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玉 (山東省濟寧市高級職業學校 272100)
提高仔豬斷乳重技術措施
張德玉 (山東省濟寧市高級職業學校 272100)
仔豬從出生到斷乳為哺乳期。仔豬在哺乳前期 (20日齡之內)主要靠母乳來供給營養,哺乳后期則以補料為主。仔豬斷乳重對后期豬的生長發育有影響,是豬場經濟效益的重要影響因素。
影響哺乳仔豬增重速度的因素很多,提高仔豬斷乳重的技術措施主要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體軀長的母豬,腹內空間大,胎兒和胎盤能充分伸展,仔豬發育充分。選擇種用仔母豬,首先要從產仔豬數量多,初生重大的仔豬窩中選擇。其次,發育好、乳頭多、體型好個體有效乳頭必須在6~7對;乳頭之間有間隔,排列整齊;沒有副乳頭、盲乳頭和發育不良的乳頭。母豬生產一胎后,再選擇其產仔性能、泌乳力和哺乳性能優良,會帶仔豬,一經斷奶后,復膘要快的個體等。
選擇具有雜交優勢的品種做種母豬。不同品種和品系雜交,可以提高仔豬的初生重和生活力以及產仔數 (見附表)。
附表表明,約克夏豬的純種繁殖仔豬初生重為100%,蘇白×約克夏二元雜交種豬為105.0%,蘇白×(長梅)三元雜交種豬為104.0%,雜種豬分別比純種豬提高5.0%和4.0%。對純種豬而言,長白豬泌乳性能好,其仔豬斷乳重大;對雜交豬來說,五元雜交性能優于四元雜交、三元雜交和二元雜交。

附表 雜交繁育對仔豬初生重的影響
仔豬初生重和斷乳重成正比。做好妊娠母豬后期加料工作,可以顯著提高仔豬初生重。在母豬妊娠晚期提高營養水平,可以充分滿足胎兒發育需要,仔豬初生重的80%依靠此階段的正常發育。
母豬妊娠后,新陳代謝機能旺盛,對飼料的利用率高,蛋白質合成增強,應給予營養全面的日糧,保證胎兒生長發育良好。妊娠第一個月內,按每頭飼喂量到1.8~2.2kg/d,防止進食太多,能量過高,影響胚胎著床。妊娠30~80d應采用步步高的加料方式,增加飼喂量至每頭2.2~2.8kg/d,故妊娠后期84d后應增加采食量到每頭2.8~3.5kg/d。采用前低后高的飼喂模式,實際飼喂量根據母豬體況而定,保證膘情適中、健康,才能保證最大的初生重。
母豬泌乳量的高低與仔豬的成活率和生長發育速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提高母豬采食量,可顯著提高母豬泌乳力,妊娠母豬分娩前7~10d轉入產房,并飼喂飼料,分娩前3~4d逐漸減料,分娩前1d減少到原飼喂量的1/2,分娩當天不喂料。適當補充麩皮水,并供給充足干凈的飲水,分娩2~3d后逐步加料, 4~5d達到 3~4kg, 5~7d后達到 5~7kg。 在增料階段應注意母豬乳房的變化和仔豬的排糞情況,從而確定加料是否太快,哺乳期間對母豬實行高水平飼養,自由采食,給母豬提供大量所需的營養物質,可以獲得良好的泌乳性能,減少斷乳失重,保證仔豬健康快速成長,從而提高斷乳重。
初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高。仔豬在吃初乳時,這些特殊的蛋白質很容易被消化吸收進入血液,有80.0%在出生后6h被吸收,在出生后36h這種功能就消失。盡早吃好初乳,可以提高仔豬機體免疫力,為其盡快生長發育奠定物質基礎。
對于體重差的仔豬和群體大的仔豬,應選擇泌乳性能好的母豬進行寄養哺乳,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對于同窩仔豬,也應注意把個體瘦弱的仔豬固定到母豬前邊泌乳量大的乳頭上,個體強壯的相對調整到后面泌乳量小的乳頭上。
固定乳頭是為了使小豬有秩序地在各自乳頭上吸乳。將弱小仔豬固定于前邊的乳頭,因乳汁分泌量大,仔豬生長發育快;而較大的仔豬吃后邊的乳頭,因拱乳有力,也能吃足乳汁。通過人工及時扶助弱小仔豬盡早吃到初乳,減少饑餓時間,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在哺乳仔豬的生長過程中,鐵、銅、硒是最容易缺乏的3種微量元素。母乳只能提供仔豬鐵需要量的5.0%。一般于3~4日齡時注射100~150mg的培亞鐵針劑、右旋糖酐鐵等,2周齡時再注射一次。也可以通過添加鐵制劑到飼料中來進行補鐵,還可以讓仔豬接觸土壤,放牧于泥土地上,或在欄內放置紅土,仔豬亦可從土壤中獲得部分鐵質,達到補鐵的目的。
銅的缺乏會減少仔豬對鐵的吸收和血紅素的形成,同樣會發生貧血。硒與VE具有相似的抗氧化性,它與VE的吸收、利用有關。仔豬對硒的需要量,根據體重不同為0.03~0.23mg。對缺硒仔豬,可于出生后3~5d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生理鹽水。3日齡時注射0.5ml。斷乳時再注射1.0ml。硒是劇毒物質,用時應謹慎,加入飼料中飼喂應充分拌勻,否則會引起中毒。
水是消化、吸收、運輸養分和排出代謝物的溶劑。水在體溫調節上起重要作用,還可調節體液的電解質平衡。仔豬代謝旺盛,需水量較大,若不及時補水,便會飲用圈內不潔之水。仔豬出生后3d就要供應清潔飲水。仔豬在哺乳后期的生長主要靠飼料。母豬產后3~4周,泌乳量日趨下降,而此時正是仔豬生長旺期,對營養物質需求量增加,必須有優質的飼料才能滿足需要。在仔豬接觸任何誘料前,采用強制的方法,將料抹入仔豬口中,然后再任其舔食,可以促使仔豬早開食。仔豬學會采食后,應按仔豬營養需要配制飼料,飼料的選擇因地制宜。給仔豬補料,做到少喂勤添,以增加自主的日采食量,在仔豬旺食階段飼喂時,做到及時補料,30~50日齡每天喂4~5次或適當增加投喂次數。
仔豬由吃奶轉變為吃料,由母豬哺乳轉為斷乳,對仔豬是一種環境的改變,是一種 “應激”,常常會引起腹瀉。一般豬場產后3~7d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2~4周依次接種豬藍耳病、氣喘病、豬瘟疫苗。有條件的豬場對仔豬進行3針保健計劃,即在仔豬3日齡、10日齡及斷奶前1d各肌肉注射1針長效抗生素 (如得米先長效注射液0.5ml),可以預防仔豬腹瀉,促進增重,提高斷奶仔豬整齊度,并能預防豬萎縮性鼻炎、細菌性肺炎及其他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減少因病毒性疾病而引起的繼發感染。在仔豬料中添加某些特殊成分,如抗生素、有機酸、化學合成促生長劑、益生素等,也可有效防止仔豬腹瀉和促進生長。
環境和小氣候對哺乳仔豬生長和成活影響是十分明顯,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冬春季節,低溫、潮濕是造成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集約化養豬生產對仔豬的飼養主要采用網床培育。高床網上培育仔豬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克服寒冷、豬圈潮濕、減少污染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有的豬場對35~70日齡的斷乳仔豬繼續高床飼養。有的地區和豬場,哺乳母豬也采用高床飼養。通過控制仔豬生活環境可以非常好的促進仔豬的生長,提高斷乳重。
張德玉 (1978.8-),男,大學本科,講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