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嘉
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必然重視各個細節,通過對細節新穎有趣的設計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又串聯起一堂課的各個環節,使整堂課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呈現出嶄新的面貌。2014年底我參加了深圳市光明新區“光明杯”初中賽課,經過初賽、復賽和決賽,我獲得了初中組歷史課第一名。我在前期的準備和聽課中,延續了自己一貫看重細節的風格,也看到其他老師對細節的重視和精心雕琢。所以盡管老師都在陌生的班級執教同一課——七年級上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但是各種形式多姿多彩的細節卻使相同的課被上出了不同的味道,節節精彩課課新穎。縱觀參賽老師的課例和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如下幾個方面的細節處理好了,課就能上得生動有趣,精彩紛呈。
一、精心設計導入
一節新課想要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設計一個別出心裁的導入環節。因為是在一個陌生的班級上課,所以為了盡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位參賽老師都在導入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有的老師從張騫這個人物入手,有的老師從“南海一號”沉船講起,還有的老師則為大家放了一段關于絲綢之路的小視頻。上述老師的做法都是非常實用的導入方法,或人物、或故事、或影片、或材料分析、或學生表演,都能起到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課的效果。而我本人也非常重視導入的設計,根據授課內容、學生興趣和已有知識、時事熱點等設計新穎有趣的導入。這次比賽導入我選擇了“漢字聽寫大賽”的形式,讓學生聽寫四個國家的名字。因為暑假時大多數學生都看過中央電視臺熱播的“漢字聽寫大賽”,所以一聽老師要求他們拿出紙筆聽寫都很感興趣。可是當老師念出“烏孫、于闐、大宛、大月氏”這四個國名時,大多數學生都懵了,這是哪四個國家?怎么從來沒有聽說過。當他們疑惑時,導入的目的就達到了,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等著老師給出解釋。原來這四個已經消失的國家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域,那西域在哪里?西域和漢是什么關系?漢和西域乃至更遠的西方有什么樣的交往?精心設計的導入帶給學生的一個個疑問驅使他們認真閱讀,仔細聆聽,積極思考,順利進入新課環節。
二、注重貼近學生生活和已有知識
歷史年代越久遠,學生越陌生。如何使已經流逝的歷史能被學生準確地理解,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展示各種豐富的歷史古跡、古物,讓學生直觀地觸摸到歷史的蹤跡。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時,我為學生播放了紀錄片《消失的軍團》。從氣勢恢宏的秦始皇兵馬俑軍陣當中,學生感受到了秦朝軍隊所向披靡一統天下的霸氣。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時事熱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等加深對歷史史實的理解。比如,在本節比賽課的設計上,有一位老師在授課最后將本課重點內容編成歌詞配合神曲《小蘋果》的調子,全班齊唱。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用通俗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回顧了本課的重難點。在本次比賽中我也設計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環節。在講授“西域都護”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一個“美國小朋友來信”的環節,配合PPT的圖片通過這個虛擬的人物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很容易就在本課找到了新疆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證據——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合理高效選取視頻,設計活動
歷史課選取合適的視頻可以讓遙遠消失的過去直觀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而精心設計的小組活動更可以讓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本課的比賽中,有老師設計了小品,安排兩位學生演繹了來往于絲綢之路的商人,從他們的對話和活動中讓學生了解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互相傳遞的商品,十分有趣和新穎。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我選取了紀錄片《新絲綢之路》的片頭,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短片雖然只有不到兩分鐘,學生卻看到了絲綢之路上的各種自然景觀:沙漠、戈壁、河流、草叢、高山,看到了交通工具:駱駝和馬匹,了解了絲綢之路路程的復雜和艱辛,也通過片中出現的絲綢和佛像明白了絲綢之路在東西方之間傳遞的正是商品和文化。小小一個短片既是高度概括,又是知識要點間的過渡和連接,有時候也是對課本的補充和延伸。合理適當地選取和運用視頻可以為一堂課起到畫龍點睛和增色的作用。
四、課堂延伸科學有效
新課程改革后的課例一般在新課上完小結之前會有一個課堂延伸的環節,這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設問中對知識間的聯系有更深入的比較和思考,有助于建構起正確的歷史框架,形成科學的歷史思維。譬如,鄭成功收復臺灣一課,很多老師會延伸到祖國統一問題,工業革命會延伸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清朝閉關鎖國會聯想到改革開放等。但是有些老師不顧學生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延伸內容過于拔高,難度加深,問題雖然設計得很巧妙,卻讓學生不知所以,以致失去了啟發思考的意義,而老師也往往在自問自答中結束這一環節。在準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時候,關于這個環節我也思考了很多,參考了很多,最后利用比賽前兩天在廣東召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國際論壇的新聞設計了一個“新聞1+1”的活動,讓學生擔當嘉賓,就“廣東能夠爭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排頭兵有什么歷史淵源嗎?”和“你認為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可以在哪些方面實現交流與合作呢?”兩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因為剛學了海上絲綢之路,而且我還讓學生根據書本上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字路線在地圖上描繪,所以第一個問題對學生來說簡單之極。對于第二個問題,我拋出了很多關于這次論壇合作的新聞。在新聞的啟發下,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各個小組討論熱烈,有提到旅游業的(一些孩子曾經前往絲綢之路沿線一些國家旅游),有提到文化教育的(有孩子的表哥在新加坡留學),還有的孩子家長就在東南亞開廠自然想到貿易的,七嘴八舌好不熱鬧。討論發言結束后老師總結了學生的意見,并歸納為“經濟”和“文化”兩大類,結合前面關于“絲綢之路開通意義”的所學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交流促進發展,交流實現共贏”,使學生對史實的認識從了解歷史的層次提高到以史為鑒的高度,實現了科學有效的課堂延伸。
細節決定成敗,一堂優秀的歷史課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要借助一個個的教學細節來完成。而對于我來說,比賽雖已結束,對優質課的探索還在進行中。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