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摘 要】臥龍湖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境內,是遼寧省最大平原淡水湖泊,水面面積64平方公里,2001年被遼寧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127.5平方公里。本文從遼寧省臥龍湖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入手,對臥龍湖面臨的主要形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臥龍湖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對策,旨在促進臥龍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臥龍湖 生態環境 保護 對策
1 遼寧省臥龍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 地處生態敏感帶,生態系統極易退化
臥龍湖保護區處于半濕潤與半干旱氣候、森林與草原植被的過渡帶,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影響較敏感,容易生風蝕風積,易遭一定程度的損失并且難以復原,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
1.2 緊鄰沙漠,干旱缺水,有被沙化的危險
康平地區春季和冬季由科爾沁吹來的西北、偏北的季風是造成康平地區沙化的主要自然誘因。康平北部是嚴重沙化和重度沙化的發生區域,臥龍湖濕地已處于中度沙化的區域范圍,遇旱缺水,有被進一步嚴重沙化的危險。
1.3 污水排放量增加,對水質安全存在潛在威脅
康平縣工業企業集中在開發區內,沒有工業污染項目排水進入臥龍湖,2010年以前,長期未修建污水處理廠,城鎮生活污水及雨水均直接匯入臥龍湖,且排污途徑短,隨機性大,水質水量不易控制。再加之周邊鄉鎮農業面源污染負荷增加,多年來一直嚴重影響臥龍湖水質。
1.4 臥龍湖流域水質總體穩定,水環境依然脆弱
根據近三年臥龍湖監測數據對比分析,主要污染指標呈平穩下降趨勢,年度變化趨勢為逐年好轉。但由于臥龍湖水面面積較大,水質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總體水質較好的情況下,東部沿岸帶及城區排污口等處水質明顯差于湖心西部水質,局部入湖水質還存在一定污染問題,水環境依然脆弱。
1.5 漁業發展尚未規范,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非法捕撈屢禁不絕,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據臥龍湖執法大隊調查,湖區非法捕撈形式包括燈光誘捕、拖網捕撈、非法漁具捕撈等。非法捕撈一網下去,可捕撈上各種不同魚類上百斤,不僅造成漁業資源減少,水生動物多樣性破壞。
2 臥龍湖面臨的主要形勢
(1)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既要解決做大產業規模與調整產業結構之間的矛盾,又要解決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目前臥龍湖保護區經濟發展正處于結構調整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加重。(2)生態環境保護形勢。臥龍湖流域內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質目前基本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Ⅲ類標準,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亟需轉變觀念,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在這些方面相關部門還要付出不懈的努力。(3)環境風險防范形勢。目前臥龍湖保護區保護與利用建設加快,畜禽養殖及化肥投料威脅到水質安全,流動源尤其是船舶增加了水污染事故發生的風險。
3 臥龍湖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對策
(1)以湖泊生態安全為核心,保證湖區水質。實施凈水入湖工程,加快建設城南污水處理廠和地表徑流攔截工程及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接管率和處理率;結合省宜居鄉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程建設,重點對沿臥龍湖周邊鄉鎮進行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對湖區周邊畜禽養殖采取劃定禁養區和標準化養殖污染治理措施,并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對旅游娛樂設施污水實行回用與零排放工程,降低旅游業對水域的環境威脅。通過采用以上措施有效減少氮磷及其他污染物入湖負荷,避免湖體局部富營養化,使臥龍湖水體水質達到功能要求。
(2)以臥龍湖入湖河流生態保育為重點,削減入湖污染負荷。臥龍湖主要入湖河流3條,在對臥龍湖湖區治理的同時,需加強對入湖河流的生態保育和污染負荷削減,對攜帶污染的主要入湖河流,如東馬蓮河、西馬蓮河、五四一排水干渠等河流實施生態保育工程,對入湖河段緩沖帶進行生態護岸及內河清淤、疏浚整治工程,并配套相關景觀樹木和景觀石,岸線旁邊種植水生植物,配置宣傳標識牌。樹木的種類選擇可根據當地氣候和景觀需要配備,主要以灌木喬木為主,在岸線水域周邊種植蘆葦、荷葉、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工程的實施能有效加快河流流速,提高水體自凈功能,種植的水生植物也能攔截一定的污染入湖負荷,對水質起良好凈化作用。
(3)嚴格執行排放標準,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湖泊保護的關系。最近,國務院又出臺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環境管理十條,對水污染行為制定了史上最嚴厲的管理措施。但就目前而言,我國保護和管理湖泊水體的唯一標準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與富營養化相關的水質指標僅總氮和總磷2項,利用這些指標難以解決湖泊水華和生態退化問題。尤其缺少度量生態響應和初級生產力的指標,如表征初級生產力的葉綠素和生物量等指標。因此,建立科學的營養物基準,制定適合的環境質量標準與排放標準等,基于水環境承載力提出適于臥龍湖流域的環境優化和經濟增長模式,是有效解決臥龍湖湖泊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舉措。
(4)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根據臥龍湖湖區不同區域生態環境敏感程度、土地開發利用程度、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以及湖區周邊產業布局等因素,將臥龍湖自然保護區擴大規劃為生態區。生態區劃分為紅線保護區、黃線控制區和藍線優化控制區3類功能區,嚴格執行“三線”環境保護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分不同產業實施資源利用調控。在農業方面,需要重點關注規?;笄蒺B殖和種植等農業面源對湖泊的污染威脅,充分發揮區域內良好生態環境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在工業方面,嚴格環境準入,優化布局,針對臥龍湖流域的風電和煤礦等主要資源發展綠色能源經濟。在第三產業方面,以生態旅游和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突出臥龍湖的生態特色,展示遼金風情和當地民俗文化,把風景區建成“遼北最熱、區域叫響、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5)強化自動監控,創新管理方式。湖泊的保護離不開流域有效的監管,因此按照“控源+強化管理”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時,開展臥龍湖全流域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由于湖泊面積大,監管難度也大,因此必須優化監測網絡、加強湖區水質和水生生態自動監控能力建設,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創新,促進臥龍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