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施玉英
多元的文化自由的信仰
□ 文/本刊記者 施玉英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的多元化,推行宗教自由與寬容。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哥特式教堂尖頂、中國寺廟……
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筑都可以在這里看到。

1928年重建的蘇丹清真寺(Sultan Mosque)是新加坡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納多達5,000名穆斯林同時在教堂內集體祈禱。蘇丹清真寺是為彰顯蘇丹國王的功績,由史丹福·萊佛士爵士捐款、著名畫家Denis Santry設計建造,并于1928年落成竣工。
每天從日出時分至日落,寺內共有5次禱告儀式,金色的頂部在陽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整個建筑物金碧輝煌,使這座建筑顯得更加莊嚴肅穆。教徒們都是在院子內進行全身沐浴后才進入禮拜堂的。進入室內時需脫鞋,并穿長衣長褲。男子在一層大廳,女子在二層大廳。一般游客可以脫鞋入內參觀,但不能進入大廳。參觀時,游客必須穿長褲,若衣著不合適教堂提供有藍色長袍。
清真寺周邊還有不少古老的民居,這里的建筑色彩鮮艷且協調,讓人只想停留下來,細細品味。

一座潔白的歌特式教堂,高高的尖頂直插藍天,像一位高大而圣潔的神的使者,他默默佇立在喧囂的市中心,卻讓每一個見到他的人,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生起向往和敬畏。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教堂之一——圣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
潔白亮麗的外墻是圣安德烈教堂最傲人的特點之一。教堂的外壁,潔白亮麗、細致平滑,在強光照射下會隱隱閃著珍珠般的光澤。雖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卻仍舊光彩照人。據說,這純白色的外墻,當年由印度人將貝殼、石灰、糖以及蛋白混合,調成糊狀,再加入水和浸泡柔軟的椰子殼,做為石膏原料。將其涂在建筑的表面,不容易出現裂痕,而且潔白有光澤,又兼具堅固性,連釘子也釘不進去。這樣圣潔的墻面,很難讓人相信它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
白天的圣安德烈教堂在陽光和藍天的存托下顯得格外的圣潔,就像在童話世界里一樣,很有貴族氣質。現在,圣安德烈教堂已經成為新加坡最有宗教影響的教堂之一。者,他默默佇立在喧囂的市中心,卻讓每一個見到他的人,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生起向往和敬畏。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教堂之一——圣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致平滑,在強光照射下會隱隱閃著珍珠般的光澤。雖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卻仍舊光彩照人。據說,這純白色的外墻,當年由印度人將貝殼、石灰、糖以及蛋白混合,
潔白亮麗的外墻是圣安德烈教堂最傲人的特點之一。教堂的外壁,潔白亮麗、細調成糊狀,再加入水和浸泡柔軟的椰子殼,做為石膏原料。將其涂在建筑的表面,不容易出現裂痕,而且潔白有光澤,又兼具堅固性,連釘子也釘不進去。這樣圣潔的墻面,很難讓人相信它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
白天的圣安德烈教堂在陽光和藍天的存托下顯得格外的圣潔,就像在童話世界里一樣,很有貴族氣質。現在,圣安德烈教堂已經成為新加坡最有宗教影響的教堂之一。

建立于光明山上橡膠園中而得名的光明山普覺禪寺(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是新加坡第一所中國傳統叢林寺院,也是新加坡面積最大的佛教寺院。光明山最初只是一座小山坡,1920年轉道法師來此,得鄭雨生居士獻地及胡文虎善士資助,開創光明山普覺禪寺。1945年宏船法師出任主持,此時寺院占地約12公頃,香火日盛,規模逐漸擴大,已據新加坡佛教寺院之首。
該寺院總體布局比較自由,不恪守嚴格的中軸對稱和朝向,也沒有山門,殿堂隨山勢自由布建,交通四通八達,僧眾自由進出,打破了傳統寺院的神秘感。
普覺禪寺在當地佛教徒的心目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多年以來,它一直積極地推廣佛教教育,并把佛法與公眾的距離拉近。寺廟在不同節日還會舉辦不同的節目,如端午節的素粽,新年的法會,衛塞節的傳燈及三步一拜。巨大的放生龜池、寧靜的花園和此起彼伏的誦經聲,更增添了光明山普覺寺安靜祥和的氣氛。

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坐落在橋南路上,是新加坡一座歷史悠久的印度教廟宇,供奉馬里安曼女神,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7年。寺廟香火鼎盛,一年祭祀不斷。
寺廟大門雕刻著色彩艷麗的印度教諸神、動物、人物等,門內的高塔上,有各種神靈和圣獸栩栩如生的雕像,連內堂天花板上都畫滿了各種“人像”、“人面魚尾”、“象面人身”等等。這些畫像的顏色都很艷麗,具有濃郁的印度風情。
在進入寺廟之前,信徒們都會在門口先搖響鈴鐺以祈求神靈允許他們進入,然后洗凈手腳并在頭上灑水,以使自己更加純潔,禮畢之后,才會進廟參拜。
在這里,游客還能看到信徒們在門口附近的鋁圈中敲開椰子,這象征著敲開信徒們的靈魂,而乳白色的椰心則顯示了虔誠信徒們純潔善良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