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麗娜
理性與感性
——論設計表現與藝術表現的教學對比
文‖蔣麗娜
高校設計教育面臨著從藝考而來的純藝術學習模式到設計學院系統化教學模式的轉變,需要保留學生原有的良好藝術感知力和審美力,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和設計表現能力。對設計專業而言,設計的表現和純藝術的表現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但同時在某些方面又有著相互傳承和相輔相通的地方。本文主要針對這個問題,通過實踐教學經驗展開對比和研究分析,從而找到更加適合設計專業的教學新方式。
設計表現;藝術表現;教學方式;理性;感性

圖1 飛利浦斯達克在餐桌上的榨汁機設計草圖

圖2 設計與藝術專業技能的發展階段
設計與藝術,有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是相同的概念。其實不然,設計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藝術,在這里討論的是繪畫范疇內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無論哪個設計專業方向的學生都需要學習設計表現技法這門課程。這門課程在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也曾在高校中學習,是設計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筆者經過多年的學習與教學發現,不少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接觸到這門課程都難以從原有的藝考純藝術繪畫模式轉變到設計表現的思維模式。
設計中的表現按照不同專業可分為建筑設計、環境設計、景觀設計、工業設計、平面設計這五大類。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相應的設計表達手法和思路。當然對于不同設計專業方向而言,所呈現出來的內容會有所側重和不同。那么設計與藝術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同,在表現形式和思考模式上有著怎樣的區別,這將是本文主要的討論點。
首先是繪圖方式的不同。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同學在畫設計表現圖的時候還是運用了繪畫素描的筆觸和筆法。這種方式阻礙了學生對于設計稿的快速表達和呈現。在藝考前,學生接受的西方古典繪畫教育,在形態和畫面效果上都灌輸以一種精準、具有神韻和美感的標準。在這樣的標準下,藝術繪畫變得可以在繪圖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而設計卻不同,需要的是快速和創意。在表現設計方案時可以有很多種的可能性,需要一個個呈現,用簡單而流暢的線條,清晰干練地表達。
其次是使用工具上的不同。傳統藝術繪畫需要畫架、畫板和特定的繪畫用紙以及多種多樣的畫筆。而在設計表現的畫板上,我們不需要那么大的版面,不需要固定的地點和繁復的工具。一張A4紙,一本小小的手繪本,有時候甚至
是隨手看的報紙,用的餐巾紙都可能成為設計師的繪圖板。因為設計的靈感來源于生活,需要自由的線條隨時記錄下創作的靈感。設計表現中常用的筆,例如針管筆,中性筆、色粉筆、馬克筆、彩鉛等等,這些都是能夠幫助設計師快速呈現設計理念而且無法進行修改的繪圖工具。這也是教學中對于學生而言最大的挑戰和最難掌握的地方。
最后是呈現方式的不同。好的繪畫藝術作品需要用精美的相框和化學藥劑來保存畫布上的色彩和形態。它們一般被放在美術館、畫廊等地方陳列或銷售,以供觀賞,給人帶來愉悅的享受或產生心靈的共鳴。設計稿則很少被展出,除非是設計大師,例如圖1,飛利浦斯達克在餐桌上繪制出的榨汁機設計手稿。一般設計稿多流傳于方案匯報,滲透貫穿于效果圖優化、模型制作、實體生產搭建之前。它將未曾有過的、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物品用視覺化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并且幫助人們將其實現。
這三大不同點,已經能夠很明確地讓我們看到設計表現與藝術表現在教學方式上的大相徑庭。

圖4 學生室內設計表現技法作品
一個感性,一個理性。藝術,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好成為大師的,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感覺,偏重個人感性的表達。設計,則可以通過不斷勤奮地學習和實踐最終達到卓越的設計技能,它更多時候是一種理性思維的整理。如圖2,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在學習過程中發展階段的截然不同的特點,設計技能的發展更加穩健,藝術則會有分支。從事藝術教育多年的李睦老師在其專著中講到,繪畫中的“不像”所指的是一種境界、一種理想、一種感覺,它既沒有標準又沒有定義,它是需要藝術家自己建立的某種秩序和存在方式,不需要事先設計、事先計劃,更不需要量化和計算。[1]3李睦老師提到的“不像”正好道明了繪畫藝術的精髓。而英國著名設計師奈杰爾·克羅斯認為,設計具有一定的流程模型:量化問題、產生設計理念、完善設計理念、選擇一個設計理念、設計、表現、陳述。[2]152可見設計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注重理性的思維,這也更加適合設計作為一門系統性的專業進行教學。這點在日本設計師宇治智子的培養設計感中也被強調。對設計感缺乏自信的人往往誤認為設計產生于設計師腦中的“靈光一閃”,是設計師“感性”的產物。事實上,設計也是一門技藝,通過正確的學習任何人都能夠熟練掌握。[3]24而且它還遵循著一定的數理法則,例如精美設計法則——黃金比例和三分法。[4]101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種數學上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應用時一般取0.618,就像圓周率在應用時取3.14一樣。
設計與藝術在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是個人與團隊差異的工作模式,這主要取決于兩者思考模式的不同。藝術是一種更加個人思想的抒發,而設計可以是個人的思維展現,也可以
是團隊智慧的結晶。奈杰爾·克羅斯在《設計的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寫道:設計團隊協作在一般的專業設計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日益與許多不同專業領域結合時,團隊協作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2]114設計過程中參與者有甲方、設計團隊,有時甚至會有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市場問卷/民意調查/用戶分析)、共同協商趨同設計方案,達成最終的共識。設計團隊中的職能又可細分為方案、草圖、模型、制圖、渲染、施工建造監督、建造材料選用及報價等。高校培養出來的設計專業學生將來會被劃分到這些職能部門之中,成為設計團隊中的一名成員,經過繼續實踐深造,豐富經驗,可能會成為業內的優秀設計師。但也許只有極個別的學生能在設計領域享譽盛名,成為著名設計大師,這種概率和成為藝術家畫家的概率差不多,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造就。
在這樣的特點下,設計表現技法課程的教學更加需要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在優良的藝術感覺下培養學生對于設計的分析和自主控制能力。要從原來的純藝術繪圖方式,轉變到快速單線條設計繪圖手法,激發學生對于一個主題的多重表達,如圖3。要從原來藝術繪畫中的寫意純美表達,轉變到設計表現中更加關注細節,培養學生對于設計創作的敏銳洞察力。針對不同專業方向可以有特殊的主題教學,例如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加入空間設計快速表達繪圖指導,其中還會牽涉到透視概念的引入,如圖4。在教學中可分為基礎教學與創新教學兩塊,讓學生們臨摹學習傳統的空間設計表現技法,同時在方案設計上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結合繪畫技法,形成獨立自主設計思考的能力,不斷提升自我設計修養,為今后進入設計職場打下良好基礎。又例如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會更加關注產品功能性、材料、結構等細節設計問題,在教學中需要同時引入結構設計基礎概念和材料學研究,使學生在表現設計方案的同時形成實際生產可行性的概念。由此看來,設計表現技法不僅僅是藝術表現課程中簡單的追求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更需要的是在訓練表現技能的同時通過正確和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意和想法。

圖5 設計表現技法課程課堂氛圍
當然,事物不能完全區分開來看待,在設計表現技法課程中依然需要延續和傳承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理論。云南大學室內設計教師錢實老師提到,中國的繪畫很講究意境,“意在筆先”原指創作繪畫時必須先有立意,有了“想法”后再動筆。相同道理,設計的構思,立意也是至關重要的。[5]109無論是設計還是藝術創作都需要有好的立意和立足點,尤其對于設計而言,它已經超出了美觀這一表面的觀賞價值,更多需要突出作品的實用性、可持續性和節能性等人機工程學和社會學相關問題。
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從西方教育界傳入中國,也只有二十年左右的發展歷史,很多情況下還處于探索、調整、完善的階段,更何況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又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要想更好地建立起完善和穩固的中國設計教育體系,必須延續和傳承中國古代傳統的美學教育思想,才能使教育變得有說服力,有靈魂,獨具中國特色。
藝術需要設計,設計又是一門藝術。這兩者雖然有著諸多不同,卻也相融、相通。在設計教育的事業上依然需要面對很多未知和挑戰,學生們也發生著變化,單一不變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幫助他們適應社會的變遷。從設計表現和藝術表現這兩者的教學對比中,筆者領悟到設計教學與純藝術教學之間的轉變存在著更多思想上的挑戰,在要求學生不斷培養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的同時,設計教師自身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設計素養、設計表現能力和設計思維。總之,設計教師只有緊跟時代的腳步,投身到實際的設計制造和生產當中,才能將其最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不僅僅是用自己的語言,更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從而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設計的要領。
[1]李睦.看見的不重要——從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教學談起[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
[2]奈杰爾?克羅斯(英).設計思考——設計師如何思考和工作[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3](日)宇治智子.培養設計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英)肖恩?亞當斯,皮特?多遜,約翰?福斯特.設計的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5]錢實.室內設計教育的內涵及其思考[G]//李森,和家勝.藝術設計教育文集.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G64
A
蔣麗娜,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