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君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礎,和學生談話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運用。常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用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教師的友誼而感到溫暖,受到鼓舞,否則學生會從教師的語言和非語言信號中尋求拒絕和敵對信號,使得談話失敗。如何運用語言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幾個
問題:
一、實事求是,不夸大不縮小
在與學生談話時,要以運用報道性語言為主,輔之以推理性和判斷性語言,這樣可以使學生有實事求是之感,因為這樣的話不是去指責、批判,而是讓學生根據事實來評判自己,這樣做,學生就能做出自制的反應,并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對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負責。如果談話中,教師隨心所欲地把責任加到學生身上,就會使學生產生委屈、疑惑和恐懼,學生認為自己的人格被貶低了,師生之間就缺少了共同的基礎,談話效果自然不會好。
二、善于運用“釋義技術”
為了防止和消除師生談話時出現的分歧,教師要善于運用“釋義技術”,向學生講明自己某些話的含義,提高學生對自己語言的可接受性,使其正確理解,這樣也可以傳達教師積極的情感和興趣,提高和學生談話的效果,使師生關系更加密切。
三、非語言的表達方式
師生談話時,教師的談話語調、面部表情、動作姿態、儀表態度都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運用好這些非語言的表達,使學生感到教師親切并受到鼓舞。
四、使語言既有啟發性又有鼓勵性
教師和學生談話時,可以提出引發思考的問題,激勵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要以鼓勵表揚為主,在肯定學生優點的基礎上,批評其不足,調動他們自我完善的想法。在批評缺點錯誤時,切忌不顧學生自尊心的單純指責,更不能諷刺挖苦,要做到語言有分寸。教師的語言美,可以使學生隨時感受到教師的愛,從而增強自信心。師生談心事時,教師還要使自己的語言具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充滿幽默和風趣,具有趣味性,使談心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五、調整談話方式
教學中,教師要變枯燥為有趣、變復雜為簡單、變困難為容易、變抽象為形象、變難懂為易懂,以及變凌亂為條理、變死板為活潑,提高教學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王鳳霞.中學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