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摘 要:生態安全在國家安全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一個堅實基礎。中學地理教學對于開展生態安全教育,有很強的功能性。分析了生態安全教育的特點及中學地理教學開展生態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生態安全教育;中學地理教學;主要途徑
生態安全在國家安全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是社會將來的主人公,中學生的環境行為將決定以后一個時代的發展及生存。因此,對中學生開展生態安全教育,是教育者應當重視的一個主要方面。
一、生態安全的主要概述
1.生態安全的基本含義
生態安全,指的是生態系統的主要結構是否遭到破壞,其內在的生態功能是否受到了損害。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務數量或者質量出現問題,就說明該生態系統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脅,處于一種不安全的狀態。所以,生態安全一般包含雙層含義:(1)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內部結構是否遭到破壞;(2)生態系統提供給人類的服務是否能滿足人類具體的生存需要。生態系統問題是全球性發展問題,各種各樣的生態危機,是歷史發展和積淀的結果。生態系統出現危機,既有社會發展不足的因素,也有發展過快的原因。社會發展不足,人們就會破壞生態資源,去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過快,人們更看重經濟利益,沒有深刻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2.生態安全的主要特點
(1)生態破壞不可逆性。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壞,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生態安全具有全球性。當前,世界處于全球一體化時代,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一樣,也具有跨國界性質。(3)生態恢復具有長期性。生態環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施加影響,這種影響就會長期作用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生態環境一旦出現問題,要想解決就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整個恢復過程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主要特點。
二、中學地理教學開展生態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徑
1.結合教材內容及生活實際進行生態安全教育
中學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觀念。教師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觀念。比如,在講解自然資源保護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認識到自然資源的匱乏會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在授課時聯系生活實際,讓教學更加具有廣泛性和針
對性。
某中學地理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生態災害的危害性及具體解決措施時,以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國淮河水污染為例,讓學生在學習時更有代入感。該教師還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為具體事例,分析海嘯發生的具體原因,帶來的嚴重危害,如何進行防災及建立有效的災害預警系統。教師就這些問題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清楚明白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強生態安全意識。
2.牢固樹立生態安全的教育觀念
生態安全教育觀念的樹立是開展生態安全教育的根本條件,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貫穿生態安全教育觀,將其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生態安全綜合素養和較強的生態責任感,在教學活動中挖掘出生態安全教育的素材內容,通過親自授課來達成生態安全教育的目標。中學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新型的生態安全教育觀念。
3.開展自主學習,加強學生對生態安全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自主學習,去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課堂內容的深化理解。還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對所在地區的實際環境做深入調查,看看當地有沒有出現生態安全危機,如果出現生態安全問題,具體的表現是什么。這樣,學生在自己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更能明白生態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學地理教學開展生態安全教育,是符合當前社會變革和教育模式發展的,生態安全問題現在不僅是中國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地理教師要讓學生深刻明白生態安全的重要性,這樣,學生才會深刻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才會在生活中做到保護環境,對他們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蘇翠柳.地理教學中學生環境保護教育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3(01).
[2]胡繼中.中學地理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芻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0(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