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如,郝仕強,陳 麗
(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醫院外二科,廣東 東莞523500)
功能鍛煉在椎間盤突出術后的應用觀察
劉敏如,郝仕強,陳 麗
(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醫院外二科,廣東 東莞523500)
目的:觀察功能訓練在椎間盤突出術中的效果。方法:90例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對照組行常規干預,觀察組以功能鍛煉。結果:觀察組VAS視覺評分(8.03±1.68)、JOA腰痛評分(22.68±1.31)及直腿抬高度(89.21±3.57),對照組分別為(7.24±1.41)、(18.30±2.16)、(82.31±5.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良率觀察組86.67%,對照組6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功能鍛煉可顯著提高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腰部功能,減輕疼痛。
腰椎間盤突出;功能鍛煉;對照觀察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可出現臀、腰、下肢的不適癥狀,因此手術后輔助治療措施的有效性對康復和手術效果有重要意義[1]。我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采取腰背肌鍛煉、下肢肌鍛煉、腹肌鍛煉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90例,均為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行椎間盤手術患者。男61例,女29例;年齡22~71歲,平均(41.21±5.61)歲。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①腰背肌鍛煉。a.挺腰鍛煉:取仰臥位,伸直兩腿并攏,彎曲肘部,并向上挺腰,后還原;b.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屈膝,將雙肘、頭部、雙足作為支撐點,弓形將背部、臀部、腰部、下肢撐起,置患者認為最高高度后放下,重復上述操作;c.三點支撐法:取仰臥位,屈曲雙膝關節,雙手重疊放于腦后,也可將雙臂置于胸前,以頭和雙足為支撐點,全身挺起離床,腰部緩慢上升至最大耐受張力,脊柱處于過伸位,后慢慢放下;d.飛燕點水法:俯臥位,兩側上肢放于體側,將頭、頸、胸、下肢同時抬高,手臂后伸直,以腹部為支撐點,全身呈反弓形,類似于飛燕點水;e.腰眼按摩:將雙手抵在腰兩側,來回擦搓,每次持續5-10min,1天2次。②下肢肌鍛煉。a.直腿抬高法:術后2天開始呈仰臥位,伸直膝關節,腳上舉,不斷增大幅度,起始30°為宜,當感覺腰部或患側肢體出現輕微疼痛后放下,雙下肢交替進行,重復3~5次,1日3次;b.側臥展腿法:
左側臥位,吸氣時右下肢伸直位外展,呼氣時復原,完成2次后轉至右側臥位,采取左側下肢伸直位外展訓練方式,每天3次;c.足趾活動:活動各個足趾,盡可能伸展以提高其靈活度。③腹肌鍛煉:術后7天后開始練習,訓練方式包括仰臥抱膝法和呼吸縮腹法,仰臥抱膝指仰臥位時主動屈膝至最大限度,呼吸縮腹法患者取仰臥位,伸直雙下肢,吸氣時盡可能縮腹,呼吸時放松,腹肌訓練每次5~10min,1日2次。
對照組:不采取特別的功能鍛煉,僅常規給予健康教育和基礎指導。
VAS視覺評分:將10cm線段作為無痛~最痛的程度分布,受試者在線段上進行標記,以反映自身疼痛;疼痛分值為患者標記點至終點的距離,此分值越小則表示距最大疼痛越近,故疼痛越重。
用日本矯形外科協會(JOA)的腰痛評分,包括主觀狀態、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膀胱功能,滿分29分。
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行(±s )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和t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優:生活恢復正常,癥狀消失,神經功能無異常。良:癥狀基本消失,輕微疼痛、麻木感,活動后有一次性癥狀,對生活工作影響輕微。可:癥狀緩解,疼痛、麻木感較顯著,休息或治療后可緩解。差: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兩組VAS視覺評分、JOA評分及直腿抬高實驗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VAS視覺評分、JOA下腰痛評分及直腿抬高實驗結果比較 (分,±s)

表1 兩組VAS視覺評分、JOA下腰痛評分及直腿抬高實驗結果比較 (分,±s)
VAS視覺評分 直腿抬高實驗 JOA腰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5) 5.12±2.20 8.03±1.68 59.54±4.37 89.21±3.57 17.22±1.81 22.68±1.31對照組(n=45) 5.20±2.64 7.24±1.41 58.11±5.62 82.31±5.20 17.15±1.86 18.30±2.16 t值 0.156 2.416 1.347 7.338 0.181 11.6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功能訓練屬中醫正骨范疇,中醫較早認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2]。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病變椎體間有三維方向改變,上椎體對于下椎體在冠狀軸、縱軸、矢狀軸三維方向發生旋轉和移位,導致椎間應力發生改變,椎間盤受力不均勻,手術損傷可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因此術后必須重建腰椎的穩定性,避免腰椎疼痛的復發[3]。
腰背肌鍛煉可增寬腰椎后間隙,減小椎間盤壓力,提高后縱韌帶張力,利于突出部結構[4-5],另外還可增強臀部、腰部及腹肌的力量,使腰椎各方向的運動正常化,提高肌肉的協調能力,使腰椎盡快恢復到生物力學動態平衡。下肢肌鍛煉可促進神經根本身的血液循環,可加速消退神經根的炎癥反應,還可防止其在組織修復過程中出現粘連。直腿抬高運動可牽引神經根在椎管內移動2~8cm,直腿抬高試驗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有重要意義[6],其通過牽動坐骨神經干和神經根提高對神經根的擠壓強度,并引出陽性體征[7]。同時術后早進行直腿抬高鍛煉有利于降低下肢肌萎縮以及促進下肢原有肌肉萎縮的恢復。腹肌屬背肌拮抗肌可抑制腰段脊柱前凸的趨勢,增強脊柱的穩定性,仰臥抱膝法可在縱軸上牽托拔伸產生軸向應力,使椎間隙增寬,椎間盤產生縱向應變力,高度上升而盤內壓力下降,另外還增加了后縱韌帶張力,對突出的髓核進行擠壓,形成朝內吸引突出物的趨向力,縱軸旋轉則能夠解決腰椎小關節病理性傾斜的問題[8]。
因此,功能鍛煉是保障腰椎間盤突出術后患者安全的必要措施。
[1] 關長征,張伯達.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98例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61-63.
[2] 邱建文,魏人前,張奮耿,等.腰背肌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遠期療效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3):413-414.
[3] 章志軍,澤仁青措,朱定川,等.經皮激光減壓術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9例療效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7):1391-1392.
[4] 廖宏喜,劉強.椎間融合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癥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16):102-104.
[5] 劉翠蜂,白玉.自擬益腎蠲痹湯內服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例[J].中醫正骨,2013,25(8):60-61.
[6] 顧振芳,李冠青,孫先澤,等.系統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療效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33(16):2423-2424.
[7] 黃錦軍,孫大為,雷龍鳴,等.社區醫療中如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功能鍛煉[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4):582-583.
[8] 鐘伯利.階段性功能鍛煉督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2,11(4):391-392.
R274.348.153
B
1004-2814(2015)03-0238-02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