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葉
(福建省漳浦縣委黨校,福建 漳浦 36320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成就驕人,舉世矚目。其順應世界經濟大潮,立足國情、揚長避短,攻堅克難、經受考驗,展示出穩健向前的大好態勢。縱觀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軌跡,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突出呈現以下七大新特征。
從目前的現實來看,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歷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期之后都開始逐步下行,步入了一個較為平穩的發展階段。中國也不能逃脫這一基本的經濟規律。在經歷了30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的經濟也將轉為向中高速發展,但仍處于領跑世界經濟發展速度的一種狀態(見圖1)。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應再停留在追求經濟總量、增長速度和規模之上,而是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轉移到發展質量上來,更加關注人均GDP,并將經濟發展成果普遍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以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圖1 我國2006年到2013年的經濟增長走勢
目前,中國除了正在致力于完善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外,還建立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為提高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政府建設的城鎮保障性住房也將在2020年達到20%以上的覆蓋率,再加上服務業就業比重的提高和制造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我國勞動人口絕對數量持續下降。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失業率的降低和貧富差距減小,都是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對于穩定社會需求結構,拉長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周期具有積極作用。
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完善,消費拉動作用就會變得顯著,消費因素在GDP增長中所占的比重亦會明顯增加,我們的經濟發展正在呈現出這樣的趨勢。早在2008年,中國的新增消費就已經超過了美國,站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而到了2012年,我國的消費貢獻率就首次超過了投資貢獻率,達到了51.8%。對此,世界銀行報告亦做出了預測,中國到了2020年,消費貢獻率將有可能達到60%,超過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在未來的10年里,中國將迎來以消費為主要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摘自《摩根士丹利報告》)。由此可見,消費需求引領經濟增長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特征之一。此外,中國還將繼續出現新的消費增長點,例如旅游消費、汽車消費、網絡消費等,尤其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興信息消費也迎來了增長的春天。目前,我國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正在不斷地深入擴展,城鎮家庭計算機普及率、全國移動電話普及率和互聯網上網人數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惠及全體人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上,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和電子商務的銷售總值將分別超過30萬億元和20萬億元,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和增長。
2012年末,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量達到了5319億美元;到了2013年,中國的海外投資量一躍排到了世界第三位。據統計,1984-2012年中國利用外資以年均18%的速度在增長,可謂是世界各國家之最。而在未來10年,這個速度也并不會有所減緩,而這一驚人的增長速度將產生的結果就是:到2020年,我們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將有可能達到2萬億美元。中國的對外投資不僅只出于中國自身的發展需要,也是其他需要資本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要,所以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果,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以葡語國家為例,至2013年底,葡語國家的實際對華投資金額為7.47億美元,相對的,中國對葡語國家的累計投資額(除開金融類)也已達到了24.65億美元。對此,我國貿促會黨組書記、會長姜增偉指出,未來中國還將充分利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商貿升級,構建一個更大、更便利的交易平臺,使貿易雙方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傊?,中國將以一個更為開放的、開拓的、包容的、積極的姿態投入到國際市場之中,爭取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和自由貿易區等,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和資本的聚集地指日可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腦力則是科技發展和更新背后的力量,二者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未來10年里,我國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完善基礎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抓緊建設學習型社會;同時營造寬松積極的創新環境,鼓勵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爭取進入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大國的行列。為此,中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其中包括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提供優質的必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撐。這些規劃面向2020年,屆時,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將達到40%,國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長至10年,可以說基本實現了教育的現代化;而人力資本和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分別達到33%和35%,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可能會超過60%,成為一個以科技實力和人才資源來支撐經濟發展的強國。同時,為了保證科技的更新與活力,我國也在致力于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斷完善專利申請制度,逐漸釋放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儲備能力。
2011年,我國超越美國一躍成為了世界上制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201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總值突破了20萬億美元;今天,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所有工業門類,中國都已全部擁有,而且其中制造業的產值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績。但是,中國并不會止步于此,我們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都還很足,中國應繼續推進工業化建設,在保持傳統優勢產業穩步發展的前提下,把重點轉向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技術、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新領域,革新重大裝備,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企業和品牌,提高本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以及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會占到全球所有國家出口總額的18%,R&D比重超2.5%,這與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時的水平基本相當,可見已基本完成了工業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由于我國戶籍制度的寬松改革,已陸續有5億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到了城鎮之中,城鎮人口逐年膨脹。截至2012年,我國的城鎮人口已達到7億,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而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8.4億,城鎮化率超過60%。據此,我國未來的城鎮化水平肯定將追平發達國家。這不僅是政策變化的結果,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遷入城鎮,也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非常重要的“人口紅利”。中國目前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這不僅將轉變城市發展的方式,也同時提升城市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錦上添花。
2013年,美國、日本、英國、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了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據統計,截止2013年10月,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已累計升值超過了40%,采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也已超過了中國貿易總量的11%,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貨幣發展趨勢。截至2014年底,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也已突破了萬億。而根據瑞士銀行家協會的調查數據,我們也發現:到2014年,人民幣在全球交易最常用支付貨幣中的排名已經從2010年的第35位直接飆升到了第7位??傊?,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這是不能不讓人“點贊”的事實。在未來10年,人民幣將首先實現從周邊化走向國際化的最初目標,一步步從結算貨幣、儲備貨幣,最終逐步成為在國際市場中流通的主要國際貨幣。預計到2025年,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將達到10.4%,令人拍手稱快。
誠然,無論哪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都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隨著政局、市場、科技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趨勢和特點。中國要及時正確認識到發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優勢,把握好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新的經濟特征,才能更好、更快、更科學、可持續地發展經濟,成為經濟強國。
[1]張立群.我國經濟運行新特征及未來展望[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1).
[2]龐秀平.把握新趨勢 成就大未來——讀《大變局——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解讀》[J].領導之友,2012(12).
[3]郝靜,張宗斌.中國走向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的戰略路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