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亞
引言
人們說話時從使用某一方言轉而使用另一方言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這種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轉換就是語碼轉換,它既是一種非常活躍的社會語言學現象,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是語言接觸的結果。1972年,Gumperz認為會話語碼轉換是熟練使用雙語或多語的人對語言的創造性使用。大多數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是通過尋求社會因素,(如種族、性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等)與語碼轉換在宏觀層面上的關系來探討語碼轉換背后的動機,探討語言選擇如何反映權利和不平等。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們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專業知識背景各不相同,語碼轉換非常普遍。大學生在普通話、外語、方言之間的語碼轉換,其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本文以這些已有的研究為基礎,從語碼轉換和社會因素之間的宏觀關系層面,運用會話含義理論探索大學生語碼轉化現象的原因,以加深我們對語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
一、語碼與語碼轉換
語碼指人們用以進行交際的符號系統,可以是一種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方言或其他語言變體,甚至可以指一種語體,如正式語體或非正式語體。在社會語言學領域,我們把語言或者語言的任何一種變體定義為“語碼”。廣義的“語碼”在社會語言學中指兩人或更多人之間借以交際的任何語言系統。
語碼轉換是指,在交際對話或書面語語篇中,在句內或句際間出現的由一種語碼轉向另一種語碼的現象,既可以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也可以是從同一種語言的一種變體到另一種變體的轉換,還可以是從一種語體到另一種語體的轉換。語碼轉換作為談話策略之一,可以用來顯示身份、表現語言特點、改善人際關系和談話氣氛等。
二、會話原則與會話含義
Grice認為,人們在談話中總有一個共同接受的談話目的。在談話的各個階段,也可以有各個階段的談話目的,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雙方都應該遵守一定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Grice認為合作原則包含四大準則,即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所說的話應包含當前交談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證據的話;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說話要上下文關聯;方式準則(manner maxim):避免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避免歧義,語言簡練,井井有條。它是使一次交談能有效進行下去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在交際中就一定要恪守這些準則,有時出于某種目的或某種需要,人們會有意或無意地違反這些準則,這時聽話人就要根據當時的語境,推斷他違反合作原則的隱含意義。Grice把這種在言語交際中使用的隱含意義稱作“會話含義”。
三、會話含義理論與大學生語碼轉化現象
1.違反量的原則引起的語碼轉化。違反量的原則即會話中故意提供不足的信息,或者提供多余或額外信息,比如:
A:“你好,你就是剛來報到的同學吧。”(普通話)
B:“是,我剛(gàng)來。西安的天氣還(hái)真(zhèn)熱呀”(天津方言)
A:“你是天津(tiàn jin)人吧。我(wó)家也在天津(tiàn jin)。如果有困難就告訴我,別客氣。”(天津方言)
從兩個大學生的對話中可以看出,A同學迎接新生B同學,并用普通話向他問好,而B在回答時卻提供了比要求的更多的信息,“西安天氣真熱呀!”,這便違反了量的原則。而且談話過程中使用了天津方言,但就是由于這句話,A同學聽出了B應該與自己是老鄉,語碼轉換就很自然的發生了。
2.違反質的原則引起的語碼轉化。質的原則是指,不要說不真實的、缺乏證據的話。而違反質的原則指說假話,或者荒唐的話,比如:
A:如果你是里面的Princess,你會怎么辦?
B:我啊,我,反正我不會那么barbaric,不會那么去看自己所愛的人被老虎tore to pieces。
對話中兩者所提到的內容都是電影中的場景,會話里涉及到不真實的,虛構的事件和情景,會話違反了質的原則。在會話中,雙方從漢語轉換為電影中的英語。他們的語碼轉換便是對話者為了保留電影中原有的信息與風格,為了說起來自然流暢,聽起來清晰明白、原汁原味,省去翻譯之苦所產生的。
3.違反關聯原則所引起的語碼轉化。關聯原則是指說話要上下文關聯。違反關聯原則則是說與上下文無關的話語。
4.違反方式原則引起的語碼轉化。方式原則是指避免晦澀難懂的表達,避免歧義。而違反方式原則是指故意使用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或者歧義冗長的表達。
總之,本文從會話含義角度探討了大學生語碼轉換的原因,交際者進行語碼轉換并不是盲目的,是由眾多的交際驅動力暗中操縱的。但是,本文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語料的數量還較欠缺,調查對象應更豐富,因此做出的結論難免欠普遍性和適應性,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描述和解釋階段。以后的研究可以調查雙語社會由于語碼轉換而引起的歷時性變化,比如第一語言損耗和語言更替現象,以及如何運用語碼轉換理論,將宏觀的社會現實同微觀的課堂交際聯系來,以優化課堂學習環境,提高學習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蓉暉.社會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版社,2005.
[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