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縣北羅鎮南上素小學 李躍凱
小學數學教學中弱勢群體的轉化
河北唐縣北羅鎮南上素小學 李躍凱
教學中弱勢群體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群體,也是令老師們大傷腦筋的一個群體,大多數弱勢群體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失誤等因素造成的。教學中,教師應從每一位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出發去關注他們,并根據其實際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從情感上為他們鋪設一條快樂的學習之路,縮小轉化他們,使他們得到應有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弱勢群體;轉化
數學中的弱勢群體即俗稱的后進生、差生。弱勢群體在每個班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正因為有這部分弱勢群體的存在,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經常表現出不和諧。本文從小學數學教育的角度出發,闡述如何關注數學學習上的弱勢群體及轉化對策。
弱勢群體的形成是復雜的,有的是智力差異造成的,有的是非智力因素所之,有的是心理問題,但通過筆者這些年的數學教學活動以及與其他教師相互交流學習,發現大多數弱勢群體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失誤等因素造成的,特別是教師的教育行為引起的,如教師掌握數學知識體系的不完整,自身素質不是很高,學校評價體制不科學,學校評價教師教育質量的高低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評價標準的,故而導致自上而下重視智育而忽略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弱勢群體。而且,通過多年的教學活動,筆者發現,除少數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采用合理的數學教學策略,絕大多數弱勢群體是完全可以轉化的: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育的本意是促進人的發展,教人求真、向善、愛美的師生互動、共同生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育評價包括小學生評價的標準和內容要全面科學,評價的功能和意義不在于甄別和選拔,而在于通過激勵、反饋與調整促進教育目的實現或教育目標的達成。要允許小學生有“偶然的錯誤”發生和存在,在處理過程中善于從不良事件中找出小學生的閃光點,善于幫助小學生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注意維護小學生的自尊心。
從現代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發展的學校“以人為本”的數學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中心、為根本”,把學生的發展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張揚其個性,尊重其人格,開發其心智,釋放其能力的學習教育。在數學教育中,倡導“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觀念,對于弘揚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都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
2.重點抓好計算教學這個基礎知識。
小學數學中的很大塊是計算。學生學習數學,最基本的就是計算要過關。無論是數學大綱上還生活中的數學、以及歷來的每次考試中,都要求學生的計算過關。學生的計算過關,就完成了數學學習的大半。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都會讓他的學生在計算上人人過關。要讓學生在計算過關,必須把加法口訣表、乘法口訣表這兩個表學得相當熟悉。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背誦這兩個表,并利用一切與之相關的機會進行實際練習,使學生認識到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達到人人會背,人人會用,人人熟用。
3.要因材施教。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綜合運用全班教學與分組教學、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等手段,實施分層區別教學。到教學進程的一定階段時,將學生按層次分成“二股或三股軌道”。一部分學生繼續接受教師的直接教學,一部分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自學提綱,進行自學。兩軌同步結束后,再進行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以便及時進行反饋,整理知識、補救教學等。在此同時,教師有機結合進行小組互助學習,教師并做到不能有絲毫松懈,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控。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和改革,針對數學中的弱勢群體教育,筆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簡單有效的方法:
1.針對弱勢群體行為習慣差,進行日常課堂行為習慣專題教育。
2.針對弱勢群體心理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和方式進行心理溝通活動-----談心。
3.針對一部分弱勢群體家庭教育薄弱,進行家訪活動,家校聯系。取得家庭的配合,達到家校合一,共同教育的目的。
4.建立弱勢群體名冊,并對單元檢測、期中、期末的成績及時填寫,期末進行總結、評比。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上課,起點是后進生,重點也是后進生,課堂上回答提問、板演、做實驗都是由后進生來打“頭陣”,使得差生有了長足的進步,并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設置練習題和問題,使得優等生和學困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最為有效、合理的發展。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并采用正面激勵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看到大大的“優”,或得到簡短的批注“方法好”、“計算巧妙”等,品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對于任何一個后進生來講,只要你仔細觀察他的言行舉止,他都有一定的優點。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留意,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只要他們說對了一個問題或做了一件有益于集體或他人的事,就要及時予以表揚。這樣不僅使這些后進生們有了自信心,而且使其他同學認識到有缺點的同學是可以轉變的,并改變了同學對他們的看法。同時,通過有效地表揚,不失時機地把這種局部的自信心,擴散到其他方面去,使其一方面地進步帶動全面的進步,從而促使差生們徹底克服缺點,努力上進。對犯了錯誤能勇于改正的同學更要給以一定的贊揚。此外,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每個飽含激勵的眼神,每一句激勵的話語,甚至撫摸一下頭、輕輕拍一下肩膀的動作,都會使之在真誠的激勵中改正錯誤,提高自制能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的意義在于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志,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標,關注了弱勢群體,我們的數學課堂就能和諧充滿活力。
[1]姚慶蘭.數學差生的成因、心理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綜合版).
G623.5
A
:1671-864X(2015)02-0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