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賢
摘 要: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盲目的跟風現象,不僅不能將課改成功地進行下去,而且會影響課改的效果,此時老師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清醒認識本校的實際情況,不可盲目照搬別人的東西,應該結合本校特點進行改進,尋找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課改;跟風;建議
新課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在課改的浪潮下,諸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徐州市的“學進去講出來”教學模式等可以說是紛至沓來,真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據我的觀察,如今新課改至少在我們老師的操作層面上變了味,撇開一些假象,我們老師的教學行為與過去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換湯不換藥的,這種盲目的跟風現象不僅讓我想起了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出自《莊子·秋水》,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優美與瀟灑,外地人很贊賞和羨慕。燕國壽陵一個少年,特別迷戀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竟專門到邯鄲學習,他非常用心觀摩、效仿、練習,結果,他沒學會他們走路的姿態,連自己的也全忘了。
故事二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大致的意思是橘樹在淮南生長結出的果實又大又甜,但是把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結出的果實又小又澀,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這兩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當前我們課改中盲目跟風現象的不足之處,老師不能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實際狀況,盲目地出去學習,照搬別人的模式,導致的結果是邯鄲學步,沒有學會別人的美好東西,反而把自己的風格也丟掉了。別人家的課改模式一味地照搬,不從自己學校的“水土環境”現狀出發,脫離實際,強行使用某種教學模式,也難免會出現“橘生淮北則為枳”。
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課改的理念,使新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前教育,教師和學生能真正從中受益,筆者總結了如下幾點建議:
一、教師不可簡單地模仿而失去了自己的創造性
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我們不光要借鑒別人的方法,還要從自己學校的現狀出發,綜合考慮教師的自身素質、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條件以及周圍環境等等。只有靈活地掌握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教學模式,才能換來課堂上的高效率,才能為學生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否則就像邯鄲學步那樣,不但學不會東西,而且還把自己原有的東西也丟掉了。
二、教師要自我喚醒,自主接受新的教學理念
課堂改革的基本任務:一是改革舊的教學觀念;二是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這就要求教師自我喚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新課改形勢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路人,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要求教師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在對待教學關系上,強調幫助、引導;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關系上,強調合作。
三、尊重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自主意識的覺醒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從陳舊的、被動的、接受式的、封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發現、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與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自學探究、合作交流和規劃人生的能力;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樂于贊賞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得到了覺醒。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機制,跟上課改要求
新課改實施后,我們必須重建一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體系。
首先,在評價主體上,我們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信息多元化,重視自評、互評的作用。即加強學生、教師的自評和互評,應該是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使評價信息來源更加豐富,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真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其次,在評價方法上,應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尤其重視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以質性評價主導量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既要有總結性評價,也要有過程性評價;既要有定量評價,也要有定性評價;既要有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也要有觀察、面談、作品展覽等評價。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只要我們教師善于引導、觀察和發現,充分利用學生的閃光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這句諺語很好地闡釋了一些學校的不足,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光光是簡單的模仿,需要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不斷地探索、研究、實驗、創新。在課改過程中,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兢兢業業,勇于創新,課改之路一定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越走越輝煌。愿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中樂于創新,科學改革,盡享教學成功的快樂。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