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王功清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漸入佳境
□ 文/本刊記者 王功清

當下,“一帶一路”呼聲高漲,“一帶一路”奮力推進,“釜底加薪”,更能使“一帶一路”的發展蒸蒸日上。在2015年3月中國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能源、交通、電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油氣資源在生產、消費和貿易方面占據了全球50%以上的份額,可以說是全球能源的半壁江山。該地區又集中在亞洲地區,其能源合作不僅有獨特的互補性,而且有很強的基礎。能源應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廣泛合作的一個先行領域和重要支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潤生說。
隨著中國—東盟經濟的發展,雙方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據預測,到2020年,東盟國家對能源的需求將占世界總需求的32%。以泰國為例,預計到2017年,泰國在能源方面的消費將達到2.1萬億泰銖。作為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近些年來,中國在礦產、油氣等資源方面的對外依存度也越來越高。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在能源油氣領域的合作資金近年約達700億美元,有3500億噸年輸入量的原油,在20多個國家擁有90多個項目。
“東盟具有很豐富的礦產資源、大宗商品以及油氣,而中國在新能源方面有很大潛力。例如地熱、太陽能、風能以及水能。中國—東盟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競合關系。在新能源方面,東盟有自己的綠色時間表體系,旨在使東盟各國實現綠色發展。中國巨大的太陽能生產以及研發技術,將使馬來西亞受益。東盟和中國間應緊密加強新能源、資源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油氣領域的合作。”馬來西亞前人力資源部長、馬來西亞可持續能源發展局前董事長馮鎮安如是說。
目前,東盟正在調整現有的傳統能源結構并大力發展新能源,積極研發推廣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煤炭清潔及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術,爭取在2030年將東盟的能源結構穩定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中國—東盟正致力于推進在綠色經濟、節能環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交流合作,并已在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領域建立了廣泛的、良好的合作關系。
電力是生產勞動的重要能源,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認為,未來東盟地區將面臨大量快速的電力增長需求,絲路的建設將為中國與東盟電力合作提供更多有利條件,雙方企業合作商機紛呈。
根據2009年亞洲開發銀行與亞行學院聯合發布的《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報告,2010-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總需求預計為8.28萬億美元。其中,國別投資需求約為8萬億美元,區域投資需求為2800億美元。從行業分布看,電力建設投資需求最大,占亞洲國別投資需求的51%。電力設施建設本身就會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許多合作項目,而電力屬于二次能源,二次能源并不能憑空產生,需要以一次能源作為基礎,因而也會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一次能源領域引出更多投資、貿易、承包、勞務等方面的合作機會。
中國和東盟國家在電力行業方面互補性強,發展潛力巨大。一方面,近年來東盟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電力需求增長迅速。如至2025年,越南需要520億美元投資于電力發電。為籌資建設電力項目,越南政府鼓勵私人和外資投資電力項目。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開發東盟基礎設施市場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依托相互毗鄰的地理位置,中國開發的電力設備在東盟國家具有更高的適應性;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電氣自動化設備、電力軟件等產品不僅品質優越,相對歐美、日本的同類產品而言,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制造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價格因素等方面的優勢,成為東盟國家采購商鐘愛的產品。
雙方供需兩端的契合,注定了中國—東盟在電力行業合作的巨大潛力。近日,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中電國際和越南煤炭集團電力公司在越南平順省共同投資建設的永興煤電項目開工,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能源合作的務實之舉。
正如中國電力網所報道,能源市場建立在“一帶一路”建設區域的能源基礎設施互聯的框架之下,逐步形成了能源的區域聯網,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政治和經濟格局,這將是一個意義深遠且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的長久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