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鑫
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事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型問題研究
劉長鑫
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事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是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所負擔的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與功能。當前,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不僅觸及到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調整,更觸及到政府自身體制機制的調整和完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是否應當發揮作用,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以及怎樣發揮作用,頗具爭議。本研究主要從政府經濟管理職能重心的轉移和經濟管理理念的轉變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經濟管理;政府職能;轉型
近幾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局平穩,各方面工作取得新進展。但當前經濟發展形勢錯綜復雜,下行的壓力較大,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又凸顯,財政金融領域還存在多種風險隱憂。雖然經過多輪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取得明顯進展,但政府職部門在管理上依然存在錯位、越位、缺位等問題,在行政理念上仍然存在重管理、輕服務,重事前審批、輕事后監督以及重經濟增長、輕視協調發展等問題。事實證明,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就要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和重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
1.1 經濟管理重心不平衡
在政府行為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管理行為、服務行為和收入支出行為,但就目前來說,不論是政府管理、服務還是收入支出行為,都存在著一定的越位或錯位。在傳統的行為主義和功利主義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下,政府對市場經濟管理意識濃厚,而服務意識淡薄,且過分追求數字的增長,追求短暫的利益、繁榮,沒有立足于長遠,忽視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過分強調政治職能而忽視經濟職能,強調專政職能而忽視民主職能,對經濟社會管理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隨著社會形勢不斷向前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了關鍵時段,在沒有現成的理論模式和成熟經驗的情況下,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依然不夠明確,對于經濟職能轉型方向缺乏理論上的指導。究其原因,是缺乏對政府職能新的理論問題的廣泛討論和深人研究,沒有按照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經濟職能重心要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大局上來。
1.2 經濟管理理念落后
當前,政府職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相適應的方面,市場經濟觀念轉變不到位。盡管口頭上講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行動上卻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計劃經濟的軌道上,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方式發揮著較強的慣性作用。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各級政府一直以計劃全能的思維定式確定經濟職能,否定和排斥市場的作用。國有企業承擔著大量政府職能,過多地扮演了掌握國民經濟命脈和承擔政府職能的社會角色,政府仍然是投資的主體。還有就是重審批,輕監管,重管理,輕服務,政府的服務職能被膨脹的行政權力所替代,政府取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市場主體地位被淡化。在市場監管方面,缺之法制基礎,雖然在依法治國方略的指導下,我國法制化進程明顯加快,但是我國目前的憲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中,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能的界定過于簡單、籠統,相關法律制度供給不足,導致政府為市場主體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以及對市場的監管職能嚴重缺位[1]。
2.1 平衡經濟管理重心
新形勢要求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要盡快轉變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特別是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要做到到位、適位。該放的權堅決放開放到位,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招。要以簡政放權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特別是當前經濟發展形勢錯綜復雜,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又凸顯,財政金融領域還存在多種風險隱憂的情況下,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不能只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以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初步形成,要更加凸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政府職能轉型為中心的宏觀體制改革為經濟體制轉軌的重心。政府應該以一種保障而非侵害、剝奪公民合法權益的態度,合法行使各種行政權,要承認私權的適當擴張,及時從市場已發生或可能發生作用的領域收縮權力。
2.2 提升經濟管理理念
當前的發展理念存在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忽視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等問題,影響到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改變了政府權力支配社會的格局,進一步弱化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己是當務之急。要從根本上改變由政府統一計劃、配置人財物的權力模式,使政府經濟權力從無限變為有限。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經濟領域簡政放權的同時,增加服務供給,滿足社會需求,把政府的作用與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結合起來。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型步伐,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預內容。這包括干預的范圍應當縮小,從“越位”轉向“定位”,干預手段要轉變,從計劃、行政手段為主轉向經濟、法律手段為主,增強對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法律監管建設,杜絕或者減少政府在履行經濟管理職能時越位、缺位、錯位等現象的出現。政府在行使經濟管理職能的過程中,需要規范政府的職責,確保行政力度二同時要以“維護中央權力、尊重地方利益”為原則,促進中央與地方雙方關系朝“法制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從而提高干預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各類挑戰。
轉變政府職能是政府在職能和運行機制上的根本轉型,一方面,要按照法制化、標準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建設,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確保權力運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需要以創新的思維,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思維模式,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新機制。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引導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選擇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才能達到充分利用政府資源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2]。
[1]曾國安.關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思考[J].財貿經濟,2011,(12):43
[2]昌業云.論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路徑選擇[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