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波
目前的中小學生中,留守兒童的群體有逐年增長趨勢。留守兒童在很多地方表現出與一般兒童不同的特點:學校怠惰,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曠課、逃學行為,拖欠、照抄作業,有的甚至請人代做作業等現象層出不窮;生活上疏懶,缺乏規律性,大部分嗜好吸煙、酗酒、賭博,沉迷網絡游戲,終日過著“煩躁而抑郁,單調卻緊張”的生活;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自卑、孤僻自私、偏激、冷漠、嫉妒。近年來,留守兒童由于病態的行為和扭曲的心理而導致行為與心理的失誤,打架斗毆,小偷小摸屢見不鮮,犯罪現象也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與發展,甚至釀成了許多家庭悲劇,嚴重危害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家庭問題,更是一個值得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也已經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重要課題。因此,加強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究與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勢在必行。那么,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密切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筆者認為可以下三方面著眼:
一、關注留守兒童生活
現在普遍現象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后,其子女一般委托給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人照顧,更有甚者,極少數父母在學校周邊租賃一間房子作為孩子臨時的家,根本無人監護。這樣,留守兒童的生活規律、質量得不到保障。
為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在社區或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或留守兒童活動中心”,聘請有經驗的生活老師,科學、合理地安排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享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并科學指導,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們盡快達到自立。“留守兒童之家”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添置諸如電話、電視、VCD、音響、象棋、撲克等必要的設備設施,讓他們業余有所玩,有所樂。讓每位留守兒童每周至少與父母通一次電話,與父母交流溝通,匯報學習、生活、思想情況,跟父母經常保持密切聯系,避免因時空距離造成疏遠父母,從而導致親情的缺失。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
留守兒童的學業大多成績平平,學困生比比皆是,優異者鳳毛麟角。為了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跟上大部隊,不落伍,任課教師在他們身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學時要精心設計,采取喜聞樂見的方式,始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老師要牢記使命,通過調查了解,弄清留守兒童中不良的行為品質,然后對癥下藥,制訂出科學有效的策略,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再次,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老師經常深入留守兒童學習之中,了解他們學習的困難,并適時給以幫助,讓困難及時得到解決,不讓他們吃知識的夾生飯。
三、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因學習上的壓力,人際交往的焦慮和失敗、挫折、逆境三方面帶來失望、壓抑、自責、沮喪、過敏、憂郁、苦悶和恐怖等緊張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而導致同學、老師相處不愉快,關系緊張,不能與同學、朋友和睦相處。在學習、生活中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失敗,不能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所以,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障礙的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通過成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老師,通過團體輔導或個別咨詢,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和壓力。
總之,學校、家庭、社會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讓他們以高雅的生活情趣,堅定人生信念,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快樂、和諧地發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