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萍
摘 要: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方便人們對空間認識的一種重要載體,具有形象直觀、簡明生動、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的特點。充分利用地圖,化抽象為形象,學生更容易牢固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地理課堂教學才會更具實效。
關鍵詞:七年級;地圖教學;策略
巴朗斯基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永遠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钡拇_,地圖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方便人們對空間認識的一種重要載體,具有形象直觀、簡明生動、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的特點。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過程,受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所影響。通過地圖、圖片等形式,化抽象為形象,能促使學生形成更有效的地理觀念,進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識。比如地理名稱、景觀等地理事實材料,在地圖上一目了然,相比語言描述更直觀生動。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開展地圖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的地圖教學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現(xiàn)整理成文,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熟識常用的地圖語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地圖語言是地圖作為信息傳輸不可缺少的媒介,是閱讀地圖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有效開展地圖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在地圖教學中會反復使用。通常我們把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叫地圖的語言或地圖的三要素。我們在學習地圖上的各種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時,要正確運用地理語言,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空間概念,養(yǎng)成用“東、南、西、北”等方位術語的習慣。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的縮小程度,用來表達地區(qū)范圍的大小、圖幅的大小和表示內容的詳略等不同情況,為學生架起一道地理學習和實際生活應用的橋梁,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意義,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地圖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圖例,它是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用圖者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對地圖符號的識別認識制圖對象。注記則是地圖上的文字說明,其實質是加強地圖語言的傳輸效果,完成地圖信息的傳遞。
當然,地圖不是地球的機械縮小,由于地圖空間有限,在表現(xiàn)地球表面的現(xiàn)象時,一方面要按照一定比例尺縮小,另一方面也要對地表現(xiàn)象進行選擇或綜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質的特征,顯示與主題相關的地理現(xiàn)象。如“中國人口的分布圖”,突出了我國人口地理分布的特點,我們只要帶領學生熟悉圖中各種顏色代表的人口密度,然后讓學生從整幅圖上去觀察東、西部人口密度的差異,不難得出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東密西疏的特點?!爸袊姓^(qū)劃圖”,對應課標為“概述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qū)域,了解中華民族生存的空間”,既要求學生掌握省級行政區(qū)劃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還要求學生掌握其位置和輪廓,能從圖中讀出我國的鄰國和面臨的海域。因此在學習時,我們要突出方向教學,明確各省級行政區(qū)劃的相對位置。
二、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事半功倍,信手拈來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羅家倫說過:“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闭n程標準則這樣表述“促使學生具有綜合觀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綜合運用知識的方法、具有綜合認識問題的能力。”兩者都談到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梢?,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所在。地圖教學方法一般分為:看圖、讀圖、說圖、用圖等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驟,看地圖語言,讀地圖類型,說地圖要素及趨勢,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以上方法和步驟我們一般能夠確定某地空間位置,分析空間分布及空間聯(lián)系,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讀圖要注意先后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xiàn)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對一些難度較大且反映主干知識的地圖,如中國行政區(qū)劃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東西半球圖等還要進行專題訓練,促使學生熟練掌握,信手拈來。
如在“中國的地形”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如下:
1.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褐色越深的地方,海拔越高,褐色越淺的地方,海拔越低;綠色越深的地方,海拔越低,綠色越淺的地方,海拔越高。
2.我國的地形復雜多樣,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基本地形類型。
3.我國的地勢特點: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分布。
4.一系列山脈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我國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我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
5.我國的地形單元主要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6.我國第一階梯的地形主要是高原,第二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第三階梯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三、促進有效的圖文轉換——濃妝淡抹,相得益彰
目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在編寫上圖文并茂,表現(xiàn)形式生動、有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可讀性,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對教材“應圖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夠有效輔助文字敘述的圖片、圖表、地圖等”的要求。就七年級教材來講,有143幅地圖。地圖把眾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縮影在一起,能使學生一目了然。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字部分內容掌握起來比較容易,因為在書本上能直接畫出答案,只要記記背背就行,而對于地圖,看看似乎都懂,用起來卻有困難,文本和地圖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互不相干。因此,加強圖文聯(lián)系、促進圖文轉換尤為重要,培養(yǎng)學生把教材中抽象的文本知識與形象的地圖聯(lián)系起來,能將圖熟練地用文字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的地理知識落實到圖上并按照一定的空間方位儲存在頭腦中,以后只要提到某一方面的地理事實,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xiàn)出地圖表象,進而迅速且較為準確地表達出來。充分利用地圖教學,進行“文”“圖”轉換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地理空間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學生準確地記憶地理事物,進而提高學生的空間形象思維能力,達到濃妝淡抹相得益彰的效果。
如學習我國行政區(qū)劃時,我把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對照教材“中國行政區(qū)劃圖”,自由記憶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輪廓。第二組,根據教材提示將全國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內陸地區(qū),要求學生結合地圖,按空間方位記憶每個地區(qū)的省級行政區(qū)名稱、輪廓。第三組,采用形象記憶和特殊記憶方法,如將青??醋鲆恢煌米?,把甘肅看做一根筒骨,由學生自由想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最后檢測:在一定時間內,一次性不重復不遺漏地指圖說出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分布。結果是第三組遙遙領先,得分率最高,能說出大部分省區(qū)的名稱,指出有典型特征的省區(qū)輪廓,第二組能較好地說出省區(qū)名稱,但對輪廓的熟識程度相對較差,第三組遺忘率最高,效果最差,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將名稱和輪廓完整地對應起來。由此可見,充分利用地圖,經過一番有意識地系統(tǒng)加工,用一個空間結構把相關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記憶效果會明顯提高。
四、疊加必要的關聯(lián)地圖——曲徑通幽,花木盡現(xiàn)
歷史與社會不是單純的描述性學科,它是建立在對各種知識綜合的基礎上,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有意識地把相關地圖疊加使用,指導學生在使用同一區(qū)域地圖時能把本區(qū)域的相關知識都串聯(lián)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自覺疊加用圖、利用所學知識有效分析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事物的習慣。如要探究“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相近,但冬季平均氣溫高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我們需要綜合運用中國地形圖和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及季風的活動圖。此外,認識各種地理事物時,往往不是單獨呈現(xiàn)的,讀圖時要注意挖掘地圖信息。如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明確呈現(xiàn)了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輪廓和行政中心。從這幅圖上,我們還可以找出我國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以及我國的海域,從圖上標注的經緯度,我們還可以判斷我國位于北半球、東半球。通過這樣的鍛煉,可以不斷深化學生對地圖的認識,減輕學生的負擔,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進一步得到提高,從而實現(xiàn)曲徑通幽花木盡現(xiàn)的目的。
第五單元著眼于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概述中國地理的總體特征,說明各地在自然環(huán)境和發(fā)展程度上的差異,并表達區(qū)域聯(lián)系的意義。自然環(huán)境一般可以從地形、氣候、河流與資源等角度來把握,在七下教材第五單元依次展示了中國地形圖、中國的氣候類型、中國主要的河流與湖泊。在后面典型區(qū)域的學習中經常會用到這些地圖。如“秦嶺—淮河分南北”的學習中,教材第22頁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對照圖5-13和圖5-18,說一說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實際上就是對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這兩幅圖的運用;如教材第15頁“對照圖5-6,看看哪些省級行政區(qū)位于非季風區(qū)”實際上是中國行政區(qū)劃圖的運用;又如要真正理解“富庶的四川盆地”中“富庶”的含義則要從四川盆地的地形、氣候、資源來探究其富庶的原因。
總之,在學習地理時,我們要把地圖與教材文本知識有機結合,熟識常用的地圖語言,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促進有效的圖文轉換,聯(lián)系閱讀地圖,善于從地圖中挖掘地理知識,探索地理規(guī)律,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圖,文字和圖像有機結合,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只要我們不斷堅持,相信我們的教學會更具實效。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