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善
研究朝鮮族時應認清朝鮮民族與朝鮮族兩個不同的概念。朝鮮民族指的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以朝鮮語為母語的民族;而朝鮮族是生活在中國的,加入中國國籍的以朝鮮語為母語的民族。朝鮮民族是東北亞古老的民族之一,從遙遠的原始社會開始經過持續不斷的離合聚散形成了如今的朝鮮民族。因此,朝鮮民族傳統音樂中的有些內容自然與周邊其他民族共有。
朝鮮民族總人口7500余萬,其中朝鮮半島約有7000萬,余500萬散居世界各地。中國朝鮮族大多數是從17世紀初逐漸移民來到中國大陸,人口約有200萬,占朝鮮民族總人口的2.67%,占散居世界其他各國總人口的40%。
朝鮮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不僅有盤索里、詩娜偉、散調、雜歌、社堂樂、農樂、民歌等大眾音樂和歌曲、歌詞、時調、靈山會相等文人音樂,還有巫俗音樂、佛教音樂以及雅樂、唐樂等宮廷音樂?!叭先恕笔浅r族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傳承的曲藝形式。
早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開始的朝鮮族藝術文化中,就孕育著“三老人”的興起并隨著歷史的變化而得到了發展。在朝鮮族聚居的地區,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氣息。公元1869年,朝鮮饑民陸續冒險越境來到已是清政府封禁之地的和龍墾荒創業。隨著民間藝人口述傳承發展,“三老人”這一曲藝形式經歷了生產建設中娛樂調侃的孕育期,至抗戰結束后角色齊備、樂曲豐富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國成立至現在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慶祝文藝演出盛行,曲藝節目尤其倍受歡迎,“三老人”融朝鮮族曲藝才談、小丑戲(爾光代)、漫談、幕間劇等形式的特點,以頌揚民族精神為主,賦予了新的內容和表演方式,受到觀眾的喜愛,并逐步發展盛行。1950年,由延邊文藝工作團曲藝演員崔壽峰、元株森、許昌錫等同志配合當時的農村互助合作運動,在現和龍市頭道鎮石國村、龍湖村下鄉采風時進一步發展了“三老人”曲藝形式,使“三老人”更加規范,大量優秀劇本產生并排練演出。1961年和龍縣文工團致力于“三老人”的創作和演出,形成了和龍地區特有的曲藝表現形式,出現了第一個“三老人”發展高峰期。文革初期,“三老人”遭到禁演,但1970年開始出現在各級文藝匯演中,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朝鮮族小品的基礎就是由“三老人”這一形式奠定的,80年代后期“三老人”受到了小品的沖擊,鮮見于演出之中。2003年和龍市政府開始對“三老人”這一說唱藝術進行發掘拯救,現已取得實效。
“三老人”以說為主,唱演為輔,運用延邊地區的方言,具有延邊的地方特點。由演員分別模擬進步、中間 、落后三種類型的老人,以爭辯形式演出、在笑聲中表揚先進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評錯誤思想、落后現象,嘲笑和抨擊敵對潮流?!叭先恕睂Π讟銓?,風格幽默?!跋冗M者”正氣凜然,彰顯智慧;“中間派”墻頭草形象左右逢源,對白滑稽;“落后者”易走極端,頭腦簡單,三個人物相得益彰,渾然成趣。插科打諢中矛盾緩解,起到教育作用。有的唱詞簡明通俗,點綴其中,譜曲具有明顯的朝鮮族風格特點,易學易唱,朗朗上口?!叭先恕卑缦嘁话悴捎贸r族老年人傳統形象,衣帽穿戴具有濃郁的朝鮮族風情。道具隨劇情需要而定,簡約簡易。演員不受年齡約束,往往年少者演出更受歡迎,至于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等形象更是層出不窮。
“三老人”自產生在專業和業余文藝隊伍中已經發展了多代演職人員,如在前輩金相玉、梁奎等老師的精心栽培和指導下,多次參加并成功演出了“三老人”節目的許相權,以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表演,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為延邊朝鮮族曲藝發展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此外,《老人足球隊》《搞好計劃生育》《賣煙的人》《旅行路》等節目在全國、東北三省曾進行巡回演出,得到了上級文化部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贊揚和各界群眾的好評。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而且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中和諧共生的新面貌。
據初步統計,“三老人”的作品共有163篇,即從20世紀50年代的代表曲目《百年大計》《花束》《好時光》等,至60年代的《質量保證》《小包主人》,再至七八十年代的《老人足球隊》《敬老院的喜事》《戀愛暗號》《趕集場的故事》等及21世紀以來的《上網風波》《差一點》等。
朝鮮族“三老人”具有如下的特點:
1、人物定型化:人物限定三人,三個人物相得益彰,渾然成趣。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有些“三老人”作品打破了人物定型化的局限性。
2、語言幽默化:具有喜劇效果,幽默的語言、滑稽的表演為觀眾所接受,演出過程中檢驗“三老人”作品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觀眾的笑聲。
3、結構程式化:節目的采編劇、導演排練、表演各個過程規范,尤其劇本結構都是:落后表現——中間的搖擺——先進教育落后——喜劇收場。
4、地方化:“三老人“是延邊朝鮮族獨有的曲藝形式,從服飾到對白,從作曲到表演風格無不體現延邊地區的風貌,為當地人民所喜愛。
朝鮮族“三老人”不僅有上述特征,而且在延邊朝鮮族曲藝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如今卻面臨消失或斷代的危機。雖然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許多發掘、搶救工作,但仍然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三老人”固定格局的局限性限制了自身發展,展示平臺日益減少;一些資深的“三老人”演員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了舞臺,有的相繼謝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年輕的演員在技藝上能獨樹一幟、在曲藝界中享有威望的很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對“三老人”的興趣愈來愈淡漠,“三老人”的發展舉步維艱;缺少資金和經費,對亟待解決的保護問題束手無策。
作為朝鮮族曲藝的代表,“三老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已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需要不斷發掘、搶救與保護,這對延邊朝鮮族曲藝的發展乃至全國少數民族曲藝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對延邊少數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56個民族,56枝花。少數民族曲藝藝術需要本民族人民的關心與愛戴,更需要政府的關懷與扶持。只有這樣,我們的曲藝藝術大花園才能夠更加多姿多彩,和諧地散發出各自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