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玲
隨著先學后教模式的廣泛開展,小組的建設日趨成熟,甚至教師也對先學后教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并開始得心應手,于是“能否通過學生的手提高先學后教的效率?”“能否試試讓學生走上講臺?”“能否通過某種手段促進小組間的合作和挑戰?”這些念頭開始在教學中萌生,并開始敢于在班級中小試牛刀,有時嘗到甜頭,便會開心上幾天,有時失敗,雖失望,卻又開始探索其他的辦法,開始大膽地去嘗試一種種想法。
所有的“第一次”總是新鮮、刺激有時又充滿坎坷,正印證了那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次次的成功也總是經歷許多的波折,就像作家寫作音樂家譜曲那樣,往往是改了又改,終于也有了些自我還算滿意的,實踐中也算蠻有效率的成果,先拿本小組內部的改革來講吧。
小組在最開始組建時,按照成員的水平高低分成A、B、C三個等級,而三個等級中A等級因為語基較好,所以,很多任務都交代給A等級的同學來完成,總不放心B去做,結果發現,A因為忙于幫助、輔導B、C,學習時間減少,直接導致成績下降,而且因為管理和幫助的同學太多,導致檢查、輔導得不夠全面,因此A等級的學生學習出現消極的狀態,于是再三斟酌之后,便改變了思路,把C等級的同學交給B等級的同學來管理,而A等級的同學只需管理幫助好B即可,這樣分工明確后,A等級的責任減輕了,學習時間也多了出來,便開始有了學習的動力,而B等級的同學因為得到了管理的權利,變得自信了,問的問題也少了,又因為要監督檢查C等級的同學,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管理他人的人,自然會更自覺去學習,比之前依賴于A同學的效率高了很多。
為了能維持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班級中不時地進行比賽獎勵機制,比誰更有責任心,比誰管理能力更強,比誰更有自我管理意識,并對在組織、管理、輔導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鼓勵和獎賞,對不愿意配合和不積極配合的學生進行懲罰(罰抄、罰做公共衛生),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隨著小組建設的完善和鞏固,我開始把目光移向整個班級,如果能把這種積極性帶到整個班級,那是不是會更好?有了這種想法,就開始了行動。我開始觀察班級每個組長的人際關系、成績的波動、管理的能力,觀察班級中哪些人最不愿意參與到小組乃至班級的學習活動,觀察哪些同學會樂于助人,哪些同學希望得到重用,哪些同學希望得到肯定,哪些同學不好管理,哪些同學雖不愛學習但愿意被管理監督,哪些……綜合以上所觀察到的現象,我進行了一番調整,構想了幾種比賽機制,比如,讓各個小組內的三個等級的同學進行比賽,A等級與其他小組的A等級進行比賽,B等級的與其他小組B等級的同學進行比賽,C等級的與其他小組C等級的同學進行比賽,并設定“最強指導獎”“進步最快獎”“最佳學員獎”,班級開始有了一些緊張感,因為我規定輸的人要為贏的人做事,這樣班級中原來還有目標、比較積極的同學開始動了起來。
為了避免這種高漲情緒的消失,我在課上有時還刻意表揚一些表現積極的同學,并積極準備下一輪的比賽構想。
隨著第一輪比賽的結束,第二輪比賽又熱火朝天地開始了。我根據他們平時的表現,以及他們在第一輪比賽的結果,適當地調整了部分同學師徒結對子的安排,并自己擬定了一份一對一挑戰表,輸的一方請客給贏家,打平手的則由老師分配賞罰。這份表格是根據他們的水平,為他們挑出不相上下的人進行PK,這樣既讓他們看到希望,有奮斗的動力,又讓他們不會感到為難。但是在這個比賽過程中都離不開小組的合作互助,因為想進步就要借助小組中A和B的力量,也正是因為這樣凡是獲勝的成員,我就給他們師傅以肯定的獎勵,從而提高整個小組的合作效率。
所以整學期的語文教學,就是在比賽、調整中進行,教師要時刻觀察,注意他們的動態,避免他們出現不和諧的因素,關注他們成績的波動,這樣也可以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行之有效,而且可以適時地作出調整。值得強調的是,在這整個任務的完成中,組長和師傅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離不開小組學習這種模式,而這些方式只是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與小組學習的模式并不矛盾,更無沖突。
教學就像科學家發明任何事物一樣,都需要一個慢慢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用心去觀察留意,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思考,你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班級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讓自己事半功倍,讓學生自學、自信成長。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仍會根據本班學情,以先學后教為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小組學習效率的方法。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