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萌
隨著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的娛樂消遣方式增多,大量外國尤其是西方文化產品充斥國內市場,我國傳統藝術和主流文化市場面臨嚴峻挑戰,亟待保護和弘揚。
沈丘縣曲藝歷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以來,沈丘境內流傳的曲藝形式有道情、評書、沙河大鼓、小鐃、墜子等。新中國成立后,又傳入了快板書、山東快書、相聲、琴書等多種曲藝形式。曲藝在沈丘縣的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與該縣重點推出的“槐文化”、“玉文化”、“千字文文化”并列的四駕馬車之一,具有領頭羊的作用。
綜觀沈丘曲藝發展的歷史,1943年謝元榮、程志海宣傳抗日,演出《抽壯丁》;1952年王繼法編演了有關抗美援朝的曲藝小段《李大娘勸子參軍》;1976年文工隊演出的節目《歌唱公社新氣象》;1980年季秀英創作的墜子《自衛反擊戰打得好》等都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成為沈丘曲藝史上有代表性的曲目。
近年來,沈丘曲藝工作者努力創作,寫出了不少緊扣時代脈絡,貼近生活,為社會提供正能量的曲藝作品。如歌頌黨政的作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小唱》,創作反映沈丘新面貌的作品《大美沈丘》,由沙河大鼓傳人王振山創作并體現整治黑網吧的作品《網吧風波》等目前在社會上廣為傳唱。
在縣委宣傳部的積極推動和關心支持下,縣文聯選擇特有的曲藝門類進行資料整理及建立保護方案,先后整理了傳統曲目《仲英烈》《張廷秀私訪》《劉庸坐南京》《金沙灘潘楊訟》等;歷史曲目《太原府》《執法如山》等,解放后創新曲目《二剛填井》等。沈丘縣曲藝工作者積極將收集到的曲目形成文字,并根據臺本進行了節目編排,及時有效地保護著傳統文化。
在沈丘縣對當地曲藝的充分挖掘和保護下,2011年小鐃被宣布為沈丘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子友為代表性傳人;2013年沙河大鼓被宣布為沈丘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振山為代表性傳人。如今沈丘縣正在進一步完善資料、深度發掘,申報更高級別的非遺。
除了對沈丘縣曲藝特色曲種加強保護,在發展建設“中國曲藝之鄉”工作中,沈丘縣還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和隊伍建設。沈丘縣擁有縣級曲藝組織十余個,每個鄉鎮設有曲藝協會,支持曲藝個體、曲藝團體數十家。
二是保持經常性演出。“曲藝協會”、“文藝輕騎”、“老干部藝術團”、“木蘭藝術團”、“青年說唱團”等藝術團體走農村,下企業,進學校,入社區,足跡踏遍全縣各鄉鎮。在堅持演出的過程中,曲藝團隊不斷產生經濟效益,實現自己的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創新曲目。沈丘曲協的骨干會員自編自演了一系列歌頌新農村建設、黨的富民政策、工農業發展新面貌等的當代新曲目,例如《歌唱中國夢》《歌唱沈丘新縣城》《富民政策就是好》等,為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實施助威吶喊,很受群眾的歡迎。
四是加強交流。沈丘曲協組織會員在1997年、2000年 、2003年、2008年先后多次參加寶豐馬街書會;2012年應邀參加安徽省舉辦的首屆市書會;2013年參加沈丘槐園“三月三書會”交流活動,爭取每一次走出去的機會,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是注重場館建設。傳統的曲藝演出場所多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村間場地、茶社劇場等。而沈丘縣,除了傳統的演出場所外,縣委縣政府還為曲藝工作者提供了縣體育館、縣老干部活動中心、中華槐園曲藝場等多處固定的演出場所。
2014年3月,沈丘縣啟動了爭創“中國曲藝之鄉”活動,努力加強對地方性曲種的傳承和保護,適當調整了戰略策略,實施相應管理措施:
第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曲藝事業的發展,積極主動地與河南省曲藝家協會聯合組織舉辦了“第四屆河南省曲藝牡丹獎頒獎晚會”。在全縣諸多核心工作中,把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工作列為重點項目,成立領導小組并建立了工作臺賬,推動各項創建活動的積極開展。同時,在為曲藝老藝人辦理養老金、重點曲藝節目保護、擴充演出場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關照。
第二,提供各界經費支持。在該方面,縣委、縣政府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縣財政在資金緊張,削減一般性開支的情況下,每年抽出一部分經費為縣曲藝家協會舉辦活動提供支持,為曲藝事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一舉措在豫東皖西是絕無僅有的。社會各界的關愛增強了曲藝組織的造血功能,經常性的商業演出是曲藝生存的基礎,由于近年的市場需求,沈丘縣曲藝工作者商業演出頻繁,經濟效益可觀,更增強了沈丘縣曲藝事業發展的活力。
第三,正確引導曲藝市場。沈丘縣存在著“有廟會必有書會”的傳統,比較有名的書會有:三月三小頂寺書會、九月九華佗寺書會正月正槐園書會等。就全縣范圍來說,幾乎是周周有書會,天天有文藝演出。在沈丘的商家,每逢開業、促銷,都有曲藝演出;在廣大鄉村,農戶有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壽誕生日等都要邀請曲藝演員演出,曲藝演出已成為沈丘縣一道特色的民俗風情。
第四,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沈丘縣各級曲藝組織和地方曲藝名家緊緊圍繞全縣中心工作創新曲藝臺本,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例如,結合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編排了《黨的群眾路線小唱》《歌唱焦裕祿》,結合“美麗鄉村·清潔家園”活動編排了小品《清潔家園》、沙河大鼓《如今家園變江南》;結合網吧治理工作編排了《網吧風波》等。隨著形式和內容的不斷創新,民眾對于曲藝形式的喜愛程度大幅增強,有效促進了沈丘縣曲藝藝術的長足發展。
經過不懈耕耘,近年來沈丘縣曲藝呈現出蓬勃的態勢,并逐步取得驕人的成績。2015年7月31日,“中國曲藝之鄉”授牌儀式暨中國曲藝牡丹獎藝術團送歡笑惠民演出在河南沈丘舉行。中國曲協副秘書長黃群出席活動并為沈丘縣正式授牌。此次惠民演出由戴志誠、周宇主持。整場演出笑星云集,郭達、李金斗、陳寒柏、范軍、賈冰等人帶來的小品、相聲,楊菲的京韻大鼓、含燈大鼓,柴京云、柴京海兄弟表演的大同數來寶,焦建東、劉憲剛的新穎節目手影表演以及歌唱家韓延文的精美歌曲等節目無不為當地觀眾獻上了一場“文化大餐”。
“得到‘中國曲藝之鄉的殊榮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還很長,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沈丘縣縣委書記皇甫立新如是說,“沈丘會繼續加大對曲藝的扶持力度。在經費保障、場館建設、傳承保護、組織建設、市場引導等方面繼續增強管理,做到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同時努力做到積極創新。培養新演員,創作新作品,創新內容形式,要用‘新人、新作、新形式來展現社會主義曲藝的新面貌。”
皇甫立新還表示,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東風,加速發展曲藝產業化是今后沈丘的工作開展方向。沈丘致力于打造出屬于沈丘的曲藝文化品牌,推動獨特而具有競爭力的曲藝種類,推進曲藝事業是沈丘今后努力的方向。