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宇,孟翔峰
下頜磨牙缺失后,牙槽骨進行性吸收導致骨垂直高度降低,由于受到下牙槽神經的解剖條件限制,往往需進行較為復雜的外科程序,由于治療時間、患者費用和手術風險的增加,下頜磨牙區常規種植方案又難以實現。近年來,由于種植體表面處理和形態得到改進,短種植體也越來越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本文通過對OSSTEM TSⅢ型短種植體進行3年的回顧性研究來觀察其與常規種植體成功率的異同。
1.1 對象 2010年6月-2011年6月,76例患者在南京軍區機關醫院口腔中心接受治療。根據Griffin等[1]研究文獻將長度小于10 mm的種植體定義為短種植體,據此進行了數據收集和研究。此研究中采用的患者納入標準包括:①診斷為下頜磨牙缺失;②患者18歲以上且愿意接受種植修復;③體格檢查排除種植禁忌證,患者身體能耐受外科手術和修復程序;④缺失牙位點對頜均為自然牙,咬合關系正常。能滿足以上標準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范圍。共植入113顆OSSTEM TSⅢ型短種植體,全部種植位點位于下頜磨牙區,其中直徑4.5 mm、長度 8.5 mm 種植體 75 顆,直徑 5.0 mm、長度7.0 mm 種植體26顆,直徑5.0 mm、長度6.0 mm種植體12顆。
1.2 種植系統 韓國奧齒泰TSⅢ型種植系統。
1.3 治療流程
1.3.1 術前準備 搜集臨床資料,制取研究模型,攝取口腔數碼圖像,記錄轉移頜位關系,拍攝錐形束CT(CBCT)影像,詢問記錄病史。
1.3.2 種植外科及修復程序 術前CBCT掃描后確定種植體直徑和長度,與患者本人或家屬就治療方案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并制定治療方案后進入種植外科程序,根據微創和效果可預期的原則完成了外科程序,術后用CBCT檢查來評估種植效果:包括植入位點三維位置和安全性,并于1周后、二期手術時復查軟硬組織狀況。種植體植入3個月后進入修復程序。種植取模均用聚醚橡膠(3M ESPE德國)和托盤開孔式印模轉移桿制取了印模。修復體全部采用螺絲固位。完成修復體后試戴以檢查其被動就位情況,當發現就位滿意后以30 N的扭矩安裝到種植體上,冠部螺絲孔用樹脂充填封閉。
1.3.3 種植體周維護程序 修復完成后3個月、6個月復查,之后每年復診一次進行口腔檢查和種植牙牙周維護和宣教。
1.4 觀察方法 參照吳茴等[2]研究方法拍攝全口曲面斷層片測量計算C/I比值:即種植體肩臺上方修復部件的高度與種植體長度的比值;在全口曲面斷層片中測量計算種植體近、遠中邊緣骨高度,以種植體肩臺為基點,測量牙槽骨與種植體近遠中接觸點到種植體肩臺的距離,在肩臺上方為正值,下方為負值。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C/I比值計算平均值,近遠中牙槽骨高度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76例患者共113顆種植體,其中75個種植位點采用單冠修復,38個位點采用聯冠修復。負重后測量計算C/I比值平均值為1.25;觀察負重時間均為36個月,觀察期間內全部種植體存留,存留率為100.0%,有7顆種植體有持續骨吸收(>0.2 mm/年)而計為失敗病例,成功率為93.8%。觀察期內種植體近遠中邊緣骨高度見表1。
表1 種植體近遠中邊緣牙槽骨高度值(mm,±s)

表1 種植體近遠中邊緣牙槽骨高度值(mm,±s)
遠中邊緣骨高度術后即刻復查時間區間種植體數量近中邊緣骨高度113 0.55 ±0.08 0.59 ±1.19負重后1年 113 -0.07±1.09 -0.21±1.13負重后3年113 -0.28 ±1.18 -0.28 ±1.36
3.1 種植體周皮質骨應力 最初,短種植體被認為在生物力學方面不可靠而僅僅用于實驗。然而,Aka等[3]通過有限元分析發現種植體承受最大應力區域與種植體的長度無關,種植體直徑對成功率的影響則很明顯,提示種植方案設計中應盡量選擇直徑較大的種植體以提高成功率。Anitua等[4]研究發現后牙區短種植體支持的牙冠修復具有可預期性,具有失敗率低、并發癥少和骨喪失量小的優點。Mezzomo等[5]報告下頜骨短種植體修復在中長期具有可預期的的療效,短種植體因其長度優勢可以被用于牙槽骨高度降低的情況。本研究中所選用的種植體直徑均在4.5 mm以上,有利于提高種植修復成功率。Lum[6]研究顯示,種植體和皮質骨接觸的部分承擔了大部分的咀嚼應力,傳導至種植體根尖部的應力極少。這個研究顯示種植體頸部周圍3~5 mm的區域最易發生骨吸收。在種植體的長度和直徑一定時,增加螺紋數量和深度可以增加種植體的表面積。吳茴等[2]對植入的83顆短種植體中的38顆進行了5~10年的回顧研究,結果顯示成功率和存留率分別為94.1%和97.14%,與其他長度種植成功率無統計學差異。OSSTEM TSⅢ型短種植體螺紋設計為切割螺紋刃,氧化鋁噴砂酸蝕表面初期穩定性好,骨整合快,有利于提高種植修復成功率。本研究中113顆OSSTEM TSⅢ型短種植體3年存留率為100.0%,成功率為93.8%。
3.2 冠-種植體長度比值 不利的冠-種植體長度比值是導致許多醫生不愿意應用短種植體的主要原因之一。磨牙區牙槽骨萎縮,牙合齦距離增加,選用短種植體往往導致冠根比例過大,而自然牙修復理論認為冠根比過大會影響修復成功率。種植體良好的骨結合和周圍骨組織穩定是種植修復成功的基礎,邊緣骨水平和骨吸收量是衡量種植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2009年EAO大會認為,C/I比(冠與種植體長度比值)與種植體邊緣骨吸收無關,種植體頸部骨吸收的主要原因是細菌定植破壞生物學寬度,并且沒有證據表明C/I比值與種植體成功率或機械并發癥之間存在相關性。Blanes[7]研究發現在C/I比值大于2的病例中,種植體存留率為94.1%,存留率類似于常規種植體,C/I比值對種植體周圍骨喪失沒有影響。Birdi等[8]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即短種植體近遠中骨喪失量與增大的C/I比值沒有顯著關聯。本研究中冠根比均值1.25,3年成功率為 93.8%。
3.3 種植修復并發癥 Sun等[9]報告,57.9%的失敗發生在修復體連接之前,而且機械表面種植體和上頜種植相比,下頜種植和粗糙表面種植體有著更高的失敗率,在一段式和二段式種植程序之間,以及短種植體和標準種植體之間,失敗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Das Neves等[10]發現45.1%的種植體失敗發生于負重后,若把第一年內的失敗統計在內,則失敗率增加到63.2%。在27.2%的失敗病例中,主要原因為咬合過度負載。根據 Nedir等[11]和 Maló等[12]研究結果,影響種植治療療效的因素包括冠-種植體長度比值、種植修復體連接方式、懸臂梁長度、咬合接觸模式、種植系統類型、對頜牙弓牙列類型及磨牙等。本研究中,所有修復體均為單冠或聯冠,咬合設計均為輕咬合不接觸、重咬合輕接觸,咬合中心盡量位于種植體軸向中心,并酌情減輕或消除側方咬合接觸。
本研究提示短種植體擁有較高的短期存留率,其3年存留率與常規種植體并無差異,提示較短的種植體短期內并未增加種植失敗的風險,因此,在骨量不足的情況下,審慎的患者選擇,周密的治療方案,精確的外科操作和修復治療,合理使用短種植體可以避免復雜而有風險的外科程序、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以及縮短療程等,具有修復后患者滿意度和短期留存率高的特點,臨床應用前景良好。
[1] Griffin TJ,Cheung WS.The use of short,wide implant in posterior areas with reduced boneheight: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J Prosthet Dent,2004,92(2):119-144.
[2] 吳 茴,李健慧,邸 萍,等 .口腔短種植體長期修復效果的評估[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0,12,45(12):712-716.
[3] Aka K,Iplikiolu H.Finite element stres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hort implant usage in place of cantilever extensions in mandibular posterior edentulism[J].J Oral Rehabil,2002,29(4):350-356.
[4] Anitua E,Pias L,Orive G.Retrospective study of short and extrashort implants placed in posterior regions:influence of crown-to-implant ratio on marginal bone loss[J].ClinImplant Dent Relat Res,2015,17(1):102-107.
[5] Mezzomo LA,Miller R,Triches D,et al.Meta-analysis of single crowns supported by short(<10 mm)implants in the posterior region[J].J Clin Periodontal,2014,41(2):191-213.
[6] Lum LB.A biomechanical rationale for use of short implants[J].J Ora Implantol,1991,17(2):126-131.
[7] Blanes RJ.To what extent does the crown-implant ratio affect the survival and complications of implant-supported reconstru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0,20(Suppl 4):67-72.
[8] Birdi H,Schulte J,Kovacs A,et al.Crown-to-implant ratios of shortlength implants[J].J Oral Implantol,2010,36(6):425-433.
[9] Sun HL,Huang C,Wu YR,et al.Failure rates of short(≤10 mm)dental implan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11,26(2):816-825.
[10] Das Neves FD,Fones D,Bernardes SR,et al.Short implants—an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06,21(1):86-93.
[11] Nedir R,Bischof M,Briaux JM,et al.A 7-year life table analysi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n ITI implants with specjal emphasis on the use of short implants.results from a private practice[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4,2(2):150-157.
[12] Maló P,de Araújo NM,Rangert B.Short implants placed onestage in maxillae and mandibles: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with 1 to 9 years of follow-up[J].Clin Implant Dent Relat Res,2007,9(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