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健 王美珠 朱玙璠
摘 要:隨著全球科學科技地不斷發展創新,科學素養逐步成為評價個人發展、乃至國家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新世紀的新生代和未來科技的支柱力量,小學生群體科學素養地提高與科普教育地展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針對目前小學生群體的科普現狀,如何借助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力量,尋找合適的途徑與模式,深入小學生群體開展科普活動,發揮科普教育在個人成才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我們探究。該文將結合研究團隊先期進入蘇州地區小學群體走訪調研獲得的數據,針對交流調查所反映出的情況,就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深入小學生群體開展科普教育的可行性模式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 科普志愿者 小學生群體 科普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c)-0013-02
1 小學生科普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科普教育的現狀
通過前期對蘇州不同地區抽樣調查的小學學生、家長、老師進行整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科學活動支持度高,實際參與度少。
通過表1數據可知,86%的父母支持孩子參與科普活動,14%的父母對孩子參與科普活動持無所謂的態度,這表明絕大多數父母重視孩子的科普教育。而對小學生而言,74%的小學生每周參與科普活動的時間低于1小時,17%的小學生每周參與科普的時間為1~3 h,僅有9%的小學生每周參與科普活動的時間超過3小時,這表明小學生實際參與科普活動的時間偏少,且存在普遍性。
(2)科學興趣與參與熱情欠佳。
通過表2可知,48%的小學生喜歡參與科普實踐活動,37%不喜歡參與,15%表示無所謂,這表明不到一半的小學生對科普實踐活動感興趣。68%的小學生認為參與科普活動對自身有很大幫助,24%認為幫助不大,而8%的小學生認為毫無幫助,這表明大多數小學生能夠認識到科普活動對自身發展的幫助和意義。對于希望參與的科普活動類型,97%和92%的小學生希望參與動手實驗或戶外學習類型的體驗式學習,37%的學生希望參加圖片展示或知識講座,60%的學生希望通過觀看影片進行科普知識的學習,這表明幾乎全部的小學生希望通過動手能力使用較多的實踐類科普活動進行學習。
1.2 現階段科普教育存在且需要改善的問題
(1)家長教育的重視度。
家庭是孩子教育成才的第二課堂,父母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啟蒙老師。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基礎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父母影響與教育是孩子科普教育中尤為關鍵的一環。受當前“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等不同地區教育體制的影響,中國式家庭教育模式往往存在很多誤區。部分家長重視孩子的所謂“能力”提升,鼓勵甚至強制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以此來提高孩子的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但在強制和逼迫的情況下,小學生因抱有不情愿的態度,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逐漸下降,對探索知識的興趣也受到打擊,結果往往與父母先前期望相反。在我們的調查中,僅有48%的小學生喜歡參與學校組織的科普活動,對科普知識感興趣,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同時,近年來社會群體對文體藝術教育的盲目熱衷也使得科普科技教育備受冷落,家長盲目追求藝術考級、珠算比賽等獎項,卻忽視了科普知識和科學素養對孩子未來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生科普教育模式中,父母如何利用家庭這一溫暖、輕松、有愛的氛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興趣,鼓勵和支持他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科學引導他們掌握科普知識和提高科普素養,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2)學校平臺的利用。
毋容置疑,學校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但如今中國學校的科普教育,對于小學生這一龐大的群體而言,仍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傳統教育觀念與辦學模式制約著學校科學教育。雖然推行素質教育,但小學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以考試考綱要求內容為知識點要求學生牢記,而在科普教育和動手實踐方面投入相對較少;其次,科技活動課是我國課程教育忽視的課程。雖然教學大綱中也有涉及科技教育的內容,不少學校也開設勞技課,但據調查了解,74%的學校開設的科技活動課名存實亡;第三,科學教育投入不足。我國教學條件與實驗設備的整體投入較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小學教學設施未達標準[1]。據調查數據了解,97%的小學生希望參加動手實驗類型的科普活動,但學校能提供的資源十分有限。
(3)大學生志愿者資源的發動。
在小學生科普教育中,科普志愿者作為理論性、專業性更強的教育人員,參與教育小學生科普科技知識,幫助提高小學生科普素養,其中一部分志愿者來自大學生。大學生科普志愿者來自高校,擁有當今社會科技創新最為自由、活躍、有效的環境,在普及科技知識,開展小學生科普教育方面具備較強的專業性、知識性、針對性;大學生尚未脫離校園生活,完全走入社會,與小學生年齡差距較小,相對更容易拉近與小學生的距離;大學生志愿者為自愿無償的志愿服務群體,接受高效和祖國培養同時,有義務承擔起推動祖國青少年科學科技發展、提高未來新一代科技素養的責任。現如今,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資源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加入科普志愿者團隊,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校外因素中的首要問題。
2 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深入小學生群體開展科普教育的建議
小學科普教育是青少年科技知識學習和科學素養培養的關鍵,是豐富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其對青少年生活中科學知識了解以及技術應用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促進意義。而興趣和好奇心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影響因素,能夠引導小學生不斷探索追求,從而更有利幫助小學生學習科普知識,便于且易于科普教育的進行。所以,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深入小學生群體開展科普教育,需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結合學校、家庭、校外等多方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資源來開展科普教育,積極溝通交流,不斷調整,方可確保模式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才能為后序科普教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1 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培養需要高標準嚴要求
(1)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自身的要求。
大學生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他們充滿活力,熱情洋溢,敢于創新,各懷所長。因此,大學生參與到科普志愿者行動中,無疑是為科普志愿活動注入了新的能量。大學生志愿者應保持自身樂于奉獻,努力進取的志愿服務精神,利用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獲取的專業知識,發揮所學知識的專業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將自身特長,書本知識與親身實踐相結合,開展科普教育宣傳的活動,承擔起推廣科普知識,回饋母校社會的責任。
(2)大學生科普志愿者人員培訓的要求。
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雖然具備科學知識的專業性和與小學生溝通交流的親和力,但在進行實際科普教育過程中,如何將自身所學的理論內容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實用性知識,成為大學生志愿者進行科普教育的重點。這一轉化應由專業的科普教育老師或經驗豐富的科普教育志愿者進行統一培訓,保證科普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有了更為科學和專業的指導,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教育才可以更順利地進行[3]。
(3)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管理的要求。
大學生科普志愿者作為科普志愿者中一個特殊且重要的群體和成員,雖然隸屬于各學校的團委,但在管理上應統一由科普基地或科普中心的老師負責,在科普教育工作中進行指導,在思想教育方面進行引導。在發展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隊伍的同時,也應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章程、管理制度、獎懲制度等明文規定,切實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隊伍的管理落到實處,從而能夠進一步充分調動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積極性[2]。
2.2 小學生所在學校、大學生所在高校的緊密配合尤為重要
(1)依托學校,提供教學場所。
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應充分理解大學生身份,把握大學生在校優勢,利用身邊校園資源,充分調動可用設施設備,針對小學科普科技科學資源不足的情況,面向小學生開展科普活動。大學生科普志愿者作為溝通協調者,在大學與小學間建立橋梁,利用大學重點實驗室、實踐基地等科研設施和教學場所,為小學生科普教育提供更尖端的教學場所,創造更舒適更科學更有利的科普學習環境。
(2)立足實際,開展科普活動。
大學資源豐富多樣,而大學生日常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應運用自己在大學生活中鍛煉的組織能力和充實的活動經歷,化理論變為現實,親身實踐體驗,可組織開展高校名師科普講座和交流、大學學生社團科普宣傳、科研成果專題科普影視展映等活動,開拓小學生視野,并可以以此為媒介,提高小學生科普學習興趣。
2.3 社會其他資源的鼎力支撐確保科普教育的開展
(1)家庭課堂充分利用。
孩子從出生到成人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度過的,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而持久的。家庭是科普教育的第二課堂,有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據調查數據了解,86%的父母支持孩子參與科普活動。因此,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更具目的性、計劃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加強父母對孩子科普教育的支持和推動力度,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應使父母家長明確小學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孩子科普知識的學習和教育,并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各類科普活動。
(2)科技場館提供支持。
科普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也需要校外科學科技機構協同配合,共同努力。科技場館作為社會教育場所,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它將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巧妙地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出來,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時,其針對小學生開辦的科普教育活動更富有趣味性和多樣性,能充分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創建以科技場館為中心的校外科普實踐基地,在校內課堂與校外科技場館間搭建交流的橋梁,幫助實現“校”“館”合作戰略是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應當努力的方向。
2.4 科普課程的設置需要嚴格把關
(1)貼合小學生群體現階段整體要求。
在對小學生希望參與的科普活動類型的調查中,97%和92%的小學生希望參與動手實驗或戶外學習參觀,37%的學生希望參加圖片展示或知識講座,60%的學生希望播放影片,這表明幾乎全部的小學生對動手和實踐的科普活動類型感興趣。因此在科普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應符合小學生群體現階段需求,盡可能滿足孩子們對科普知識學習的需要,增加動手實驗和戶外拓展參觀等實踐課程的比重,提高小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體現小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
由于小學課程學習年齡跨度較大,小學生科普教育程度層次也不同,在開設科普課程時應考慮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使科普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比如,對低年級同學主要開設觀賞實驗、圖片展示等課程,對高年級同學可組織影片播放,戶外場館參觀等活動。
(3)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貼合日常所需。
小學生獲取日常生活常識和科普知識的信息渠道有限,對常見的自然現象、科學規律缺乏足夠的了解。針對這一情況,以生活常識和實際生活案例為切入點開展小學科普知識教育活動,培養小學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保障小學生的人身安全,提高學生對生活常識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文倩.從學校層面上談對我國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網友世界,2012(14):31-32.
[2] 鐘霞軍,江海燕,談遠鋒,等.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之我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2):183-184,188.
[3] 黃郁健.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進社區可行性途徑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2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