、把握段位制推廣的實質和宗旨,造成實際工作中的盲目性和偏差,呈現出“中心打大雷,外部下小雨”的局面。
為什么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推廣不暢局面?除了目前對武術市場規律把握不夠;武術段位制推廣供大于求的市場供求關系外,大部分省市級武術行政部門“大武術觀”意識不強,對段位制精神、政策認識不夠,對相關考評認證解釋不清,行政服務意識滯后等因素,導致了武術段位制工作推廣中執行力不夠。當然,這和每個區域的武術基礎、人員架構、主管領導的決策意識和相關辦事人員的業務水平、素質都息息相關。雖然在2012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接連召開關于武術段位制的專項會議,并制定了各省市、武術之鄉等機構開展段位制工作的細則,明確了指標。但并無做詳盡的獎罰準則,即使沒有達到上級的指標任務,亦沒有執行相應懲治管理。加上各省市都在積極備戰2013年十二屆全運會,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拿獎牌是衡量體育水平的唯一標準。對于段位制工作來講,沒有政績、沒有利益;亦沒有懲罰,當然也不會有動力。段位制工作也就自然而然成為某些省市武術行政部門的“附帶”工作,上面交代任務了,就形式化的應付一下,要不就干脆推諉塞責。對段位制實際推廣工作不積極、不主動;對辦事流程不熟練;對群眾提出的問題解答不清、解答不了;行政審批時間長,辦事效率低。這些行政毒瘤不僅沒有落實好上層所提出的“為習武者提供便利,將武術段位考試點開到習武人身邊”、“增強行政服務意識和水平”等精神,無法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晉升段位的需要,使得一些熱心武術傳習者逐漸喪失熱情和信心,由于沒有便利的段位制考評服務,一些武術愛好者也就望而卻步了。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因為人員有限、段位制相關業務熟練需要過程,但主管領導也確實應該認清形勢,段位制發展關乎武術存亡,與其找理由、踢皮球,倒不如真正結合自身情況,調動各方力量,做些有利于段位制開展,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實事。
“三不動”儼然成為武術段位制全面推廣過程中的沉疴,制約了武術運動的廣泛開展。針對此情況辯證施治,必須在“內動”、“下動”、“行動”上行針步線,解決實際推廣工作中的頑疾,打開武術段位制全面普及的局面。
3.1 “外動內也動”
相關規劃制定了、體系建立了、標準統一了,為什么段位制工作的全民熱情還沒有帶動起來?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各國的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武技項目,都將運動技術整理為段位制體系,通過段位的教學培訓和考試晉升段級,收取相應的教學培訓費和考試晉段費。由此解決了項目自身存活和發展的經費。武術借鑒了這一形式,但為什么還沒有收到良好效果?因為國情、價值取向、市場氛圍都不相同。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當武術的光環已沒有昔日那樣炫目奪人、無可替代;當民眾的價值取向已由“興國強種,非人人習武不可”的中華熱血而變遷時,我們就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國家、社會、市場在武術段位制推廣中的位置。首先,國家必須保持絕對權威,標準的統一、政策的制定、體系的建立等等需要國家層面確定,作為強制性權利的壟斷者,國家相對較有能力依據其目標引導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武術市場的建立實際上需要國家的推動或者干預才能發展起來。然而,盡管國家是強有力的行動者,但這并不等于市場和社會領域的行動者是完全被動,武術市場發展能夠越充分、越成熟,國家和社會的自主性也會越強。從經濟價值角度探討武術段位制產業化道路,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產業化布局。第一是做好本體經濟價值的開發,培育武術考評、培訓、競賽、表演市場。在培訓方面,運動競賽是宣傳和推廣項目的主要手段,也是通過競賽積累項目發展資金的好方法。第二是做好衍生產品的開發。武術段位制傳播過程中,相關書刊、音像制品,以及服裝、器械、場地等,都制定了標準,并指定了生產廠家,形成了一條產業需求鏈。我們要順應各國民眾對武術文化的喜愛,段位制項目推向市場、推向世界,既有助于以發展促保護,還能充分發揮武術在傳播中華文化、加強中外交流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建立市場的同時,相應的注冊、審查制度也要構建起來,段位制的理念是“終身學習制”,并非“一考定終身制”。管理層除了加強段位制工作機構和考試點建設以外,需將所有已經成為段位制指導員、考評員的人進行一次注冊,注冊可利用現代視頻技術,每個指導員考評員須將自己從事的項目,從一段到現有段位的單練和對打套路拍成視頻寄到審核處,如果不能通過考核,可停止其指導員、考評員資格,或者直接取消資格。強化管理,也可切實提高段位制推廣普及的質量,加強段位制學習、訓練的整體水平,提高其“含金量”,關乎其長遠發展的生命力。段位制體系評估必須作為武術行業領域準入機制,讓相關院校、俱樂部、協會等組織機構加以重視,提升其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3.2 “上動下也動”
一線基層的拳師、教練、教師的具體行動是武術段位制全面推廣的生命線。段位制普及的關鍵是依靠廣大拳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武術段位制是習武人的至高榮譽,提升、強化榮譽意識,是段位制工作的“魂”。在武術段位考評、比賽、會議、展演等活動時,所有段位獲得者須佩戴相應段位徽章;活動中介紹領導、裁判、運動員時,必須介紹其段位等級,嚴格規范執行武德武禮。如此這般調動起來,才能由形式轉換為內在的變革動力,營造段位制象征武術榮譽、貢獻、精神的積極氛圍。對于無法進行段位技術體系考核的人員,我們可以采取授予“榮譽段位”的方式,對其工作貢獻予以認可,對熱衷于武術事業發展、段位制推廣的企業家、行政人員、私營業主等等,可采取個人申報或地方武術協會推薦等方式,通過審核,亦可頒發授予“榮譽段位”。在實際工作中,要樹立“大武術”觀念,將武術段位制推廣視為武術發展的生命線,使其成為上下之共識,并落實到具體推廣普及工作中去。獎罰政策雖然可以調動工作積極性,但是武術職能部門人少、目標多、任務重是實際情況,他們既要著手舉辦活動,又要忙于訓練比賽,可謂分身乏術。但是,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上下要努力形成全國推廣武術段位制“一盤棋”的一統氛圍。除了一定的懲罰機制外,積極鼓勵和關心扶持職能部門發揮其推廣作用是段位制工作的重心,上層武術管理部門要明確獎勵機制,除了設置獎金、酬金的形式,還要要樹立模范榜樣,進行表彰和推廣先進工作經驗,加大他們的榮辱感,增強基層武術部門對推廣段位制工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段位制工作推廣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排憂解難,各級武術職能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上層要盡量爭取利好政策、營造外圍;并理順各地段位推廣的行政脈絡,將段位制推廣工作和武術訓練競賽、全民健身等活動開展匯集一身,上下一體,協同并進。例如某市在普及段位制工作時,規定全市范圍內的武術比賽,沒有相應段位,不予運動員報名參賽;考慮實施將段位制和專業武術隊運動員、教練員申報運動技術等級、裁判員技術等級和教練員專業技術職務的等級制度掛鉤等辦法,前期推廣實施時肯定也遭到了非議和困阻,但真的動起真格來,牢固“大武術觀”和“標準化建設”決心不動搖,實施開了,民眾真正認識段位制體系評價標準了,也就知道其利好了。總之,就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建立武術段位制的統一戰線,形成社會各界傳武、習武的全民“尚武”風氣。
3.3 “心動行也動”
“心動”的中心在于利用多種形式讓更廣泛的民眾了解認識段位制體系,其關鍵在于要加強各地基層武術職能部分對段位制的深入學習和工作認知。基層武術行政職能部門如果不能全面深入地學習武術段位制相關政策文件、理論知識,沒有扎實的業務水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是很難深入、廣泛地將段位制推廣普及工作落實下去的。段位制工作繼續深入開展,除了繼續組織培訓、比賽、研討會議外,中、高段位組織國考的形式可以由固定日期地點統一考試轉變為相應時間段內演練的碟考,這樣大大節省了習武者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通過組織專家組進行集中審核考評,通過碟考、武德鑒定、武術貢獻等多方面考量評選出段位考評通過者,由中國武術協會統一寄送成績證書,并可按季度集中考評,在年終時舉行全國“武狀元”國考,將每季度考評優異者集中在一起進行現場比賽、考評,通過電視、網絡等傳媒形式進行直播,進而擴大武術段位的積極形象和深遠影響。另外,還要多組織以“武術段位制”為主題的論文報告會,以此加強對段位制的深入學習研究,從各個方面全面梳理推廣普及發展中的問題,集思廣益,真正為段位制的全面深入推廣建言獻策。
在段位制推廣中,首先,段位制工作是要下放權限,調動基層熱情,減少行政流通時間和程序,切實的為民眾做好貼心服務;其次,武術運動不同于足球或其他運動,它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和氣節,它之所以在眾多舶來體育項目的沖擊下還被當今社會所熱衷、承傳,就是因為它光輝、公義的高大形象。段位制工作要長期發展,就要更加深入人心,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堅信公正光明的正義之士永遠是多的,大家有喜愛武術的權利,也有喜歡其他運動項目的權利,項目之間是有差別的,推廣普及的時候要因時因勢因人量體裁衣,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行動的落實,關鍵還要監管。除了獎和罰,理清思路,制定可行性目標,上下協調,逐步落實才是段位制大步向前邁進的真正推力。一方面,對于各地武術行政職能部門,利用行政手段,將段位制工作業績與訓練比賽、科研、晉升等進行捆綁聯系,切實調動職能部門的能動性,為段位制全面推廣建立好保障;另一方面,當前全國范圍內正在逐步形成從國家到省、區、市,再到地、市、縣,層層布點的段位制考評機構網絡,各考試點可根據需要靈活組織段位制考試,不同層次的段位制考試交錯進行,逐步形成年有“國考”、季有“省考”、月有“縣考”的考試體系,建立健全了段位制考試機構網絡,形成了規范化、正常化的段位制考試制度,真正把段位制辦到習武者身邊,為廣大武術傳習者提供了最貼心的便利。此外,段位制監督、站點評估服務網絡也要相應構建,旨在發現了解、搜集和處理有由針對性的、有效的及可靠的信息,以便為改善行動和后果做出必要的決策,也進一步切實提高段位制推廣的質量。
[1]王友唐.武術申奧失利中的收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7-15.
[2]趙辰昕.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訪談錄[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164.
[3]中國武術段位制官方網站.關于進一步推動武術段位制標準化發展的通知[EB/OL].http//dw.wushu.com.cn/.
[4]《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課題組.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3):82-89.
[5]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段位制手冊[Z].北京:中國武術協會,2011.
A discussion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Wushu Duan
KANG Tao
(Educational Schoo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we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Wushu Duan system.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re are three'dos and three dont'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Duan,aff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 - depth developmentofWushu system,thus restric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Wushu.Suggestions are given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uan popularization effectively;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Wushu Duan should be an entry-qualification of this field;we need to establish a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of Wushu promotion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for the Duan system.
Wushu;Duan;extension;popularization
G852
A
1009-9840(2015)03-0026-05
2014-09-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編號:14CTY001)。
康濤(1986- ),男,河南焦作人,博士,研究方向武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