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路萍
在新課標指引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再被強調。傳統的課堂模式,不僅讓學生學得被動,也很難讓學生的學識更為廣博。所以,一時間,先學后教、學案導學之類的教學模式,受到了追捧,甚至有些學校因此而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在此實驗基礎上還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這已然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翻轉。
然而,筆者也同意某些教育專家的意見,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際,我們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更大程度上的“翻轉課堂”。
一、對翻轉課堂的理解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就是“學習知識在課外,內化知識在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將傳授知識的過程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由學生在課外完成,而知識的內化在課堂中通過同學的協助和老師的幫助來完成。
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在國內最早是在數理化學科的運用比較多。因為理科更注重知識層面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在課前對知識進行了學習,在課堂上再通過練習對知識進行內化,效果更為明顯。
在準備進行語文學科的翻轉課堂的嘗試中,筆者特別選擇了文言文作為嘗試的文體。相對而言,初中文言文教學更需要注重文言知識的掌握與積累。
二、《黔之驢》翻轉課堂的實踐
整個一學年,筆者都將文言文作為翻轉課堂嘗試的文體,發現收效明顯。接下來就以《黔之驢》的教學為例來談一談。
在教學本課前,筆者先通過北京四中網校平臺,向學生發布課前自學任務,需要學生了解柳宗元、本文的文體(寓言)的特點;同時筆者從四中的資源庫中選取了比較經典的泛讀,讓學生在聽的同時,注意正音,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筆者還錄制了一段視頻,利用錄屏軟件,將一個PPT錄制成視頻,開頭以柳宗元《三戒》中的其他兩篇文言文的故事引入,同時在PPT課件中,教師出示每一段應重點掌握的詞語、句式及其他文言現象,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最后,教師將答案給出,請學生自己去核對。這樣,學生基本完成了課標中對文言文教學要求的“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
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利用網絡學習后,還沒有弄懂的知識點,小組內同學互相協助解答疑問。每個小組將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由全班討論解決。同時,為了檢驗學生自學的效果,筆者會進行當堂測試,學生當堂答卷,當堂互批試卷,有時還會設置一些搶答環節,得分高的小組加分就多。有檢測,有加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受到激勵,扎實地掌握了知識。
課堂除了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檢測,語文學科還有和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科的要求之下,我們需要對文本進行進一步的解讀。所以,在課堂的提升上,筆者又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結合文中對虎和驢的描寫的詞句,分析它們的形象;作者通過這兩個形象的創設,是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知人論世,從虎驢之爭看柳宗元的生平,體會作者的無奈與期望。學生在課前有了充分的學習,利用網絡平臺搜集了很多材料,課堂討論熱烈,內容充實,亮點很多。
三、實踐后的反思
翻轉課堂的嘗試,讓有些平常不太敢開口的學生,借助于翻轉課堂,敢于和老師在網絡平臺上展開對話,當他們的個性問題在課前就得到解決之后,課堂上他們也變得更加自信了。再有一些上課接受能力弱、聽課效率不高的孩子,通過網絡平臺提供的視頻,反復播放,重復學習,便對知識點有了更好的把握,課堂的參與度也在增強。
一學年的實踐,讓筆者感受到,借助于網絡平臺的翻轉課堂讓教學變得更加便捷、靈活、個性化,它還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個體的成就感,重新喚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樂趣。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